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牧羊人的哀歌

《牧羊人的哀歌》是德國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的作品。

目錄

作品

在那高高的山頂,
我曾無數次佇立,
身子斜倚着牧杖,
低頭俯瞰着谷底。

羊群由小狗守護,
我跟着羊群走去。
轉眼已來到山下,
自己也不知怎的。

美麗鮮艷的花朵
開滿面前的草地。
我順手採下鮮花,
卻不知給誰送去。

我站在大樹底下,
躲避那急風驟雨。
對面房門仍鎖着,
全是一場夢,可惜。

真的有一道彩虹
飛架在對面屋脊!
可她已離開家門,
去到遙遠的異地。

她已經遠走他鄉,
不定還過海飄洋。
羊兒呵,一切都過去了!
叫牧羊人心痛斷腸。 [1]

詩歌特點

歌德一生沒有停止過詩歌創作。他創作的詩歌數量驚人,給世人留下 了寶貴的財富。總結起來,歌德的詩歌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思想深刻,意境深遠。從《普羅米修斯》、《神性》、《重逢》、《幸福的渴望》、《浮士德》等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證據。

(2) 題材豐富、廣泛,幾乎反映了社會及人生中的方方面面。

(3) 情感自然真摯。細細品味一下《五月之歌》、《漫遊者的夜歌》、 《迷娘曲》等抒情詩,就會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

(4) 體裁多種多樣。如,早年的牧歌體、民歌體、頌歌;中年的短詩、 哀歌、十四行詩;晚年的阿拉伯風格和中國風格。另外還有許多格言詩和敘事謠曲。[2]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歌德的詩詞全集: 《歡聚與離別》 《瑪麗恩巴德悲歌》 《野薔薇》 《五月之歌》 《幸福的渴望》 《迷娘曲 (之一)》 《對月》 《浪遊者的夜歌》 [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