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羲之故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是一座古典园林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王羲之故居始建于晋代琅琊郡境内(今山东临沂市区),是书圣王羲之出生并生活过的地方,内有洗砚池、普照寺、集柳碑、晒书台、右军祠、左公祠、四宝台、五贤祠、琅琊书院等历史古迹。王羲之故居中的普照夕阳曾经作为古代"琅琊八景"之首名扬九州。

地理位置

  1. 王羲之早年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1号(中段北侧),为王羲之幼年居住处。正门上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
  2. 王羲之晚年隐世故居位于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金庭镇——金庭观。

早年故居

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中段北侧,为古典园林式建筑。一期占地面积约28亩,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尤善隶书。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了一段专论,因为他的书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真是“心慕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晋永嘉元年(307年)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舍故宅为佛寺,佛寺历经兴废。伪刘豫时,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90年以来,由临沂地区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元修复了王羲之故居。

历史变迁

西晋太安二年(303年),王羲之生于琅琊临沂,并在此度过他的幼年时期。据《临沂县志·古迹》载“王右军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西晋末,“永嘉之变”(307年—313年),临沂“诸王南迁,舍宅为寺。东有晒书台,南有泽笔池,一曰洗砚池,皆其遗址”(《集柳碑》)。

后魏时,名律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僧妙济禅师觉海来的普照寺任主持。4年后,在沂州防御使高召的赞助下,拆除墙垣,开拓庙基,建立围墙;并架石桥,跨望月湖,将原偏僻的水池隘寺,扩成空旷之境。同进翻修殿宇,并在大雄宝殿北建藏经楼,收藏佛经5048卷。工程告竣后,在寺中庭筑亭刻碑,以记其事,此即有名的“集柳碑”。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同治年间,在忠教祠西又修建了万善庵。昔时,这一带琳宫梵宇,错落分布,苍松古桧,林立其间,为临沂城五大形胜之地。夕阳西下时,暮霭朦胧,古城沐于一片灰暗之中,唯普照寺内高耸的大雄宝殿的西山壁上,被夕辉所映射,红光熠辉,光彩夺目,堪称奇观。古琅琊八景之一“普照夕阳”即指此景。

景区特色

王羲之故居始建于1989年,位于临沂老城区洗砚池街东段,北至兰山路,东至书院街,西至普照寺巷,总体规划占地面积80余亩,总投资约为7000万元。

王羲之(公元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以行书《兰亭序》、楷书《黄庭经》、《乐毅论》以及草书《十七帖》等最为有名。

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于1990年5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建设了洗砚池、大门、碑廊、琅琊书院、晋墨斋、砚碑亭、晋墨留香亭等景点;二期工程于2003年10月16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主要建设了王羲之故宅——沂州普照禅寺、纪念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右军祠、纪念清朝抗日战斗英雄左宝贵的左公祠、纪念临沂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五位贤人的五贤祠以及集展览、绘画、培训为一体的翰墨苑等景点,重新复制刻成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集柳碑)、乾隆皇帝题琅琊五贤祠御碑,大、小兰亭图、十七帖、琅琊帖等海内外名碑。[1]

主要景点

洗砚池

洗砚池,又名“砚池”、“墨池”、“鹅池”。晋代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族人曾在此“临池学书”致使“池水尽黑”。 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古代文人也称之为“墨池”。 据介绍,故居中只有洗砚池是‘原汁原味’真古迹,其它部分均为后建或扩建的,包括洗砚池后方的亭子(前一次还有池中喷泉)。

墨华轩碑廊

洗砚池西侧有一处长廊,名为墨华轩碑廊,始建于八十年代。陈列着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启功、沙孟海等刻石80余块。

曲水流觞

王羲之故居的曲水流觞是仿王羲之在浙江绍兴的居所创作《兰亭序》时发生的故事情节建造的,估计修建时间不长(2009年好像没有印象)。 曲水流觞的典故: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全国军政高官,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

琅琊书院

琅琊书院位于王羲之故居洗砚池北侧,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沂州下辖的七个州县共同出资在右军祠内创办,为当时鲁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 琅琊书院的前身是晋代王羲之故宅中的书院,清代修改为琅琊书院。1989年,临沂重新修建了占地200平方米的琅琊书院。新生的琅琊书院位于重新整修后的王羲之故居内,成为临沂的一大名胜。

普照禅寺

普照禅寺原为琅琊古宅。沂州四大古寺之一。后魏时,名律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僧妙济禅师觉海来的普照寺任主持。西晋末,“ 永嘉 之变”(公元307年-313年), 临沂 “诸王南迁,舍宅为寺。东有晒书台,南有泽笔池,一曰洗砚池,皆其遗址”《集柳碑》)。

集柳碑

集柳碑位于王羲之故居普照禅寺内,是我国金代著名的石刻,碑高8尺6寸,宽3尺9寸,厚2尺1寸,字径1.5寸,共1261字。 集柳碑系金皇统四年(1144年)妙济禅师历尽千辛万苦搜集齐的柳公权字,集成《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全文雕刻在石碑上,世人称为“集柳碑”。康熙七年(1668年)集柳碑于 郯城 大地震中折断为数截,精心修复后仍残缺128字。道光年间又有僧人误以刮洗,臻使笔划粗肥失去原来风貌。抗战时期日军险将石碑盗走,现存于临沂市博物馆内的集柳碑系1979年比照数种拓本复制而成。现王羲之故居普照寺院内为复建集柳碑。[2]

王右军祠

相当于王家祠堂。内有王家家谱、内祀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和尚三位书法家。 王右军祠位于“流觞亭”左边,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同治八年(1896)重修,总面积756平米,飞檐回廊,古朴深沉。祠大门上端悬挂“王右军祠”木质匾额,系沙孟海先生手迹。

鹅池碑

该碑相传为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共书。王羲之书“鹅”,王献之书“池”,又称父子碑。

重修始末

1982年始,政府拨款,对故居分期整修。

现故居四周青墙环绕。大门南向,前出檐,立明柱4根,门上悬挂“王羲之故居”扁额。入门向北,为洗砚池。池岸砌假山怪石,池畔植垂柳花草。池东西两侧狭窄处各有1石桥横跨。池北临畔修砚碑亭,亭内立“晋王右军洗砚处”、“洗砚池”石碑2块,字迹古朴苍劲。亭东临池建左堂,名晋墨斋,内陈列文房四宝、书、画等。亭西、池中建留香亭,池面曲桥回旋、衔亭接岸。池西,回廊环绕,长百余米,廊壁嵌大理石石碑50余块,系全国著名书法家为故居重建时所题。砚碑亭迤北空景处,筑大理石高台,台上立“晒书台”石碑。台北部亦建有厅堂,名书院,内陈列书圣的碑帖、石刻及全国书法名家精品等。春、夏之际,临台凭眺,故居内亭堂参差错落,花红柳绿,白鹅绿水,池光桥影,环境清幽。游人来此,观美景,赏书法,思前贤,心旷神怡,叹为佳景。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交通信息

市内交通:乘坐5路公交或6路观光巴士到“王羲之故居”站下车即可。

相关记载

为纪念王羲之,后人又在普照寺和洗砚池之间增建右军祠。祠堂内立右军坐像,两边童子各一,左抱文房四宝,右抱白鹅;祠院内立一龙凤碑。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将原在城南关的忠孝祠移此,建于普照寺的西南。暮蔼朦胧,抗日战争前,寺院等仍一直保存,为省立第五中学的第三、四院。日军侵占临沂后,古建筑被破坏,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实亡。仅存的大铁钟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3]

实用信息

收费标准:门票:30元

优惠政策:团队15元;老年优待证、残疾人、军人和未成年人免费;学生证半价;旅行社5折。

开放时间:夏季8:00-18:30;冬季8:00-16:00

最佳出游时间:临沂位于山东省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12℃-14℃,最佳出游时间在秋季。

晚年故居

嵊县金庭观,道教宫观。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金庭乡。原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故宅。十三世孙王衡于此舍宅为观修炼,称名金真馆,后改称金真宫;宋永初十七年 (440),褚伯玉奏改为金庭观。观内原奉有王羲之塑像,建有右军书楼、玩鹅亭、右军祠等。

金庭观位于金庭乡金庭山麓,原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旧居,羲之五世孙衡舍宅为观,建筑共分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四进,整组建筑占地约20亩。现仅存山门、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城隍庙在市区鹿胎山麓,始建无考,自元至正六年(1346)至晚清,修葺11次,原有溪山第一楼、仪门、大殿、后殿四进。大殿东西两侧为乡主庙,大殿前面为戏台,两边为厢房。庙内砖雕、石雕、木雕极为精美。现存戏台、仪门和溪山第一楼,楼为嘉庆九年增建,借宋朱熹游嵊登鹿胎山赏景时赞语"溪山第一"为楼名。另外还有崇仁六村玉山公祠,金庭乡华堂村的华堂大祠堂,长乐镇的钱氏大新屋均系明、清建筑,工艺俱极精致。《嵊县志》诗人王心鉴游历此处有诗说道:“明月初照翠鸾羽,微风轻抚碧龙鳞。竹径清幽勿喧扰,只许高贤此间吟。”

参考文献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