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尾草 (多種植物的別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貓尾草 (多種植物的別稱) |
貓尾草(學名:Uraria crinita (L.) Desv. ex DC.)是豆科 ,狸尾豆屬多年生亞灌木植物;莖直立,高可達1.5米.分枝少,葉片為奇數羽狀複葉,托葉長三角形,先端細長而尖,邊緣有灰白色緣毛;葉柄被灰白色短柔毛;小葉近革質,側生小葉略小,上面無毛或於中脈上略被灰色短柔毛,下面沿脈上被短柔毛,在兩面均凸起,下面網脈明顯;小托葉狹三角形,小葉柄長密被柔毛。總狀花序頂生,粗壯,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花梗花後伸長彎曲,花萼淺杯狀,花冠紫色,莢果略被短柔毛;4-9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及台灣等省區。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南至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布。多生於乾燥曠野坡地、路旁或灌叢中,海拔850米以下。
該種全草供藥用,有散瘀止血、清熱止咳之效。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 貓尾草
- 拉丁學名;Uraria crinita (L.) Desv. ex DC.
- 別 稱; 土狗尾,牛春花(廣東寶安),貓尾射(海南),虎尾輪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薔薇目
- 亞目;薔薇亞目
- 科;豆科
- 亞科;蝶形花亞科
- 族;山螞蝗族
- 屬;狸尾豆屬
- 種; 貓尾草
- 命名者及年代; (L.) Desv. ex DC.,1825
形態特徵
亞灌木;莖直立,高1-1.5米.分枝少,被灰色短毛。
葉為奇數羽狀複葉,莖下部小葉通常為3,上部為5,少有為7;托葉長三角形,長6-10毫米,先端細長而尖,基部寬2毫米,邊緣有灰白色緣毛;葉柄長5.5-15厘米,被灰白色短柔毛;小葉近革質,長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頂端小葉長6-15厘米,寬3-8厘米,側生小葉略小,先端略急尖、鈍或圓形,基部圓形至微心形,上面無毛或於中脈上略被灰色短柔毛,下面沿脈上被短柔毛,側脈每邊6-9條,在兩面均凸起,下面網脈明顯;小托葉狹三角形,長5毫米,基部寬1.5毫米,有稀疏緣毛;小葉柄長1-3毫米,密被柔毛。
總狀花序頂生,長15-30厘米或更長,粗壯,密被灰白色長硬毛;苞片卵形或披針形,長達2厘米寬達7毫米,具條紋,被白色並展緣毛;花梗長約4毫米,花後伸長至10-15毫米,彎曲,被短鈎狀毛和白色長毛;花萼淺杯狀,被白色長硬毛,5裂,上部2裂長約3毫米,下部3裂長3.5毫米;花冠紫色,長6毫米。 莢果略被短柔毛;莢節2-4,橢圓形,具網脈。花、果期4-9月。
生長環境
多生於乾燥曠野坡地、路旁或灌叢中,海拔850米以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及台灣等省區。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南至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貓尾草種子有1層硬殼,播種前需對種子進行種殼破壞處理才能發芽整齊。生產中農戶因種植面積小、用種子量少,常選用硬物(如磚塊)摩擦破壞種殼;種植面積大,種子用量多,選用小型碾米機碾碎處理。種殼處理後,播種前用30-35℃溫水浸泡12-18天,促進胚芽萌動後即可播種。
播種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直播優點是省工,缺點是出苗不整齊、種植密度不好控制、產量較低;而育苗移栽的優點是生長整齊、密植規格合理、產量高。生產中推薦採用育苗移栽。
栽培技術
施足基肥:貓尾草雖然野生的土壤環境比較瘦,但經幾年的栽培表現耐肥,肥力高低對其產量影響很大。一般生產上以每667平方米的純N施用量10-15千克為宜,N、P2O5、K2O的比例1.0:0.5:0.8。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有土雜肥、牛豬糞、草木灰等多種。也可利用沼液沼渣經過發酵分解,是安全有機肥。利用沼液沼渣又能減少農村的環境污染,缺點是體積大,施用費工。要求每667平方米施用1000千克沼渣(沼液)或者用土雜肥2500千克做基肥。
種植規格:定植時,田間整成畦寬1.0-1.2米、高0.3米。定植時間選擇雨后土壤濕潤進行,可不澆水。規格以0.3米×0.4米,每667平方米種植約4000株為宜。移栽時注意淺栽,根莖部不入土,用手把土壓實。如果是睛天移栽的要澆定根水。移栽後7天左右要查苗補苗,確保全苗。
定植後2個月內注意除草,封壟後可不再除草。成活後用沼液按1:3兌水澆,以促進幼苗生長。定植1個月後,幼苗進入旺長期,每667平方米追施15-20千克複合肥,以促進莖葉的快速生。或用沼液澆灌,幼苗生長旺盛,效果更好。在7、8月進入開花期,代謝大,每667平方米施複合肥20-25千克,以保證根部的快速生長。如果要2年生才採收的,第2年的3月中、下旬開始追肥管理。貓尾草對水比較敏感,南方降雨量大,可不澆水。但在6-9月連續20天不下雨的,灌水對產量影響大,應進行人工灌跑馬水。[1]
參考文獻
- ↑ 傑傑說種植:貓尾草的種植小妙招,要受過傷才會沉默專注, 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