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猴腿菜,又名多齿蹄盖蕨,俗名绿茎菜紫菜,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各地,小兴安岭长白山盛产,华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本种是东北地区最常见的蕨类植物之一,生于杂木林中或针阔混交林中及林缘的湿润处、沟边河岸草地。因其看上去长满黄褐色绒毛的猴子腿而得名。是纯天然的绿色有机山野菜、营养价值极高,口味清香,并具有广泛的药理功能,经常食用对人们养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猴腿被称为“山珍之王”。

  • 中文学名: 猴腿菜
  • 别 称: 猴腿蹄盖蕨、绿茎菜、紫菜等
  • 界: 植物界
  • 门: 蕨类植物门
  • 纲:蕨纲
  • 科:蹄盖蕨科
  • 属:蹄盖蕨属
  •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小兴安岭是主产区

目录

生长环境

野生猴腿生长习性喜阴,耐湿润,墩状生长,每墩生出几株或十几株猴腿,采拮一茬后又生出一茬。猴腿的墩穴虽然裸露在地表,但它的耐寒性极强,东北地区零下40℃也能安全越冬。

繁殖方式

猴腿菜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但人工栽培上一般采用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即孢子繁殖,是通过采集蕨科植物孢子囊,在适宜的条件下使孢子萌发,形成能独立生活的配子体来实现的。在每年的夏末秋初,植株(孢子体)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在叶片的背面或边缘形成许多棕褐色的孢子囊群。将带有孢子囊群的叶片取下,通过处理,孢子萌发一个月后,即长成配子体。配子体上长有许多精子器和颈卵管,精卵结合发育成孢子体小植株(孢子体),小植株长大后即可定植。有性繁殖一般不在生产上采用。

无性繁殖

选择根状茎、成株和幼苗均可,但生产上一般是通过根状茎的分枝来实现的,在秋季植株叶枯后到春季萌发前可采挖粗壮的根状茎(一般水平分布于10~30厘米的土层中)。采挖时要注意尽可能挖得深一些,不要伤芽。然后,将采回的根茎假植。由于自然采集的植株根茎比较瘦弱,若直接用于栽培,不能达到丰产的目的,故一般要进行一年的培肥,再用于扩大栽培。培肥的方法是:将根状茎切成6~8厘米的小段栽于事先经过整地、作畦的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经过一年的培肥根茎(直径可达1~15厘米)即可移栽。

植物学特征

猴腿菜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40~100cm,跟状茎短而粗斜生。叶簇生,叶柄长20~30cm,麦秆色至深麦秆色,被有黑褐色披针形毛性鳞片,下部鳞片较密,基部明显尖削,黑色,叶片草质至厚草质,长圆状批针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0~50cm,宽10~40cm,3回羽裂,羽片10对以上,互生或近对生,长圆状批针形或狭披针形。

人工栽培技术

土地选择

背阴坡林下地块、低洼腐殖土层厚的沙壤地块、沟谷坡度低于25°的地块都可发展,以土壤肥沃、湿润、微酸性、空气湿度大的土壤气候条件为好。

施肥整地

选好地后,4月末~5月中旬进行整地栽植,无论山坡地还是林下整地,都要因地制宜方便生产操作。整地要求以畦宽1.2m或1.5m为宜,翻地深度25~30cm,畦长可长可短,最长不超过50.0m,畦做好后,清除草根,施入农家肥,每亩3000kg,就可以开始栽植了。

田间管理

根茎定植。浇足底水封窝后,不宣再浇水,用水量以土壤潮湿为度,等待幼叶长出表土前应适量浇水。直至采收前应小水勤浇,不宜缺水,在幼叶生长的整个过程中,均需要充足的水份。春旱要浇水,夏涝要注意排水,每年松土、除草2~3次,上冻前最好施盖头肥2~3cm以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水分蒸发,便于越冬。采收后,施用N、P、K全肥,促进高产,翌年春季不用施肥。

主要价值

营养成分

猴腿菜营养丰富,地上部分含碳水化合物、无机盐、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据研究,100g鲜品中含蛋白质1.6g、脂肪0.4g、碳水化合物10.0g、维生素C35mg、胡萝卜素1.68mg、粗纤维1.3g、钙24mg、磷24mg、铁6.7mg、铜锰等微量元素及16种以上氨基酸。猴腿根状茎含淀粉及粗纤维、粗蛋白,淀粉含量在40%~50%。[1]

药用价值

根茎与全草均可入药,味甘、微苦、涩凉,能安神、降压、利尿、解热、驱风湿等,并可驱虫止血、治蛇虫叮咬等。

食用价值

常吃猴腿能补铁、锌,能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强化记忆,延缓脑的衰老,减少毒素的吸收。[2] [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