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牧歌(聂鲁达诗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牧歌》是智利当代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的诗作,他在拉美文学史上是继现代主义之后崛起的伟大诗人。[1]

作品原文

我复写山脉河流云彩;
我摇起笔杆,记录
高飞的鸟
或忙于缫丝的蜘蛛,
一心一意:我是空气。
无垠的空气,麦子在此摇曳,
飞翔,无定向的
落叶、湖里
静止的鱼的圆眼,还有
穿云的雕像,
淅沥的雨推动我。

我只见夏天的
透明,我只歌唱风,
而历史乘蕾节日的花车
收集奖章和尸衣
走过了,我独自
留在春天里,除河以外一无所觉,
牧童,牧童,难道你不知道
他们在等你?
我知道我知道,可是在这水之湄,
在劈拍燃烧的蝉鸣里,
我必须等我自己,一如他们等我,
我要看自己走来
而终于体会那种感觉,
等到我抵达等待自己的地方
便让自己笑死并且入睡。 [2]

作者简介

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