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王柏森

移除 4,143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王柏森'''({{lang|en|'''Berson Wang'''}},{{bd|10 ,1965年10 月23日|||catIdx=W王}}天平天蠍交界),-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導演,副修表演。
影史百大華語片亞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主題曲,男、女雙聲帶主唱。以演出[[坎城影展]]最佳導演[[楊德昌]]之電影《[[獨立時代]]》,榮獲『[[第31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經歷==
*2017年: 於『Facebook』個人粉絲頁,完成《王柏森》的「100 % 精選輯」。(YouTube)
=='''辩证法'''==
 
“否定的辩证法”这个词是由阿多尔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是社会批判理论彻底反传统的标志。就如阿多尔诺在其<序言>的第一句话中所指出的:“否定辩证法是一个蔑视传统的词组。”
辩证法这个概念已经蕴含着否定的含义,即通过否定达到肯定,马尔库塞在《理性与革命》中也已极力证明“否定性”是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阿多尔诺认为仅仅去发掘辩证法的否定内涵还不够,必须在“辩证法”之前冠以“否定的”这一定语,才能更彻底地突出辩证法的否定特征,才能表明社会批判理论的绝对否定性。因为,在社会批判理论这里,否定就意味着批判、革命。既然他们从不准备在现实社会中发现物质革命的主体,去完成物质的行动,而仅仅期望通过自己的理论批判去实现社会变革,那么在他们理论的旗帜上写上“否定的”一词,也许能起到惊世骇俗的作用。
 
阿多尔诺指出,辩证法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是关于社会和自然的对抗的普遍解释原则。当然,作为普遍解释原则的辩证法决不停留在对表层的解释上,而是要求对现实的内在联系作以批判性反思,因此,辩证法只能是否定的。否定的辩证法正是从这一点开始了它的思维进程的。否定的辩证法的任务就是去“探求思想和事物的不相称性,在事物之中体验这种不相称性。”否定的“辩证法不必害怕被指责为不管事物的对抗性是否被平息都坚持客观的、对抗的固定观念。在未平息的总体中,任何个别的事物都是不平静的。”因为,“辩证法倾向于不同一的东西。”
 
阿多尔诺所理解的辩证法只有一个原则,即绝对的否定,他说:“被否定的东西直到消亡之时都是否定的”。不过,阿多尔诺一再声明,这种绝对否定的辩证法决不进行抽象的否定,而是进行现实的否定,即坚持不懈地否定它不愿意认可的现存事物,即使否定之否定也不会意味着肯定,他说:“否定之否定并不会使否定走向它的反面,而是证明这种否定是不充分的否定。”如果认为否定之否定能够走向肯定和同一性的话,那只能是一种一开始就从肯定性出发的唯心主义幻想。
 
“否定的辩证法”是“社会批判”的哲学表述。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阿多尔诺表明了一种思想倾向,即对一切现实的和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东西的作出绝对的否定。当然,对于社会批判理论来说,一切现实的存在无非是传统的凝结,对现实的批判也就意味着与传统的彻底决裂。因为,在他们眼中,现实存在着一切,无论是观念形态还是物质形态的东西,都已经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桎梏,人类的未来必须以现实的一切彻底毁灭的前提下。这无疑是一种激烈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对社会革命一词的误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延续,不仅人的现实存在必须不断地从传统的存在中汲取其精华,而且,关于人类社会未来的设计也需要以传统的存在为前提。所以,面对传统必须作出理性的抉择。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否定都是事物前进和发展的环节,社会的进步正是通过否定之否定来实现的。而社会批判理论则把否定看成是绝对的东西,认为现实和未来之间是绝对对立的,所以它用以取代现实的所谓未来,最终落入了神学和悲观主义的窠臼。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这两位批判理论的巨擘,在晚年都走向了对改变现状的不抱希望,认为希望只能寄托于“乌托邦”。<ref>[https://newhttp://ex.cssn.cn/zzx/zzxll_zzx/202001/t20200115_5077492.shtml.A027AL.html   早期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辨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1月15日 , </ref>
==劇場作品==
*1988年: 演出[[果陀劇場]]創團作品《動物園的故事》、《兩世姻緣》舞台劇。
2,5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