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受到启蒙时代影响,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但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作家反对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关系,驳斥了过分强调理性的观点。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目录

简介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多数都出身于市民家庭,是新兴的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对社会进行揭露,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的表达多是从感性认识出发,所以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并且以感性体验为主。他们反对启蒙运动的作家把道德观念抽象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无用的负担(nutzloser Zwang)。这种抽象化的道德观念通过大众教育得以实现,而这种教育破坏了个体的独特性。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的发展,都应该像生物的生长一样,所有的等级都是价值相等的,这才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状况。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反抗当局,反抗贵族和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描述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年轻人真挚的爱情。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挚、热烈,但其中也夹杂着浓厚的感伤色彩。

评价

18世纪晚期德国的文学运动,它产生于对法国古典主义趣味的支配地位日益增长的不满,其追随者深受卢梭和约翰·格奥尔格·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思想的影响,认为生存的基本真理可以透过信仰和感官的体验而领悟。年轻作家还受到英国诗人爱德华·杨以及《莪相集》和新译出的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狂飙运动与歌德关系密切。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求学时,即认识哈曼以前的学生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 ,哈曼使他对哥特式建筑、德国民歌和莎士比亚作品产生兴趣。在赫尔德的思想启发下,歌德进入一个非凡的创作时期。1773年,他写了一部以16世纪德国骑士为题材的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冯·伯里欣根》(Gotz von Berlichingen);与赫尔德等人合作写出小册子《论德意志特性与艺术》。后者被视为狂飙运动的宣言书。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使歌德不仅蜚声世界,而且引起众多的模仿者。狂飙运动最具特色的成果是戏剧文学。运动本身即以弗里德里希·马克西米利安·克林格的剧本《狂飙与突进》得名。随著席勒的剧本《强盗》(1781)的上演,狂飙运动的戏剧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律并非狂飙运动派的原则,这个运动不久就精疲力竭了。歌德和席勒这两位伟大诗人,作为德国古典主义运动的领袖,却继续为作出他们最伟大的成就而努力。[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