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直青 |
王直青(1887—1958),名金吾,字直青,后以字行,河南安阳人。1922年9月至1924年5月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1]。1941年9月至1946年8月任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著名棉花专家。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
出生地点----河南安阳
出生日期----1887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逝世日期----1958年
代表作品----《棉作学》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事迹
人物生平
1914年,王直青考取公费留学欧美资格,并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农学专业。1916年转赴美国,先后在伊利诺、威斯康辛、弗罗里达、佐治亚等大学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1920年,王直青回国,历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教务长、校长,中州大学教务长,河北农业专门学校校长,江苏南通大学教授、教务长,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农艺系主任。1934年后又回到开封,先后担任河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教授、系主任、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
王直青担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时非常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重视棉花的良种培育和推广,亲自为学生开讲主课,把美国伊利诺州、佐治亚州植棉先进经验介绍给学生。王直青坚持“借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达到对科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王直青在棉花研究方面很有成就,1939年在担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期间,他培育出的棉花优良品种有“大使棉”、“岱子棉”等多种,先在豫西山区试验、推广,以后又逐步推广到全省各地,为河南棉花的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他就任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实行教学改革,精简课程,改进教法,提高教育质量,使河南大学农学院的教学科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受到政府嘉奖。
抗日战争期间,王直青带领河大师生流亡办学于镇平、嵩县、潭头荆紫关、陕西宝鸡等地。1945年5月,日寇突袭潭头,河南大学惨遭破坏,王直青不幸被俘,但他宁肯跳崖也不愿受敌欺辱,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 1952年,河南农学院独立办学后,王直青继续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奉献余热,著有《棉作学》及农学学术论文数十篇。
人物事迹
1944年5月河南大学农学院校园变成了日寇的兵营。王直青院长和农学院二十余名师生被日寇俘获,罚作苦役,稍有怠慢,便遭毒打。面对敌人的残暴罪行,王院长示意遭难的农学院师生乘敌不备逃离虎口。当天,王直青先生和几个学生被日寇押解去秋扒(地名)运送物资,冒雨走到大路坡岭脊(山峰名)时,王直青先生纵身跳崖,日寇朝下开了数枪,又搬起石头向山涧里砸,认为其人必死。但王直青先生跳崖后,幸被逃难的潭头群众救起,包扎伤口,换上农民衣服,安全转移到垢峪沟口。
遭此劫难后,王直青先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国家落后被帝国主义奴役”的悲剧。他多次向农学院逃离虎口的师生控诉日寇的暴行,号召师生从劫难中奋起,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而英勇斗争。
遭难后的王直青先生,身体大不如以前,时常腰疼腿酸。但他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坚持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他要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学校,奉献给学生,奉献给百姓大众。
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作为农学专业教授的王直青先生始终以身作则,与师生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坚持教学科研,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主讲“棉作学”“食用作物”“特用作物”三门专业课,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棉花、食用菌、蔬菜的特性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他不但自己从不摆大学教授的架子,而且要求学生虚心向农民请教,重视民间总结的实践经验。经他亲手培育出的棉花优良品种“大使棉”、“岱子棉”等,先在潭头山区试验推广,以后又逐步推广到全省各地,为河南棉花的增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