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爱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爱清(乡村教师,最美志愿者)

人物简介

王爱清是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的乡村教师。2005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参加工作以来,她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工作踏实认真、倾情农村教育。虽然她谱写的音符简单,但却清纯温馨而深情。

人物经历

王爱清是农村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作者。参加工作以来,她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工作踏实认真、倾情农村教育。虽然她谱写的音符简单,但却清纯温馨而深情。从事的工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作为农村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成员,她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十余年。她十余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她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1]

信念与责任

坚持到底,先学校后家庭。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对农村教师来说,除了有爱心还需要有耐心和责任心。她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应该把自己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她以校为家,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私事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她的老父亲从生病到病重一直到安葬她都没有给学生缺下一节课,无论天气多恶劣,无论自己的身体有多的不适,她都能坚持上班,大雨滂沱,大雪狂飞,都没能让她耽误学生一节课。有很多次她生病都是吊着药瓶坚持着给学生上课,许多学生都感动的哭了。 王爱清一直以工作为主,不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一拖再拖直到2014年以大龄剩女的身份结婚。为不耽误工作一直住在学校,因为忙于工作导致流产,为此老公怨言颇多。再孕后由于年龄大是高龄产妇妊娠反应大再加上工作辛苦医作建议休息,但是她怕耽误学生学习就没有请假休息。2015年腊月,已经怀孕9个多月的她还在为学生上课。由于乡村学校教师缺乏,她一人身兼三人的课,在连续上课三节后,当晚便感到身体不适。考虑到很快就要放寒假了,这个时候要是请假,再调老师过来也不是那么容易,那学生们怎么办,第二天她挺着大肚子咬牙坚持着上完了两节课,便晕倒在讲台上。乡村学校离县城较远,路上经常堵车,十分危险。家人和同事们将她辗转送到县医院直接上了产床。所幸母女平安,刚生产完的王爱清第一句话问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询问同事们谁帮她代下一节课。这样一个舍弃自我舍弃小家全心投入工作的教师,让在场的每一个教师和医生都深受感动。

不断的努力

开拓耕耘,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工作中她深知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则要拥有一片海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所以一有机会就抓住机会去学习,除了县里的一些培训活动她积极参加,离家远的培训她也积极参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她于2010年和2012两次参加 “国培计划山西省师范生实习置换顶岗培训项目”活动。2010的国培是在陕西西安,2012年是在山西临汾,路途遥远,她克服重重困难出去培训学习。并且两次的被评为优秀学员。两次培训她带着领导沉甸甸的信任而去,带着教学的困惑而去,带着同事的期盼的而去,出色的完成这些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她说:“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努力追求做三个家。第一应该成为专家,第二应该成为一名思想家,第三应该是一为心理学家。”当然这所说的三个“家”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那种专家,而是用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在工作中,她总是脚踏实地的做。她说要想做专家,首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在课堂上征服孩子,家长和同事,所以在课前她总是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后钻研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经常学校的老师都下班了,她还在办公室里反复钻研教学方法。课后她总是积极对每一个教育细节进行反思和记录,思考自己一天的工作的得与失,并及时进行总结改正。当问起她为什么时,她总是说,不思考每天凭着惯性工作,不仅累,而且效率不高,如果不用脑子做,只是在简单机械地重复,这对孩子不公平。她为了更好地做电子课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挤出钱来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以方便随时随地创新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模式。 王爱清说:“就教师职业而言,更多的,需要踏实的工作和不计名利的付出。至于成就一番事业,环境、阅历、素养、时间,都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但我们应有不做丰碑、只做泥土的精神,让我们的贡献为学生的发展奠基,让我们的行为照亮孩子的远大前程。”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她这种孜孜不倦不断进取的精神,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也模仿起了她的行为,模仿她如何认真学习,模仿她如何写字……。孩子们的很多好习惯,就是在师生的模仿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也使她的课成了历届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成绩显著的课程之一。

世间自有真情在

真情关爱、爱学生如爱子 她把自己的爱灌注给每一个学生。她所在的学校属于寄宿制,孩子们小小年纪离开父母,生活上更需要人照顾。农村经济落后,贫困家庭居多,所以她特别关心家庭困难的学生,尤其爱护特困家庭的优良学生,从多方面注意给予他们以温暖和关怀。前些年学校条件比较差,学校虽然有灶但由于家庭贫困大部分学生都是自己从家里带自家种的小米、土豆等粮食让灶上的厨师给蒸熟,拌上自家腌制的咸菜吃。就这样还有学生吃不饱,她经常把自己的饭菜分给学生吃。农村条件差,村里经常停电,有次学校连续停电三天了,没电学生喝开水都成了问题了,她自己从井里一桶一桶的吊水上来,自己生火用大铁锅煮水,又担心孩子们被烫,她又一瓢一瓢给学生们分开,一天下来胳膊累的举都举不起来。 她常说:“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她爱生如子,有的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得不到细致的照顾,针对这些情况,王老师长期备有常用药,她的办公桌抽屉里经常放着为孩子们梳头、洗脸、剪指甲的梳子、毛巾、指甲剪。学生头发长了,她给理发;交不起生活费,她悄悄给垫上;缺少学习用品,她给学生买;学生伤风感冒发烧,她给药吃或者送到医院治疗;学生手脚划破了,她拿出了创口贴给贴上了。王老师俨然成了“代理家长”,自从她踏进夏柳青明德校园那一刻起,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而是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教学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为夏柳青明德学校的发展,为其每个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她时刻对自己说:当老师,就得当好老师,当孩子喜欢的老师。一些留守学生,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甚至是哥哥姐姐,送到学校读书就已经很好了,再没有人过问他们学得好不好。孩子们各有各的性格,在自身成长环境和发展状况上也各不相同。比如:刚开学时,班上有个女孩赵耀很胆小,性格内向,连想上厕所都不敢说,别的同学帮她报告老师后,她还表现得很害怕,小脸涨得通红,上课发言也不敢放出声来。王爱清老师就从上课发言开始,鼓励学生“大点声,再大点声”。每当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一点进步,王老师就让同学报以鼓励的掌声。下课了,又特意拉上赵耀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唱歌,帮他们排节目,和他们一起玩游戏,领着孩子们跑步、教男生武术,女生健美操。渐渐地,赵耀由一个怯懦的孩子改变成一个上课积极发言、主动关心同学、关心集体的“小天鹅”。王老师就以她为榜样,激励班上其他同学,班上马上形成了你追我赶的风气。 王老师总结到,低年级的孩子依赖性强,胆子小,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点小小的帮助,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关注,就会让孩子萌发自信的幼芽,就会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她从生活到心理,从学习到家庭都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学生王强,弟妹三人,父亲常年卧病在床生活十分困窘,家里因贫困想让王强退学。她得知后,赶到他家做工作,并毅然自掏腰包,解决他的学习费用,还为他买了学习用品。王强的家长连声说:"再也不让孩子退学了。"如今王强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各方面表现突出,王老师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带领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

多方关注,为孩子架起爱的桥梁 对于基础教育她深深知道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因此她充分调动家长教育的积极性。因为家校联系对管理好班级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与家长更好的沟通,她常收集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以协调家校教育,同是还利用家长会等接待时间与家长进行谈话,耐心细致的进行沟通,现在家长们遇到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总是第一个来找她帮忙,一位家长说,王老师是乡亲们眼中的指南针。 她不仅关注本班学生,还关注其他班的学生。十年扎根学校,王爱清她对在校学生的家庭情况很熟悉,尤其是那几名孤儿、单亲和残疾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艰难她一直记挂在心。2015年她主动联系到保德县志愿者协会,将这几名学生的情况告知,并通过志愿者呼吁社会爱心人士进行捐助活动。通过她的多方奔走努力,县城里的爱心人士为这几名学生送来了食品、被褥、文具和助学金,孩子和他们的监护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她看到夏柳青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没有玩具,又通过自己的朋友联系到县城一家早教机构,募集到了四套大型的玩具设备,并自己租车给乡村幼儿园的孩子们连夜送去。 通过这些关爱活动,王爱清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在公益道路上继续播撒爱的种子。节假日,她到敬老院、福利院服务,去偏远农村为贫困户家中理发,肩提手扛收集爱心衣物等等,这一切都源自高尚的品格,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心灵,她用自己的行动彰显着一名教师的蜡烛精神![2]

荣誉

由于她的工作突出,2007年她的教案被保德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案”,2013年被评选为“优秀教师”;2015年,她被山西省万水千山公益基金评选为“感动山西最美乡村教师”,并受到表彰。[3]2018年评为保德县“最美志愿者”。[4]

无悔的人生

她热爱教育事业,三尺讲台是她无悔的选择 。在贫困的村寨,在偏僻的乡间,默默地守侯着那份简单而执著的人生信念。回顾自己的从教之路,虽然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山村,播种知识,实现了自己“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而感到无限地满足。蓦然回首,她和孩子们已走过了许许多多酸甜苦辣的时光。她的教师生涯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过来的。没有半点懒怠,没有半点退缩,有的只是满腔的热情,对于她来说"成绩属于过去,关键要看未来,为了农村教育事业的明天,她将不断的耕耘与开拓!因为她深信:“一个人只要有追求有爱心,那将永远是快乐和充实的人”。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