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承 (晋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承:安期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湛子。晋朝官员,曾担任司马越的幕僚属官和东海太守,后因避乱南渡江东。在南渡的名臣中名居第一,比协助司马睿坐镇江南的王导更高。

王承(?-?),安期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湛子。晋朝官员,曾担任司马越的幕僚属官和东海太守,后因避乱南渡江东[1]

生平

王承清静虚无,少有私欲,没有特意提高修养。和人论辩时亦只指明要点而没有引以文辞修饰,于是有识之士都佩服他的简约通达。二十岁时就已知名,被王衍赏识并与乐广比拟。

东晋名士:魏晋名士的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令历代文人心驰神往。他们身上,有一种不流于世俗的气质。而自然之色,山水之形,对于魏晋风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永宁元年(301年),王承任骠骑将军司马乂参军。但当时诸王冲突激烈,连司马乂都图谋推翻主政的司马冏,王承于是南下避难。后迁任司空司马越从事中郎

光熙元年(306年)因参与自长安晋惠帝洛阳的行动而封蓝田县侯。同年司马越出镇许昌,王承改任记室参军,并受司马越看重,更命世子司马毗以王承为师。在职数年后,王承见朝政日衰,于是以母亲年老为由请辞,但不被司马越所允许。

后来,王承迁任东海太守。王承为政崇尚清淨,不会计较细微之事,好像曾经发生了小吏偷取池中的鱼和有人因专注学习而夜归,违反禁止夜行的命令,王承都宽恕其罪。

不久,王承弃官南渡长江,虽然道路阻塞,人心都危惧,但王承仍处之泰然。到琅琊司马睿驻镇的建业后,被其任命为镇东府从事中郎,受到优厚礼待。王承有很高的声誉,而且真心待人,多以宽恕待人,故此众人都亲近他,在南渡的名臣中名居第一,比协助司马睿坐镇江南的王导更高。

王承于四十六岁时逝世,朝野都十分痛惜。[2]

史籍记载

承字安期。清虚寡欲,无所修尚。言理辩物,但明其指要而不饰文辞,有识者服其约而能通。弱冠知名。太尉王衍雅贵异之,比南阳乐广焉。

永宁初,为骠骑参军。值天下将乱,乃避难南下。迁司空从事中郎。豫迎大驾,赐爵蓝田县侯。迁尚书郎,不就。东海王越镇许,以为记室参军。雅相知重,敕其子毗曰:“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若亲承音旨。王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在府数年,见朝政渐替,辞以母老,求出。越不许。久之,迁东海太守,政尚清净,不为细察。小吏有盗池不鱼者,纲纪推之,承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池鱼复何足惜耶!”有犯夜者,为吏所拘,承问其故,答曰:“从师受书,不觉日暮。”承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非政化之本。”使吏送,令归家。其从容宽恕若此。

寻去官,东渡江。是时道路梗涩,人怀危惧,承每遇艰险,处之夷然,虽家人近习,不见其忧喜之色。既至下邳,登山北望,叹曰:“人言愁,我始欲愁矣。”及至建邺,为元帝镇东府从事中郎,甚见优礼。承少有重誉,而推诚接物,尽弘恕之理,故众咸亲爱焉。渡江名臣王导卫玠周顗庾亮之徒皆出其下,为中兴第一。年四十六卒,朝野痛惜之。自昶至承,世有高名,论者以为祖不及孙,孙不及父。子述嗣。[3]

子女

参考资料

  • 《晋书·王承传》

参考文献

  1. 房玄龄.《晋书·王湛传附》:中华书局,1974:》:“(王)承字安期。清虚寡欲,无所修尚。言理辩物,但明其指要而不饰文辞,有识者服其约而能通。弱冠知名。太尉王衍雅贵异之,比南阳乐广焉。永宁初,为骠骑参军。值天下将乱,乃避难南下。迁司空从事中郎。豫迎大驾,赐爵蓝田县侯。迁尚书郎,不就。东海王越镇许,以为记室参军,雅相知重。敕其子毗曰:‘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若亲承音旨。王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在府数年,见朝政渐替,辞以母老,求出。越不许。久之,迁东海太守,政尚清净,不为细察。小吏有盗池中鱼者,纲纪推之,承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池鱼复何足惜耶!’有犯夜者,为吏所拘,承问其故,答曰:‘从师受书,不觉日暮。’承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非政化之本。’使吏送令归家。其从容宽恕若此。”
  2. 据《晋书》卷三十六《卫玠传》:“于时中兴名士,唯王承及玠为当时第一云”,则王承、卫玠可以并称。
  3. 晋书》卷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