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廞(xīn,?—?),字伯舆,中国东晋后期政治人物、书法家。

  • 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丞相王导之孙。历任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青兖二州刺史王恭起兵讨王国宝,王廞响应王恭。
  • 不久后王国宝被杀,王恭罢兵,令王廞去职解兵,王廞怒不从命,回兵讨恭,被刘牢之击溃逃走,不知所终。

目录

基本信息

姓名    王廞  
别名    王长史      
字号    字伯舆      
民族    汉人      
官职    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生卒    不详 
出生地   琅琊临沂
所处时代   东晋   
主要作品   《长史变歌》、《静媛帖》    

人物生平

王廞出身江左一等一的门阀士族琅琊王氏,他的祖父就是与晋元帝司马睿“共天下”的东晋开国丞相王导。他的父亲是王导幼子王荟,官至会稽内史。当时琅琊王氏虽失去权柄已久,但作为高级士族,仍享有大量特权。王廞亦较早出仕,先任太子中庶子,后任司徒左长史,故人称“王长史”。[1]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廞之母去世,王廞在吴郡为母守丧。当时,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专权,宠幸王国宝王绪,对青兖二州刺史王恭的利益构成威胁,王恭遂于隆安元年(397年)四月在京口起兵讨王国宝、王绪。王恭除上结荆州刺史殷仲堪等夹击建康以外,又以王廞为建武将军、吴国内史,使他起兵三吴以声援之。王廞约前吴国内史虞啸父募众于吴兴、义兴,赴者万计。虞氏为会稽大族,在三吴的影响远胜王廞。虞啸父本见重于孝武帝,疾恶司马道子,他们兵起以后,建康面临断绝补给的危险,形势紧急。司马道子不得不赐死王国宝、王绪,王恭遂罢兵。此时距离王廞起兵尚不足10天。[1] 

王恭罢兵后,命令王廞也退兵服丧。王廞起兵后在三吴大肆屠戮异己,不可自拔,再加上他欲“乘间而取富贵”,遂拒绝退兵,于隆安二年(397年)五月倒戈攻打王恭,并写信给司马道子求其合作,但被司马道子退回。王恭则派北府骁将刘牢之讨伐王廞,在曲阿将其击溃,迅速平息叛乱。王廞逃走,不知所终。有学者认为他躲避于茅山,并死在那里。[2]

人物轶事

  • 茅山恸哭:王廞曾登上茅山,一时内心悲恸,哭着说:“琅玡王伯舆,终当为情死!” [3]此句传诵千古,有学者认为“这句10字名言堪称魏晋时代关于人生问题的最高宣言”。
  • 娘子军:王廞在三吴起兵时,曾起用大量妇女为将士,封他的女儿为贞烈将军(一作真烈将军),以女人作为其官属。他甚至还任命年过百岁的顾琛之母孔氏为军中司马。这支娘子军碰到刘牢之统率的北府兵,自然一触即溃。史学家田余庆推测王廞以妇女为将士与天师道有关。 [4]学者范子烨则据此认为王廞是一个绝对的“女权主义”者。[2] 

人物作品

王廞擅长书法,善行书。唐人评价其作品:“温温伯舆,亦扇其风。风流之表,轩冕之中。骨体慢正,精彩冲融。已高天然,恨乏其功。如承奕叶之贵胄,备夙训之神童。”[5]他唯一的传世作品是《静媛帖》,保存在《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汇帖中。

王廞还会诗歌,现存《长史变歌》三首,是他临败时所作。其词如下:

出侬吴昌门,清水绿碧色。徘徊戎马间,求罢不能得。

口和狂风扇,心故清白节。朱门前世荣,千载表忠烈。

朱桂结贞根,芬芳溢帝庭。陵霜不改色,枝叶永流荣。 [6]

人物评价

  • 学者范子烨的评价是:“王廞是一个至情至性和任情任性的文化人。他的‘琅玡王伯舆,终当为情死’的名言,正是其内心世界与性格本真的流露。评价这样一位深情缅邈的诗人和艺术家,我们是不能拘泥于古人所谓‘乱臣贼子’之说的。” [2] 

参考资料

  1. 1.0 1.1  《晋书》卷六五,列传第三五,《王导传附荟子廞传》.国学导航
  2. 2.0 2.1 2.2 范子烨:《琅玡王伯舆,终当为情死——东晋名士王廞的“女权主义”及其他》,《文史知识》2006年第3期。
  3.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国学导航
  4.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68—269页
  5. 张彦远辑.《法书要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170页
  6. 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四十五,《清商曲辞二·吴声歌曲二·长史变歌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