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特奥多尔•蒙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克利斯蒂安•马蒂亚斯•特奥多尔•蒙森 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出生于德国,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史学巨著《罗马史》便出自他花了三十年的心血之作[1]。蒙森同时也是古典学者法学家政治家考古学家作家

1902年,以杰作《罗马史》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该奖项史上第二位得奖者。[2]

1903年11月1日,在德国柏林附近的夏洛滕堡逝世。

早年求学

是一名新教牧师的儿子,在奥尔德斯洛(Oldesloe)(现为巴特奥尔德斯洛(Bad Oldesloe))长大。

1838年到1843年,进入基尔大学学习法学。由于当时德国的法理学研究主要是对罗马法的研究,因此对他未来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对法学与历史之间紧密联系的看法不仅仅归功于他的老师,还归功于法理学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Friedrich Karl von Savigny)的著作。

在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后,获得了丹麦国王授予研究奖学金,使他前往意大利深造。

1844年至1847年,在此期间,意大利成为他的第二故乡,而罗马考古研究所是他从事研究的总部之一。由年轻的基尔(Kiel)奥托·贾恩(Otto Jahn)作为他的指导教授,他很快就成为了碑文学的大师(对铭文的研究和解释),在巴托洛米奥·博尔格西(Bartolomeo Borghesi)的指导下,圣马力诺博学的政治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使克利斯蒂安拉丁文题集成为了文学传统不可必少的原始资料,并首次使人们对古代世界的生活有了全面的了解。

政治事业

当他从意大利回来时,克利斯蒂安发现他的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作为石勒苏益格的本地人,他曾是丹麦国王的臣民,但他认为自己是德国人,想保持德国人的身份。对他来说,自由不仅意味著德国各邦不受外国影响,而且意味著德国公民享有使自己适应任何形式的宪法的自由,但专制或警察国家除外。他认为自由主义者是共和国的理想国家,但他对君主立宪制非常满意,只要它不能掩盖某种伪宪法独裁专制。

1848年,克利斯蒂安的政治活动,始于他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革命期间建立的临时政府的新闻社编辑。然而,新闻工作并不符合他的口味。

1848年底,他在莱比锡大学获得民法教授职位时,他感到很高兴。尽管如此,他一直活著就保持著政治思想,既是一个思想周到,批判性的观察者,又是一个活跃的政治家。

1849年5月,他参加了在萨克森州的起义。

1873年至1879年,期间担任普鲁士地标代理人。

1881年至1884年,期间担任德国国会大厦代理人。

他继续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政治事业,但是,他由此为国家和自己的最大利益服务是值得怀疑的。虽然他是学术领域公认的权威,但在政治上,他仍然是阵营追随者,他的成就仅次于其他许多领域。此外,他不止一次地因其政治活动而危害其职业生涯,最后他被免职于莱比锡的职位。

1852年,在苏黎世接受法学教授职位。他表达了自己对成为“流亡者”的悲伤,这表明他对自己成为德国人有多深的了解。

1854年,他被布雷斯劳大学(University of Breslau)聘为普鲁士教授。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与书商的女儿玛丽·赖默(Marie Reimer)结婚。他们漫长而幸福的婚姻礼遇养了16个孩子。

批评家看克利斯蒂安

在许多批评家看来,克利斯蒂安对独裁者凯撒(Caesar)的光荣和对凯撒的对手庞培(Pompey)和西塞罗(Cicero)的贬低,似乎与他的政治自由主义不一致。他试图让批评家们明白,他只是称赞凯撒为衰败国家的救世主。然而,克利斯蒂安对独裁者的钦佩揭示了他自己的性格。他本人是自己学术领域的独裁者,采取了反对者称之为“凯撒主义”的方式。然而,与此同时,他非常需要志同道合的人团契。他认为人际交往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的确,可以说他有天才的友情。然而,仰望他的主要是与男人之间的友谊。与任何认为自己是Mommsen的人

罗马史使他成名

克利斯蒂安的罗马的历史使他成名(俄语翻译,1858年1月2日至1部分; 1936年4月1日至5日第5卷)。

克利斯蒂安在历史学家对1848-49年革命的印象的影响下撰写,反映了185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的愿望,他们对消除封建制度的遗迹和德国统一感兴趣。

在《罗马史》中,克利斯蒂安证实并发展了“民主君主制”的思想,他认为,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的独裁统治就是这一例证。他对事件的叙述以在Thapsus(公元前46年)的战斗而告终。

在作品的第五卷中(第四卷未发行),他考察了帝国统治下罗马各省的历史。这本书以流行的风格生动有趣地写作,并具有大量的实际材料。实质上,它侧重于军事和政治历史,但涉及社会历史的某些要素。将杰出克利斯蒂安人物归功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汉尼拔盖乌斯·格拉丘斯凯撒等伟人。

克利斯蒂安在罗马历史的几乎所有方面都撰写了1500多篇作品:公法,钱币学,史学,年代学,计量学,文学和语言学。

在《罗马公法》(第1-3卷,1871-87年)和《罗马刑法》(1899年)中,他对罗马的机构,依赖罗马的领土,各种公民身份以及法律基础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帝国力量。他还编辑了许多精采的原始出版物,并附有评论,包括《奥古斯都法案》,《卡西奥多鲁斯纪事》,《乔丹斯的哥特》,《狄奥多西法典》以及各种摘要。在他的倡议下并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出版拉丁文字集。他因《罗马史》在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文学奖得奖原因

  • “特奥多尔•蒙森是当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不朽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3]

名人语录

最狡猾的谎言会在最单纯的事实前无地自容。

自由不是像财产一样的物品,而是人永恒的权利。

真正的战士必须善战、勇敢,而又心甘情愿地服从。

想像力不仅是诗歌之母,也是史学之母。

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

历史是应该对现代有所教诲,但那种教诲不是粗浅意义的,不是翻翻书就可以在过去的记录中找出现在之病症的,也不是由往日的病症就可[4]

著作

  • 《拉丁铭文集》
  • 《罗马法》
  • 《罗马史》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