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国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浙江杭州府海宁人,国学大师。

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甲骨四堂之一。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生平

  • 1877年,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杭州府海宁盐官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王乃誉精于书画、篆刻、古文诗词,对儿时的王国维有很大影响。
  • 1882年,王国维入私塾,师从潘紫贵及陈寿田先生。
  • 1892年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 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馀时间,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文及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结识主持人罗振玉。
  • 1901年秋,王国维在罗振玉的资助下赴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次年夏,因病回国。
  • 1903年起,王国维在罗振玉的推荐下任教于通州江苏师范学堂,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同时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兼通世界之学术”的“独学”阶段,写出《红楼梦评论》等多篇哲学、美学论文。后自编为《静庵文集》,于1905年出版。
  • 1907年,王国维随罗振玉入京师,任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期间,著《人间词话》等名著。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王国维随罗振玉前往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自居。在罗振玉的帮助下,王国维得以静下心来做学问,其研究方向开始从哲学、文学转向经史、小学。他与罗振玉在学术上相互交流切磋,协助罗氏整理大云书库藏书,得以尽窥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王国维以古文字学为基础,研究古代中国历史,从古器物到古代书册、服装、建筑,各方面皆有涉及,著述极丰。所著《宋元戏曲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关於戏曲历史的书籍。在日本期间王国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
  • 1916年,王国维受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聘请,返回上海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编辑学术刊物,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又为藏书家蒋汝藻编《密韵楼书目》,并参加纂修《浙江通志》。
  • 1917年,著《殷周制度论》,指出“中国政治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 1923年,应逊帝溥仪之召,北上就任“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王国维得以窥见大内所藏秘籍,曾检理景阳宫藏书。
  •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河殉清,因家人阻拦而未果。
  • 1925年,应聘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经史小学,并研究汉魏石经、古代西北地理及蒙古史料。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留下遗书,言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当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原因说法不一,及后葬于福田公墓[1]

自杀

1927年,王国维于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雇人力车至北京颐和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从其遗体衣袋中寻出一封遗书,封面上书写著:“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遗书内容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移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于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王国维为何自溺,至今仍争论不论,一般学者论点有所谓的:“殉北洋说”、“反共及痛恨北伐说”、“逼债说”、“性格悲剧说”、“文化衰落说”。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言中写道:“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优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像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像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一人一事。”

根据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一书第四章“天津的“行在” (1924 - 1930)”中之说法,王国维早年受罗振玉接济并结成儿女亲家,然而罗振玉常以此不断向王氏苛索,甚至以将王氏女儿退婚作要胁,令王国维走投无路而自杀。然此说有漏洞,逊帝或有所忌讳而不遑多言。

家庭子女

观点

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始发现于晚清,后来刘鹗刊印《铁云藏龟》,继而孙治让和罗振玉等人对甲骨文字进行研究。而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则推王国维。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周制度论》、《殷礼征文》以及《古史新证》等,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材料中国历史古籍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史记·殷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论断堪称精审。[1]

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提倡以“地下之新材料”补“纸上之材料”,是为二重证据法。王国维首先用出土甲骨文,考订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和前后顺序,证明了历史记载商朝君主世系的可靠性。二重证据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运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是中国史学理论的重大革新,为古史及文献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是非常有趣的见解。后人常以此三种境界象征奋斗路上的心路历程。

预测历史走向

王国维在与罗振玉通信讨论十月革命时说“罗刹分裂,殆不复国,恐随其后者尚有数国,始知今日灭国新法在先破其统一之物,不统一则然后可惟我所为。至统一既破之后,欲恢复前此之统一,则千难万难矣。” 罗振玉在《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序》提及王国维有预言“中国近状,恐以共和始,而以共产终。”[4]

评价

  • 晚年胡适曾回忆王:“他的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5]“现今的中国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化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6]并就当时学术界的情况指出“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 关于《殷周制度论》(1917年)一书,旅美作家李劼认为:“从《殷周制度论》所揭示的殷周之异稍稍跨前一步,人们就可以发现,中国曾经是一个民主的联邦国家。虽然那样的民主联邦与美国式的联邦合众国颇有异趣,但在本质上却是完全相同的。也即是说,民主和联邦,并不是西方文化的特产,并不是美国特有的国情,而同样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最为始源的传统。”[7]
  • 鲁迅认为“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8]
  • 陈寅恪撰文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 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流亡美国的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未毕业)刘仲敬认王国维并非儒家保守主义,“(王国维的)材料属于中国,思想属于欧洲。王国维许多主张都是直接横向引进同时代德国人的意见。”;王国维虽然是保皇党,但是以欧洲人的观念来保皇;而由于王国维对于共产革命的危害相当理解,因此刘仲敬将他称为“剿匪先驱”。[9]
  • 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10]

主要论著

王国维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生前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

觀堂集林》二十四卷
   《觀堂別集》四卷
   《庚辛之間讀書記》一卷
   《苕華詞》一卷
   《靜安文集》一卷續集一卷
   《爾雅草木蟲魚鳥獸釋例》一卷
   《兩周金石文韻讀》一卷
   《觀堂古今文考釋》五卷
史籀篇疏證》一卷
   《校松江本急就篇》一卷
   《重輯蒼頡篇》二卷
   《唐寫本唐韻校記》二卷佚文一卷
   《殷禮徵文》一卷
   《聯綿字譜》三卷
   《補高郵王氏諧聲譜》一卷
   《釋幣》二卷
   《簡牘檢署考》一卷
   《魏石經殘石考》一卷附錄一卷
   《宋代金文著錄表》一卷
   《國朝金文著錄表》六卷
   《漢魏博士題名考》二卷
   《清真先生遺事》一卷
   《耶律文正公年譜》一卷餘錄一卷
   《五代兩宋監本考》三卷
   《兩浙古刊本考》二卷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一卷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二卷
   《古行記四種校錄》一卷
蒙韃備錄箋證》一卷
黑韃事略箋證》一卷
   《聖武親征錄校注》一卷
長春真人西遊記校注》二卷
   《乾隆浙江通志考異殘稿》四卷
   《觀堂譯稿》二卷
人間詞話》二卷
宋元戲曲考》一卷
   《唐宋大曲考》一卷
   《戲曲考源》一卷
   《古劇腳色考》一卷
   《優語錄》一卷
錄鬼簿校注》二卷
   《錄曲余談》一卷
   《曲錄》六卷
   《都四十三種》一百零四卷[11]

注释

  1. 1.0 1.1 王国维简介. 
  2. 王国维二子王仲闻之死及王国维寻死之谜
  3.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4. 王国维国学大师兼政治“预言帝”
  5. 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6. [1]
  7. 李劼《中国文化冷风景》(未出版)
  8. 鲁迅《不懂的音译》. 
  9. 剿匪先驱王国维——西体中用的“国学大师”
  10. 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 
  11. 王国维-国学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