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牛鉴

增加 9,33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牛鉴| 圖像 = [[File:Niujian.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zwbk.org/baike/spic/2015/01/12/20150112204358807_6822.jpg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785年| 國籍 = 中國| 别名 = 牛镜堂 | 職業 = 两江总督 | 知名原因 = 耻辱:签订《南京条约》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牛鉴(niu jian''')(1785--1858年),字镜堂,号雪樵,籍贯甘肃 [[ 凉州 ]] 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  == 人物生平 =='''牛鉴'''(1785--1858年),武威人, 曾任过一个时期小京官,道光十一年(1831年)开始以道府用,此后历任粮储道、[[按察使]]、[[府尹]]、布政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署[[江苏巡抚]],不久,升为河南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授[[两江总督]]。 当时,英军入侵浙东,危及江苏。牛鉴抵任后,一度曾以"江、浙毗连"为由,奏调防海。道光帝谕其对"江苏各海口,防堵事宜,亟须筹办,务使处处有备,不致临时周章。"①实际上,牛鉴对防堵事宜,很少过问,上海、吴淞防务主要是江苏巡抚[[梁章钜]]会同江南[[提督陈化成]]认真经办。牛鉴只是同意梁章钜对上海实行开港的主张,以"[[上海县]]口,日久封闭,商船守候多时"为由,与梁章钜共同向道光奏请开港。牛鉴对道光帝强调江苏各海口,"务使处处有备"的旨意,根本没有引起重视,甚至加以抵制。 就在牛鉴上任[[两江总督]]的同月(九月),京口[[副都统]]海龄亲到焦山地带,查看长江形势,以为当时焦山一带只有旗兵一千六百人,不敷[[守御]],曾奏请添兵,增强防守力量,并给其营兵预支半年钱米,道光帝即谕牛鉴等"体察情形调派,毋误事机",而牛鉴"均以毋庸入告"②。 十月,江南著名"谋士"[[包世臣]]向前任[[江南提督]]陈阶平(即[[陈化成]],1842年6月牺牲于上海吴淞)上书,认为"江南海防,狼、福以上三百余里,并无险隘",要求在丹徒境内的[[圌山]]设立军事"重镇"。并具体提出:凿石开山,修筑炮台;木龙扎栅,安设炮位;环山咀三面,分三层安设大中小炮;再用红船数十,列载小炮,巡徼栅外;并在[[三江营]]署前,坚筑炮台,从而达到"南北夹击"使侵略军"不敢内犯"③。陈阶平即告牛鉴,但牛鉴对包世臣的这些献策,十分冷淡,"莫有然其说者"④。 '''牛鉴'''对两江防务很不热心,其原因是想坐观浙江局势变化,以等待时机,向侵略者妥协"议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因"疏防火药被焚,伤毙防护员弁",牛鉴受到革职留任处分。同月九日,英军攻占乍浦,上海、吴淞面临严重威胁。牛鉴便与耆英、奕经等人相呼应,竟无视道光帝"竭力严防"谕旨,否认江苏各口海防的必要,公然纵容侵略者入江内犯。当道光帝闻讯乍浦失守,即谕牛鉴、[[陈化成]]当此吃紧之时,务须"督率文武员弁,昼夜竭力严防,毋稍疏虞""纪律严明,有进无退""其有首先退却者,即以军法从事"⑤。四月二十五日牛鉴奏复,则对道光帝说:"逆夷行事,虽属诡诈多端,然其志在牟利通商,并非争城略地""故江省海防,止须扼定吴淞一口,由吴淞而入扬子江,逆夷虽有内犯之言,然相距数百里水程,亦不过虚词恫喝,臣反复体察,逆夷不犯内河,竟属确有把握"。⑥实际上,所谓仅"止须扼定吴淞一口",也不过是牛鉴应付道光帝的哄骗虚词而已。 与牛鉴相反,当时驻防吴淞的[[江南提督]]陈化成面对英军进攻形势,不分寒暑,深入军营,与士卒同甘苦,积极备战,切实加强防守力量,时刻准备着打击来犯之敌。 1842年8月20日,牛鉴同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同英国签定《[[南京条约]]》,谈判中,他们对英国的条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 轶事典故 ==牛鉴蒙羞 清朝人牛鉴少年时家贫,徒步走了一千多里地,到西安关中书院读书,无法解决食宿,常常寄食在院中厨师家里。那个厨师待他很宽厚,也不要他报偿。牛鉴做官后,送给厨师千金为报。后来牛鉴出任两江清总督时,厨师已经七十多岁了,家境也宽裕了,来访牛鉴,被牛鉴留在官署中。 鸦片战事起,提督[[陈化成]]、钦差大臣[[裕谦]]战死,于是牛鉴附和奕山,力主和议。厨师给家中捎书,将家中产业全部卖掉,得汇银二千两,拿来见牛鉴,说:"牛先生,从前我接济你,觉得你将来会成为国家栋梁,并没想要报偿。不想你今天这样误国,这是你从前送给我的,本利全部还你,我回去继续当厨师去。"牛鉴挽留不住,厨师找乡人借了钱,回家了。 坐着轿子上战场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已经危及长江口岸,但牛鉴认为英军不会进犯长江,所以对海防并不热心。1842年6月,英军向长江口岸第一道门户--吴淞口,发起猛烈进攻。牛鉴命当时镇守该地的老将军陈化成退避宝山,却遭到拒绝。为保住他的乌纱帽,只好亲自率兵增援。而在紧要关头,牛鉴还是摆着总督的架子,坐着轿子,前呼后拥的赶往前线。结果被英军一炮将轿子打翻,牛鉴混进士兵队伍里逃走。吴淞口守将[[陈化成]]阵亡,阵地失陷。 == 历史评价 ==牛鉴一生主要干了两件事:一件好事,一件坏事。好事是任[[河南巡抚]]时,整顿吏治,抗洪治河,成绩卓著;坏事是参与《[[南京条约]]》签订,落下了千古骂名。遂成颇有争议的人物。 == 整顿吏治 == 他出身贫寒,家徒四壁。三十四岁时进京赶考,因无盘缠就一边讨饭一边赶路。到河南后,在好心人的资助下才及时赶到了北京。为此牛鉴对河南人民终身感恩戴德。后来高中进士,于道光十九年八月被授河南巡抚。到职后,他立即整顿吏治。凡是文武官员的德、能、勤、绩都亲自考察,还要听取百姓的反映,然后据实填写年终考评,分别呈请奖罚,决不徇私。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陕州]]万锦滩一段[[黄河]]连续涨水,不到两天水位涨到9尺6寸,省城开封万分危急。牛鉴一边亲自指挥抗汛,一边派人雇船带上钱钞和大饼赈灾。六月十六日,下南厅祥符上汛三十一堡南岸决口,河水直逼省城北门。牛鉴赶到决口现场调集官民抢筑河堤。第二天,大水围了开封,全城商人罢市,不法分子乘机抢劫。牛鉴不顾自身安危,驾小舟抵城下,攀绳越城,将首恶分子斩首示众,并张榜约法,打击勒索灾民的奸商。之后,他又命官员、绅士在城内分段抗洪,买芦席、干粮一救流离失所的难民。七月初十大雨下了一昼夜,100多尺高的浪头倾泄而下,开封西门洪水几与城齐。牛鉴率文武官员购买砖石分段筑堤,并设法疏通水路。十九日半夜,西北城陷,大水进城,人心惶惶,流言四起,牛鉴伏地痛哭,为民祈祷。百姓深受感动,一万多市民自动集结,运料筑城。回民自动组成一对分路抢险。根据自然规律,一过白露水势就会减退。这一天适逢白露,人心逐渐安定。忽然,诏命搬迁省会。牛鉴上报奏称,危城得保缘于"人心维系",一旦迁省,[[官绅]]皆逃,百姓定会遭殃。道光帝采纳了他的意见,降旨让他们继续保护好开封。于是,牛鉴与众和衷共济,修筑堤坝,增高加厚。不几天,洪水平息,[[黄河]]归道,抗洪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 千古骂名 == 他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考中了进士并在[[翰林院]]和[[国史馆]]蹲点多年,且在以一手"台阁体"的好字和生花妙文人了道光的"帝师"。可以说是学富五车,理明今古。在从他任过御史的资历上,我们可以断定牛领导绝不是法盲。 可是作为[[两江总督]]的牛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的确令人大吃一惊: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初八日,英军70多艘战船对我吴淞口发动攻击。提督[[陈化成]]指挥守军奋勇抵抗,击沉英军火轮船3艘、三桅船1艘,击断三桅船高桅一段,打死打伤敌军三四百人,并断了英军后路,清军取得初步胜利两江总督牛鉴见形势不错便以督军为名,摆开两江总督的全幅行头浩浩荡荡向吴淞口前线进发(有抢功之嫌)。即将退却的英军忽建清军阵地上一顶绿呢大轿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而来,就瞅准轿子开了一炮。结果牛鉴的[[仪仗队]]被吓得抱头鼠窜,牛大人也吓得钻出[[八抬大轿]],摔倒行头跟着手下的奴才们跑掉了!这下可坏了,其他守卒以为兵败都跑了起来。战场顿时大乱,英军乘机攻上岸来,[[陈化成]]战死,吴淞口失陷。牛鉴一直跑到嘉定,宝山、上海相继陷落。五月十四日镇江丢失,六月二十九日应军到了下关,向[[清政府]]提出条件,七月二十四日,出卖中国的《[[南京条约]]》正式签订
61,1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