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唐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建(767年-830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1],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貧困潦倒。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
人物生平
生平簡介
門第衰微,家境貧窮,少時離家。貞元二年(786年)在邢州認識張籍,一道從師,開始寫樂府詩。貞元十三年(797年),辭家從戎,十三年後,離開軍隊,過著“終日憂衣食”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後,“白髮初為吏”任昭應縣丞。長慶元年(821年),遷太府寺丞,轉秘書郎。在長安時,與張籍、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楊巨源等均有往來。大和年初,再遷太常寺丞。約在大和三年(829年),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
著作
《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今傳刻本有:《王建詩集》10卷,南宋陳解元書棚本;《王建詩集》8卷,明汲古閣刻本。《王建詩》8卷,《唐六名家集》本。《王司馬集》8卷,清胡介祉刊本。《王建詩集》10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本。《宮詞》1卷,有單刻本及明顧起經註本。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 詩反應田家、水夫、海人、蠶農、織婦等各方面勞動者的悲慘生活,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愛憎分明。如《十五夜望月》、《田家行》、《簇蠶辭》、《當窗織》、《織錦曲》、《促刺詞》、《去婦》、《水夫謠》、《海人謠》等;王建又以《宮詞》知名。他的《宮詞》百首。突破前人抒寫宮怨的窠臼,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描寫唐代宮中風物和宮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宮廷的重要材料。他的絕句則清新婉約。還寫過《宮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為中唐文人詞的重要作者之一。 歐陽修《六一詩話》曾指出它的內容“多言唐宮禁中事,皆史傳小說所不載者”。詩中的描繪也栩栩如生,因而廣為傳播,頗有仿作。魏慶之《詩人玉屑》引《唐王建宮詞舊跋》說,後世“效此體者雖有數家,而建為之祖”。 [2]
詩詞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原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進入了夢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溼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的一邊?
【註釋】 (1)十五夜:指農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
【鑑賞】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嶽英靈集》捲上贊王維詩"着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這一評語也可移之於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爲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爲題材的版畫.它的背景爲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遊之地,曲欄圍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隻棲鴉,樹旁生長着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濃.旁一戴襆頭揮扇的官員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談天.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一,頗爲傳神.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實是美中不足.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 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據《周禮》記載,當時人已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以迎寒.到後代節日氣氛愈來愈濃,此夜常是家人或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所以一旦離別,總會使人逢節思親.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發過他的秋思:"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興嘆,但寫法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詩原題"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在詩題下又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它象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首句一樣藉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這是一座樸素的住宅,夜深了,詩人偕客步出廳堂來到庭院.低頭但見地上月華如水.一片白色.庭樹的影子枝葉扶疏,象是紙上的水墨畫.步月者循聲望去,樹冠間影影綽綽有宿在枝頭的幾隻烏鴉.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於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裏的桂樹.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王建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古人以爲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麼溼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覺得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羣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曾寫到遊子思婦的月下相思.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懷遠》)寫望月思人之情,溢於言表.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並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對比他用賦體寫的《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詩,尤能顯出它那以少勝多的特色. [3]
參考文獻
- ↑ 《唐才子傳》說是「穎川人」。遲乃鵬透過姚合詩考證,王建應為渭南縣人。(遲乃鵬《王建研究叢稿》頁3)
- ↑ 詩詞名句網>作者大全>王建
- ↑ 讀古詩文網>詩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