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林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林肯
王林肯写的字
出生   1888年
  高密县
逝世 1960年6月24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山东省文史馆副馆长

王林肯,9岁入本村私塾就读。 1906年, 考入高密县高等小学堂,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考入山东中等工业学堂。1916年后,王林肯先到济南与部分省同盟会员组织水利协会,主编《山东水利志》,后去黄河河务局任职,"五四"运动后,又创办《醒报》,自任主编,进行新文化运动宣传。曾是地下国民党员,蒋介石独裁统治后退出国民党。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6月24日, 因病逝世。 [1]

辛亥革命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他调查揭露了高密县教谕兼高等小学堂堂长尹曰遴与劣绅张某、傅某相互勾结作弊贪污,制造的高密"孔子借钱案"。

1909年,高等小学毕业后,联合盟友唐寿先等到康庄创办英林小学,并以学校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考入山东中等工业学堂预科,毕业后,又转入染织本科继续学习。

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山东同盟会决定在济南、烟台等地组织起义。王林肯毅然弃学,赴青岛的震旦公学同盟会,参加策划高密、即墨、诸城、青州的独立,并分担高、诸、青3县的独立任务。

当时以青岛为中心的同盟会组织决定兵分三路发起进攻。一路进攻即墨;一路进攻青州;一路由王林肯、班麟书、吴鸣岐、邵麟勋、马海峤、庄秉真等负责进攻高密。

为了使高密独立得到成功,王林肯带领两名同志潜入高密城内,摸敌情,并将从青岛同来的两位同志安置在离东门较近的劝学所隐蔽,以备届时开城门迎接。

1912年1月27日(宣统三年十二月初九日) 夜,班麟书等10多名同志从青岛乘火车直奔高密城。一到东门,埋伏在劝学所的同志便打开城门,他们迅速闯进县衙,进行突然袭击。知县王鉴清吓得狼狈逃窜。革命军在无一伤亡的情况下占领了县衙,立即宣布高密脱离清廷,实行独立。

张树元得悉高密独立,立即调兵前去镇压。由于双方力量悬殊,为了避敌锋芒,保存实力,王林肯与班麟书等计议,主动放弃高密,撤至诸城,与青州方面军会合。

两支革命军在诸城五里堡会师后,对攻克诸城进行了策划。革命军在农林学堂、高等小学堂和东武公学师生的配合下,一举攻占了诸城县城,成立了山东军政府诸城分府。

1912年2月10日夜,增援清军兵临城下,革命军当即与之展开激烈的战斗。2月11日,城遂陷。清军攻占城里后,立即对革命党人及其支持者进行大肆捕杀。王林肯因当时尚未剪掉发辫,得于是日晚间杂于群众中出城脱险。

讨袁革命

1914年,山东都督靳云鹏秉承袁世凯的旨意,大肆搜捕革命党人。王林肯亦在通缉之列。他先流亡济宁,后又返回高密,后辗转到孙中山委任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居正指挥下的第二师任军需长。

1916年5月间,王林肯在居正的统一指挥下,随吕子人部配合赵仲玉、尹锡武、马海龙等讨袁军攻陷潍县县城后,接着又奉命进攻高密。正当革命军攻高密城受挫时,去青岛取军火的军需长王林肯夜间从青岛带队赶来增援,下车后即带领援军绕至敌人守备空虚的西南门,突然发起猛攻,一举攻破城门,冲杀进去。

吕子人趁机对城东门发动强攻,敌军坚守不住,拂晓弃城逃走。革命军进城后,王林肯协助吕子人出布告,安民心,释放囚犯,平粜仓谷。接着召开议会,恢复自治,办教育,兴实业。

1916年后,王林肯始从政。他先到济南与部分省同盟会员组织水利协会,主编《山东水利志》,后去黄河河务局任职,"五四"运动后,又创办《醒报》,自任主编,进行新文化运动宣传。他是地下国民党员,在国共合作期间,他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

北伐后,蒋介石背叛革命,王林肯即公开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专政,在国民党实行党员重新登记时,拒绝登记,自动退出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七七事变爆发后,王林肯又组织抗日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

建国之后

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他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加了人民革命政权的建设工作,他历任华东局参议室秘书长,山东省人民代表,山东省文史馆副馆长,民革山东省副主委,山东省第二届政协副主席等职。 1946年7月,由陈毅和刘冠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6月24日, 王林肯因病逝世。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骨灰安放在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堂内。 [2]

参考来源

  1. 王林肯 ,高密人物网
  2. 王林肯 ,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