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处明:本名王舒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仕东晋丞相王导之从弟也。曾为秘书监、溧阳令、东中郎将、后将军、军司、车骑司马、北中郎将、国子博士、散骑常侍、少府、廷尉、司马、鹰扬将军、荆州刺史、护南蛮校尉、平西将军、安南将军、广州刺史、湘州刺史、抚军将军等职。

王处明,本名王舒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仕东晋丞相王导之从弟也。父王会,侍御史。[1]

目录

生平事迹

其曾为秘书监、溧阳令、东中郎将、后将军、军司、车骑司马、北中郎将、国子博士、散骑常侍、少府、廷尉、司马、鹰扬将军、荆州刺史、护南蛮校尉、平西将军、安南将军、广州刺史、湘州刺史、抚军将军、会稽内史、扬州刺史、封彭泽县侯。

 
王处明:王处明少为从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年四十余,州礼命,太傅辟,皆不就。图为东晋形势地图。

早年经历

王舒很小的时候就为堂兄王敦所知,他认为天下多变乱,不必在意一时的名声,就每天在家,潜心学习。四十多岁时,州府礼聘与任命其官职,太傅征召其出仕,他都不去。[2]

一路升迁

307年(永嘉元年),王敦被任命为青州刺史,王舒前往投奔。不久又征召王敦为中书监,因道路艰险、寇贼太多,王敦为了轻装上阵,尽快回到洛阳,把妻子襄城公主丢弃在半道上。而公主的侍婢及金银财宝则被王敦分发给将士,王敦的手下人没有不争抢的,唯有王舒都没看一眼,这更为王敦所赏识。九月,司马睿出镇建康,王舒与父辈及兄弟都渡江跟随,是随晋元帝渡江的“百六掾”之一,先后任镇东参军、溧阳令。[3]

313年(建兴元年),司马绍任东中郎将,精选属官,任命王舒为司马。随后转任宣城郡公、后将军司马裒的谘议参军。后来司马裒让他出任军师,王舒坚决推辞不接受。

317年(建武元年),司马裒为使持节、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将军。王舒为车骑司马,精于州中事务,通晓事理。同年十月,司马裒去世,王舒代司马裒镇广陵,任北中郎将、监青徐二州军事。不久,朝廷征聘他为国子博士,加授散骑常侍,但他没有接受,转任少府之职。[4]

323年(太宁元年),王舒转任廷尉。十一月,王舒出镇荆州,任鹰扬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监荆州沔南诸军事。[5]

324年(太宁二年),王敦举兵叛乱失败,与其同谋的王含(王舒堂兄)、王应父子前来投奔王舒,王舒派军队将他们擒拿后沉入江中。朝廷进封他为都督荆州、平西将军、假节。

325年(太宁三年)五月,朝廷以陶侃代替王舒的职务,改命王舒为安南将军、广州刺史。王舒以有病为由,不想去岭南,朝廷也认为他有功劳,不应去那么远的地方任职,于是改授湘州刺史、安南将军、持节都督。

326年(咸和元年)四月,王舒代替邓攸被征为尚书仆射。八月,征讨苏峻,司徒王导想要王舒做为外援,于是表奏其为抚军将军、会稽内史,中二千石俸禄。王舒上书推辞说“会稽”犯了他父亲(王会)的名讳,朝廷议论认为字同音异,并不违反礼法。王舒又上书说音虽异而字同,想换别的郡。于是朝廷将改“会”字改为了“郐”,王舒才不得不上任。[6]

平乱有功

328年(咸和三年),苏峻祖约叛乱,朝廷任命王舒为代理都督,掌管扬州刺史事。庾亮的弟弟、时任吴国内史庾冰弃城投奔王舒。王舒下令其下辖各县,以吴王师虞斐为军司,御史中丞谢藻为龙骧将军,担任前锋,率领一万人马,与庾冰一起渡过浙江。

原任义兴太守顾众、护军参军顾飏等人,皆起兵响应王舒。王舒临时任命顾众为扬威将军,统管吴中地区的军事;命令顾飏统管晋陵地区的军事,在御亭修筑堡垒、建造防御工事。苏峻听说王舒等人起兵,赦免了庾亮的弟弟们,以取悦王舒。

王舒在庾冰、谢藻之后,率领军队抵达西江。庾冰、顾飏等人派前锋进兵占领无锡,恰遇逆贼张健等数千人的队伍,双方交战,庾冰等人大败,遂退回御亭。庾冰、顾飏退守钱唐,谢藻退守嘉兴。贼寇于是进入吴地,烧毁房屋,劫掠各县,使当地陷于水火之境地。王舒以轻敌冒进以致兵败为由,将两军主将斩首,并将都护庾冰、顾飏削职为民,任命顾众为督护,屯兵章埭。[7]

吴兴太守虞潭率兵讨伐张健,屯兵乌苞亭却不敢前进。当时正赶上暴雨洪水,叛贼管商乘船而出,袭击虞潭率领的军队,虞潭败逃,返回保卫吴兴,其他人则退守钱唐。王舒又派遣将军陈孺率领精锐士卒千人修筑堡垒,增加海浦的守卫力量。

有人劝王舒应该回到都城,让谢藻驻守西陵,临海设立栅栏。王舒不听,而留谢藻守钱唐,让顾众、顾飏守紫壁。于是逆贼转而攻打吴兴,诸将领只好又退军。逆贼又劫掠了东迁、余杭、武康诸县。

王舒派其子王允之代理扬烈将军之职,与将军徐逊陈孺和扬烈司马朱焘,以三千精锐部队,于武康拦截贼寇,出其不意,大破敌军,斩杀数百人,贼寇全部弃船而逃。王允之收缴其兵器,进兵援助虞潭。

当时逆贼韩晃已经攻破宣城,转入故鄣、长城。王允之派朱焘和何准等人对付他,大战于湖上。虞潭用强弩射击,韩晃等人败退。此役,韩晃军队千人被斩,二千人投降。虞潭因此得以保住全郡。这时临海、新安等山区县邑却突然反水,响应乱军,王舒则分兵全部平定。[8]

陶侃等来到京都时,王舒、虞潭等以屡次交战失利为由,上疏盟府(掌管保存盟约文书的官府),自贬撤去使节。陶侃派遣使者劝勉晓喻,两人都不听从。等到陶侃建立了行台,就上疏朝廷推荐王舒监管浙江东五郡军事,王允之任督护,负责吴郡、义兴、晋陵三郡在军事上的征讨。不久韩晃等人向南逃走,王允之追其到长塘湖,大破之。乱军平定,王舒因功封彭泽县侯。[9]

任上去世

333年(咸和八年),王舒在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穆。[10]

主要成就

王舒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出镇会稽后,使会稽迎来了跨越发展。自咸和元年(326年)王舒任职会稽后,会稽内史政治地位得到提升。奠定了会稽成为独立都督区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东晋东扬州的设立。终东晋南朝,会稽一直是浙东地区政治中心,其地位的取得,实肇端于东晋,始倡于王舒。

王舒出镇会稽,也是东晋高门士族任职与开发会稽之始。他们对会稽经济的开发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追根溯源,后世高门士族出镇与开发会稽,实肇端于王舒之奠基之功。[11]

人物评价

东晋权臣王敦:舒风概简正,允作雅人,自多于邃(王邃)。最是臣少所知拔 。[12]

《晋书》:处明夙令,声颓暮年。

去世

寻卒官,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穆。[13]

参考文献

  1. 《晋书》:舒少为从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年四十余,州礼命,太傅辟,皆不就。
  2. 《晋书》: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时辎重金宝甚多,亲宾无不竞取,惟舒一无所眄,益为敦所赏。及元帝镇建康,因与诸父兄弟俱渡江委质焉。参镇东军事,出补溧阳令。
  3. 《晋书》:明帝之为东中郎将,妙选上佐,以舒为司马。转后将军、宣城公褚裒谘议参军,迁军司,固辞不受。
  4. 《晋书》:复以舒为车骑司马。频领望府,咸称明练。裒薨,遂代裒镇,除北中郎将、监青徐二州军事。顷之,征国子博士,加散骑常侍,未拜,转少府。
  5. 《晋书》:太宁初,徙廷尉。敦表舒为鹰扬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监荆州沔南诸军事。
  6. 《晋书》:征代邓攸为尚书仆射。时将征苏峻,司徒王导欲出舒为外援,乃授抚军将军、会稽内史,秩中二千石。舒上疏辞以父名,朝议以字同音异,于礼无嫌。舒复陈音虽异而字同,求换他郡。于是改“会”字为“郐”。舒不得已而行。
  7. 《晋书》:舒以轻进奔败,斩二军主者,免冰、飏督护,以白衣行事。更以顾众督护吴晋陵军,屯兵章埭。
  8. 《晋书》:时贼韩晃既破宣城,转人故鄣、长城。允之遣朱焘、何准等于之,战击于湖。潭以强弩射之,晃等退走,斩首千余级,纳降二千人。潭由是得保郡。是时临海、新安诸山县并反应贼,舒分兵悉讨平之。
  9. 《晋书》:会陶侃等至京都,舒、潭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自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及侃立行台,上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允之督护吴郡、义兴、晋陵三郡征讨军事。既而晃等南走,允之追蹑于长塘湖,复大破之。贼平,以功封彭泽县侯。
  10. 《晋书》:寻卒官,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穆。
  11. 余晓栋. 王舒与会稽——兼论王敦之乱对琅琊王氏的政治影响[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7, 33(1):23-29.
  12. 《世说新语·赏誉》:王大将军与元皇表云:舒风概简正,允作雅人,自多于邃。最是臣少所知拔。
  13. 本 名 王处明 出生地 琅邪临沂 别 称 王舒,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