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秉忱,男,漢族,1933年1月20日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水文地質學家,勘察大師,九三學社成員,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務院參事。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48年7月,在長春市(當時是國統區)考入長春大學文學院外文系英語專業。
1948年9月,到吉林市(當時是解放區)東北大學二部二班政治學習,學習革命理論。
1949年3月—1953年7月,在東北大學、東北工學院、東北地質學院地質系學習地質礦產勘察。
1953年12月—1955年5月,在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進修班隨蘇聯教授克雷洛夫進修水文地質。
1955年6月—1957年7月,在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進修班隨蘇聯教授克利門托夫進修水文地質。
1989年3月—1989年6月,在中國國家科委與英國海外開發部(ODA)共同主辦的中英高級水務培訓班隨英國專家進修水資源環境(兼任班長)。
工作經歷
1953年9月—1981年2月,在東北(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教研室工作,先任助教,1956年升任講師,1978年升任副教授;行政職務先任教研室秘書,後任教研組長(期間,1977年9月—1980年3月在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借調工作)。
1980年3月—1984年8月,同時擔任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能源研究室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研究所顧問,指導地下熱水資源開發與地下水環境研究工作。
1981年3月—1984年8月,在長春地質學院學報編輯室工作,任編輯室主任兼《長春地質學院學報》副主編,1983年升任研究員。
1984年9月—1990年2月,在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先後任勘測技術研究所所長與水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1990年3月—1996年12月,在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任副總工程師、專業總工程師、研究員。
1997年1月—2003年,任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顧問總工程師、研究員。
1994年3月—2003年,任國務院參事。
1994年10月—2003年,任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95年3月—2003年,任建設部建設環境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後任名譽主任。
1998年1月—2002年12月,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1961年1月—2003年,先後任長春地質學院、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的碩士生導師和西安地質學院、青島海洋大學地學院的博士生導師,現仍繼續擔任中國海洋大學環境學院的博士生導師。
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0年,取得國家礦產儲量評估師資格。
2003年,取得國家註冊土木工程師資格。
2004年,被評選為中國工程勘察大師。
主要成就
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在我國進行地下水質模擬試驗研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地下水質模型,把數學模擬方法引入水文地質領域。參編並主審定稿的《環境水文地質學》與《中國城市地質》兩書在國內外起了學科帶頭作用。迄今共編寫出版專著八本,出版譯著十本,譯自俄、英、日文,發表了80餘篇重要的學術論文及大量譯文。培養了十名碩士生,三名博士生。並繼續培帶兩名博士生。多次主持國內重大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河北平原(重點黑龍港地區)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山東省濟寧市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水質模擬試驗研究》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內蒙河套灌區配套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獲內蒙古自治區水利科技進步一等獎;《瀋陽市地下水人工回灌試驗及水位、水質變化預測研究》獲遼寧省科技進二等獎;《山東省濟寧市地下水資源管理模型研究》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基岩裂隙水滲流理論與礦井防治水研究》獲中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被英、美名人傳記研究部門授予「國際Whou2019s Who知識分子」、「有成就的人」、「著名學術領導人」榮譽稱號。1999年以來多次被提名為中國工程院有效院士候選人。王秉忱長期從事水文地質學與水文地球化學理論及水資源環境評價、保護與管理的研究工作。他率先在80年代初於山東省濟寧市主持進行地下水質模擬試驗研究獲得成功,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地下水質模型。據此編寫出版的兩本專著推動了國內此項工作的進展。80年代後期主持進行濟寧地下水管理模型和瀋陽地下水人工回灌實驗研究獲省部級二等獎。協助國家科委開展華北水資源環境開發與管理工程研究,指導了河北平原地下水會戰與管理工程研究,華北水資源緊缺對策研究,在技術上主持了UNDP華北水資源管理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的前期研究。對內蒙古腰壩井灌區地下鹹水入侵的控制的技術難題主持國內專家並與英國專家合作提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措施。編寫出版了7本專著,並有10本譯著和大量譯文、論文。培養了10名碩士生和2名博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