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绍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绍曾
  曾任云南大学航空发动机系 主任
出生 1912年12月20日
河北省高阳县
国籍 中国
职业 航空教育家

 

王绍曾,1912年12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航空教育家[1]。1956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由于工作成绩卓越,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他历任北航二部副主任,航空发动机系副主任、主任,飞机系主任,院教务部副部长,副教务长、教务长[2],院党委委员,北航学报编委会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动力系名誉主任等职。他是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

人物生平

王绍曾,1912年12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25年王绍曾考入北京温泉中学(系中法大学附属中学),在此期间发生了"五卅"惨案,他参加了捐款建立国耻纪念碑的活动。1929年经保送就读于中法大学理学院预科,两年后升入该校物理系学习。人校不久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国土的沦丧,民族的危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仇恨怒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怒潮,他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宣传抗日,抵制日货。国家的衰弱和民族的苦难,使年轻的王绍曾心中深深扎下了"没有科学就没有国防,只有科学才能救中国"的理念,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并为自己立下"苦修"的信条。1935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选送法国里昂大学理学院留学的资格。

1935年10月他从上海乘邮轮抵达法国马赛,即去里昂大学理学院报到,开始了留学生活。他虽然远离了祖国,但仍然时刻惦念着国家的安危。1937年春在法国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青年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课余从事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日本侵略军侵华的"七七"事变消息传到法国后,更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他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成员一起,发动中国留法学生组建了里昂中国学生会,他被选为第一任主席,他们还发动华侨组织了里昂华侨抗日救国会,他担任了副主席。通过这些社团组织,团结起广大的旅居里昂的中国学生、工人、商人共同从事抗日救国宣传,募集捐款,支持祖国抗日。在里昂王绍曾每当看见法国飞机在空中翱翔时就想起在国内亲眼目睹日本侵略军飞机飞临北京上空耀武扬威的情景。"航空救国"的强烈愿望,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1938年当他获得了硕士学位后断然决定放弃继续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机会,转而进入法国国立高等航空学校攻读航空工程。当时他写下了"研习物理本夙志,为报奇辱改航工,他日应得偿宏愿,冲天铁翼啸东京。"的七言诗,表达了他弃理学工走"航空救国"的志向。他是该校惟一的中国学生,1941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航空工程师学位,还因成绩优异,获得了洛氏(ROCHE)奖金。

此时欧战正酣,欧亚间交通中断,报国无路的王绍曾只得滞留在法国。为了能学到实用技术,他应聘在法国席格玛(SIGMA)航空发动机工厂任设计工程师,从事发动机设计和实验。在此期间,由于解决了双循环喷射推进器的起飞问题,获得一项工厂发明专利。1945年8月王绍曾辞去席格玛航空发动机工厂的工作,抱着到国内航空工厂直接参加国防建设以报效祖国的迫切心情,回到抗日的大后方重庆市,直接到教育部报到。教育部根据他对工作的要求,将他转到航空委员会。航委会要求他立即加入国民党,王绍曾当即断然拒绝,航委会也就拒绝给他分配工作。在这情况下,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给予他盛情接待,并发出恳切和热情的邀请。1945年10月王绍曾应聘到昆明云南大学担任教授兼航空系主任,从此他就投入云南大学航空系的组建和教学工作中去,开始了为祖国航空教育事业奉献的生涯。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假和平真反共蓄意挑起内战的真面目逐渐暴露。昆明连续发生了国民党暴徒惨杀学生的"一二一"惨案和暗杀李公仆、闻一多的惨案,引起了王绍曾的极大愤慨,逐渐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

当时昆明"反美抗日"、"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王绍曾也深受教育。1949年当国民党要派宪兵队进驻云南大学时,他也毫不畏惧地帮助云大的地下党员隐藏无线电收发报机。云大临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派特务分子进入云大把持了学校领导大权,解聘了一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的教授,王绍曾也遭到撤消系主任职务的处理。

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解放,王绍曾以愉快的心情积极投入各项社会活动中去,他参加了学习班、下乡工作团,参加了土改工作,于1951年初被推选为云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

1951年8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率云南大学航空系师生到北京参加北航的筹建工作。在北航筹建及教学工作中他积极努力,踏实苦干,吃苦在先,照顾全局,和人相处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于1956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由于工作成绩卓越,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他历任北航二部副主任,航空发动机系副主任、主任,飞机系主任,院教务部副部长,副教务长、教务长,院党委委员,北航学报编委会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动力系名誉主任等职。他是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技术成就

1945年10月王绍曾到云南大学就任航空系主任时,航空系刚成立不到一年,全系仅有一名兼职的行政负责人,没有一间实验室,学校又没有建设实验室的专项经费,他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担任系主任的。他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外,还到处奔波网罗人才,聘任教师,收集图书、航材,建立教学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到1951年云南大学航空系从初建时仅有一名兼职教师发展到近1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名),开出了空气动力学、飞机构造、发动机设计等近十余门专业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从无到有,建设起近千平方米的各类实验室和陈列室,开出了发动机装拆、风洞、飞机仪表等实验课,招收了七届学生,培养出了四届毕业生,云大航空系学生称赞他们的系主任是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同学、爱专业、爱劳动的五爱好老师。

北航发动机系是北航建校后最早成立的两个系之一,王绍曾一到北航就参与系的筹建工作。发动机系的建设也是从头开始,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初建时仅有几台从几所院校合并时带来的外国发动机。从到处收集调拨各类航空器材建设航空发动机陈列室开始到自行设计、研制实验设备、基本建设、设备安装等,王绍曾都亲自参与,先后建成了活塞式发动机陈列室,喷气式发动机陈列室,热工实验室,传热实验室,发动机强度、振动实验室以及一批中、大型供科研使用的专用设备例如暂冲气源等。

在学科建设方面,初建时仅有一个发动机教研室,之后不断发展壮大,推陈出新,由活塞式发动机逐渐更新到涡轮喷气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后来又不失时机地抽调人员去筹建液体火箭和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由于工业和科研发展的需要又发展了螺旋桨专业和发动机控制专业,等等。到1987年北航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被首批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在人才培养方面,几十年来发动机系从初期全面学习苏联开始,1958年以后逐步根据本国情况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道路上进行积极探索,使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渐趋完善。发动机系也是全校最早培养研究生的一个系,1956年即有首批研究生毕业,几十年来这个系所培养的人才,已陆续成为航空航天事业的骨干,其中已有四名被选为两院院士。

北航发动机系的发展中,每一步、每一个成就无不凝聚着王绍曾的汗水和心血,可以说为了系的发展,他是做到了竭尽全力,呕心沥血,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王绍曾无论在担任发动机系系主任或院教务长职务中,几十年来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无愧为优秀的教育家。

教育特点

1.治学严谨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非常重视实验室的建设王绍曾在几十年教育事业中始终把实验室建设放在极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学发动机的工科学生如果不直接看到发动机、亲自装拆发动机以及参加发动机各类实验,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所以在创建时他首先建立发动机陈列室。在云南大学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亲自东奔西跑收集各种类型的飞机和发动机,建立起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简易机库和250平方米的发动机陈列室,他当时收集到的英国套筒式航空活塞发动机,至今还陈列在北航活塞发动机陈列室内,成为国内惟一的一台珍品。在北航初建发动机系时,他直接负责全系的实验室建设,也是首先把航空发动机陈列室建立起来,在发动机系楼建设中,他力排众议,把全楼最好的一排房子用来陈列发动机,使学生能在光线明亮、冬暖夏凉的房间内学习发动机。他还亲自动手参加试验设备的设计、研制、安装和调试工作,甚至亲临实验室土建现场以保证土建质量。在他领导、主持、参与下,到1959年短短的四五年间全系建成了航空活塞式发动机陈列室,涡轮喷气发动机陈列室,热工、热机、传热实验室,两个活塞式发动机试车台,一个涡轮喷气发动机试车台,一个冲压发动机试车台以及发动机原理、强度、振动等一批零部件试验台,开出了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全部试验课,并为科研建立了必要的基础,这在当时全国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也为60年代国家建立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和实验基地创造了条件。80年代他已到古稀之年还不顾年老多病,自告奋勇担任发动机引进连续气源实验设备建设的总指挥。他日夜亲临施工现场,一心扑在设备建设上,这种忘我的精神深深地鼓舞着参加建设的全体同志,排除万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1983年以王绍曾为代表的北航连续气源建设组被北京市评为教育系统1983年度先进集体并受到表彰。

2.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训练和实践

认真实行教育、科研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1958年教学改革中,王绍曾非常重视和支持发动机设计专业的学生参加真刀真枪的发动机设计和研制工作,并主动调整教学计划,使毕业设计能和型号研制结合起来,因此在二三年内发动机设计专业师生先后完成了具有2940千瓦的中推力涡轮螺旋桨发动机、256千瓦的"北京1号"飞机上使用的航空活塞发动机、"北京10号"单人飞行器上使用的小功率双缸活塞发动机及"北京四号"高速靶机上使用的冲压发动机等四个型号的总体方案设计、性能和强度计算、全套零部件图纸以及全套技术文件,后两个型号还完成了研制、台架试车及空中首飞试验。60年代又组织师生完成了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用的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全部设计工作,于70年代研制成功并完成设计定型交付部队使用。完成这些型号设计和研制工作的过程对学生的培养以及教师的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王绍曾亲自参与的科研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工程型号类型,例如50年代末他领导研制成功了适合高原用的煤油炉,解决了解放军在高原缺氧情况下炊事的困难,60年代初又领导了航空发动机和汽车发动机节油器的研制及单人飞行器上使用的双冲程发动机的研制,70年代领导并参与了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用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研制。他在科研工作中都是亲临实验现场并直接参与实验工作。例如,在研制航空发动机节油器的过程中,他不顾当时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亲自登上雅克-18教练机参加飞行,了解节油器在空中的工作情况。在参与发动机研制中,不管白天黑夜他都是起早贪黑和大家一起参加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研制中发生的故障,并提出改进方案。

3.诲人不倦,身教重于言教

王绍曾特别关心学生和周围青年教师的成长,他总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青年同志。在云大作为教授、系主任的王绍曾,为了收集各类航材,除了亲自到各单位联系外,还亲自参加搬运。一次有几架报废的飞机停放在昆明巫家坝机场可以调拨给云大。从机场到云大有十几千米路,他就带着系内的师生利用晚上去运飞机,飞机用汽车慢慢拉着,王绍曾和学生帮着推的推,拉的拉,就这样干了一通宵,把几架飞机安全运抵学校。

50年代王绍曾就患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但他对待工作总是干劲十足,认真负责。教学上他克服困难,在短期内开出新课,因病数次晕倒在课堂上,但他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并指导高年级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科研和实验室建设上他总是不分昼夜,亲临现场参加各项实验。在教学管理上,他总是深入群众,虚心征求意见,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教学计划,以便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要求,他以认真刻苦地对待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教育着年轻的一代。1997年在他病逝后,有两位也已年近古稀的50年代由他执教的学生在回忆往事时写道:"记得那是在1953年夏,我们班在京工车道沟上课,教室外面还很杂乱,五月的北京,烈日当头,比较炎热。一天我们下课后见一位近40岁的体态偏胖的学者,肩扛着一根木电线杆,满头大汗地运向50米开外的场地,那里已不止一根啦。那健壮勤劳的身影,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同学,发自内心的敬佩,这位学者就是日后我们发动机系的系主任--王绍曾老师。""1954年冬季,我们发动机设计专业毕业班进行毕业实习,王绍曾老师来厂检查实习,他终日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工作上细心指导,生活上谈长叙短,关怀备至,每天还和我们一起吃大食堂,二十几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严师慈父般的作风,对我们日后从事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评价

王绍曾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刚正不阿,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一位踏实的人民公仆。

王绍曾朴实无华的一生,给人留下无限的怀念和崇敬,和他相处过的教职工以及他的学生们无不时时地怀念他,他不愧为受人爱戴的优秀教育家。

参考来源

  1. 航空教育家王绍曾教授生平 ,豆丁网, 2012-06-26
  2. 王绍曾 ,名人简历网
  3. 航空教育家王绍曾教授生平  ,道客巴巴,201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