牛街禮拜寺(北京)
牛街禮拜寺
又名北京牛街清真寺,坐落於廣安門內牛街。創建於遼聖宗十三年(966),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明正統七年(1442)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按原樣進行大規模修葺。主要建築有禮拜殿、梆克樓、望月樓和碑亭等。寺內現存主要建築均於明清時期修築,是採用漢式傳統建築形式修建的清真寺的典型實例,是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
目錄
景區簡介
景區面貌
牛街禮拜寺,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麗的清真古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牛街禮拜寺,始建於遼代統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由阿拉伯學者納蘇魯丁創建,明朝成化十年(1474 年)奉敕賜名「禮拜寺」。
主要景點
大影壁
走進禮拜寺,就能看見一座30多米長的大影壁。影壁青磚筒瓦,大脊長伸,玉石疊砌,更有束腰浮雕,圖案精美,其中部右方有一幅「四無圖」石雕,甚為馳名。筆者慕名而至,只見漢白玉底座浮雕上頂祥雲吉瑞,下枕如意平安,中部圖案是樹上懸鐘,鐘下擺棋,棋旁立爐,惟妙惟肖,意境悠遠。
望月樓
繞過影壁,便到了清真寺正門。正門在望月樓下,上懸「達天俊路」金字匾,該門平時緊閉,只在開齋節和宰牲節時開啟。 進入寺內,10餘米高的望月樓矗立眼前,望月樓上懸掛着「牛街禮拜寺」藍底金字匾額,樓為六角形亭式,雙層飛檐,亭頂覆以上黃下綠的琉璃瓦,孔雀綠色的斜脊六角攢尖,上有金黃色琉璃陶寶頂。每年伊歷九月進入齋月時,阿訇鄉老登樓尋望新月,以定齋月始末,故名望月樓。
禮拜殿
進入第二進院落。院內正西為禮拜殿,朝向聖地麥加,是清真寺最為重要的部分。大殿有五楹三進,可容千人禮拜。有三層屋頂,殿頂銜接處有一道垂直的半弧形影壁,成為殿頂的一個特殊裝飾。最前面的是一座六角攢尖亭式建築,俗稱窯殿。窯殿正面壁龕上,滿雕精巧的阿拉伯文和花朵。殿內拱門仿阿拉伯式上尖弧形落地,拱門門券上還有堆粉貼金的《古蘭經》文和讚美穆聖的詞句,經文字體蒼勁有力,其中的阿拉伯古代藝術書體「庫法體」,更為罕見,受到國內外伊斯蘭教學者的重視。柱子上飾有蕃蓮圖案,皆為紅地,瀝粉貼金,精巧細緻。殿內天花板和梁枋上施以「博古」、「花齊」等彩繪,懸掛着用玻璃串珠、彩色玻璃燈罩組成的各式大吊燈。殿內金光燦燦,光彩奪目,更顯莊嚴富麗,給人以聖潔肅穆之感。大殿地板上鋪排着一班班潔白的氈單,在等待着穆斯林教徒們的來臨。
邦克樓
邦克樓在禮拜殿的正前方,是一座歇山重檐方亭建築。邦克樓是作禮拜前登樓向教民報告時間的,所以又叫宣禮樓或喚醒樓。它的前身是宋元年間修建的尊經閣。
視頻
印尼總統佐科在牛街禮拜寺會見中國伊協楊發明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