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奴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狐奴县西汉初年置,隶属渔阳郡。其故址在今顺义县北小营北府村前、狐奴山下。遗址当地俗呼城坡,地表有大量的汉代砖瓦碎片,曾出土有陶井、汉瓦、青铜剑、五铢钱等汉代器物,为顺义县重点保护文物。狐奴县的地域,相当于顺义地区。三国时,曾将渔阳、俿奚、犷平三县入狐奴,即整个京北平原,都属狐奴之地。后魏将狐奴入蓟县,自汉至魏,历时600余年。东汉初,渔阳太守张堪屯兵狐奴,开稻田8000余顷,开北京地区种水稻之先。[1]
历史背景
王莽时称举符县,东汉复名孤奴县。晋仍设置,故城在今北京市顺义县东北25里狐奴山(令名呼奴山)西。魏景帝初2年(238)省。晋复置。 北魏时省入蓟县。
县名考
据《民国顺义县志》介绍,汉高祖置渔阳十二县中就有安乐县和狐奴县,这两个汉置古县就是今天顺义区的前身。安乐县令吴汉,后来做了刘秀的大司马(掌管军队的最大官员)。狐奴县令王梁后来做了刘秀的大司空(主管水利、建设)。但真正使狐奴名扬历史的还是张堪拜渔阳太守时,在狐奴开垦稻田八千顷致民富足的惠政。但这个狐奴县县名是怎么来的,多种说法,却始终没有定论。
一说:狐奴县因山而得名。传说很多,其一是这个山有一个狐狸仙,它夜间鸣叫时,北部匈奴人就来侵扰,后来就把这座山叫狐奴山了。群众在山上筑庙祭仙,实际上是烽火台性质的瞭望塔。建瞭望塔可能,但有狐狸仙是不可能的。只当传说而已,不可当真。
第二种说法,狐奴县因人而得名。传说是白云观的放猪娃张玉贵为人善良,与乡亲们结陵承下了深厚情谊。张玉贵走了,临死时,请乡亲们把他埋在山脚下蜜糊判,并说如果谁有急难事就呼唤他,他还会像生前一样再来帮助的。后来有人遇到急事,万不得已呼唤他,张玉贵就显灵,化解乡亲的急难。由此百姓称此山为呼奴山。但这白云观是为有狐奴县大以后元朝的张真人修的,更甭说白云观里的放猪娃了,比狐奴山的名字不知小多少年。《顺义县志》记载:张真人,顺义人,生于元朝。狐奴山东的白云观即为其所建。狐奴山下有张真人墓。
第三种说法,狐奴县因水而得名。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下)》昌平"东北二十五里为狐奴山,水经注,水不流曰奴,盖以山前潴泽名也。"县以水得名,是可信的。
前两种说法属于传说,实不可信。我认为第三种说法比较可信。故又查阅了《水经注》原文。《水经注》说沽水(今白河):"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余水(今温榆河)合,为潞河;沽水西南流径狐奴山西,又南径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种植,百姓得以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阳重沟水注之,水出狐奴山,南转径狐奴城西"。上文中发现,几次提到狐奴县,但都没有"水不流曰奴"的说法。但是在渔阳郡所充和凳肯属"雍奴县"(今天津武清县)条下有解释:":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与此相仿项泪雅的情况是《水经注》对卢奴县(今河北定鸦敬验州)的解释:滱水南有卢奴故城。黑水曰卢,不流曰奴,故城藉水以取名。"这两处名字里带"奴"字的地名都是因为水泽的名字而起,说狐奴的奴也是水名是有道理的。
有意思的是,考证中竟发现了晋朝晋灼给《史记》作注:"狐奴"曰"水名"。这一资料还真被当作狐奴县名的依据。2008年北京文博网的"北京史地"栏目有《大葆台汉墓"黄肠题凑"用材及相关环境考察》一文,其中引文:《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和《汉书》卷五十五中"涉狐奴"一语和晋灼注"狐奴"曰"水名"看来,狐奴县应是"县以水名"。按说这是对狐奴县以水取名最有力的证明,但通过查找原文发现,这里所说的狐奴非狐奴县的狐奴。《史记》原文引录如下:冠军侯病(指霍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公元前123年),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应指汉武帝刘彻)曰:骠骑将军率戎士窬(音遇)乌盭(音力),讨遬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这里的狐奴前面用"涉",肯定也是和水有关,但是大前提是"将万骑出陇西",与渔阳的狐奴一东一西,有几千里之遥。进一步查证发现,晋灼注的"狐奴"是今天甘肃武威的石羊河。《中国举牛立才军事通史》第5卷《西汉军事史》,称霍去病带兵出陇西后,"逾乌墼,讨邀濮,涉孤奴",大约在今兰州以西渡河,过乌亭逆水(今庄浪河),沿乌鞘岭北坡的草地而行,经过邀濮部落牧地,又渡狐奴河(今石羊大河)。
这一考证虽然不能证明狐奴县名的来历,但三个历史地名却都说明"奴"是水的名字。回来再看当年狐奴县的地理位置,东有鲍丘水(今天的潮河),西有沽水(今白河),丰富的水资源,为张堪开垦稻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狐奴山、狐奴县都是以水得名是可信的。
按,满语、蒙古语、突厥语"羊"发音都接近"狐奴",或许"狐奴"确实是石羊河的音译词,而石羊河乃是意译词,也就是"狐户颂垫奴"本义是北方游牧民族语言里的羊。如果跟水有关,那就是"羊水",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羊水"或"洋河"乃是蚩尤的老家,唐代徐坚著《初学记》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