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进文」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9: 行 9:
 
| 知名作品 =   《中主抑或圣人:以人格与位格为中心维度的韩非君主理论之研究》<br> 《谁制造了革命》 <br> 《民初私拟宪法草案初步研究:以总统解散权之争为核心的展开》 <br> 《悼中国法制史学一代宗师瞿同祖先生》
 
| 知名作品 =   《中主抑或圣人:以人格与位格为中心维度的韩非君主理论之研究》<br> 《谁制造了革命》 <br> 《民初私拟宪法草案初步研究:以总统解散权之争为核心的展开》 <br> 《悼中国法制史学一代宗师瞿同祖先生》
 
}}
 
}}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big>'''王进文'''</big>,男,山东潍坊人,汉族。[[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南大学法学院的一名讲师。主攻法理学、法哲学与政治哲学。</p><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因一封《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王进文致工学博士潍坊市长许立全先生有关拆迁问题的公开信》在网络流传走红。</p>
 
<p style="text-indent:2em;"><big>'''王进文'''</big>,男,山东潍坊人,汉族。[[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南大学法学院的一名讲师。主攻法理学、法哲学与政治哲学。</p><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因一封《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王进文致工学博士潍坊市长许立全先生有关拆迁问题的公开信》在网络流传走红。</p>
 
==个人履历==
 
==个人履历==

於 2019年4月1日 (一) 18:49 的修訂

王進文
出生 中國山東
國籍 中國
職業 講師
知名作品 《中主抑或聖人:以人格與位格為中心維度的韓非君主理論之研究》
《誰製造了革命》
《民初私擬憲法草案初步研究:以總統解散權之爭為核心的展開》
《悼中國法制史學一代宗師瞿同祖先生》

王進文,男,山東濰坊人,漢族。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台灣東吳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現為中南大學法學院的一名講師。主攻法理學、法哲學與政治哲學。

2010年,因一封《法學博士清華大學王進文致工學博士濰坊市長許立全先生有關拆遷問題的公開信》在網絡流傳走紅。

個人履歷

擔任教職之前,出入於學校與社會之間,做過法院書記員、出版社編輯、報社專欄作者、社會志願者、書店管理員、學術研究機構研究員、納稅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者及訴訟維權當事人。

責編過《清華法學》及《清華法律評論》,策划過三味書屋講座。

現兼任洪範法律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華東政法大學公民社會與法治發展比較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及《紐約時報》中文網專欄作者。

自2006年起,在著名法學家張偉仁先生指導之下,從事先秦政法理論的研讀與著述工作。

講授課程

法理學(法醫系)

法學理論前沿研究(法理學)

科研方向

主攻法理學、法哲學與政治哲學,兼習土地與環境法律問題,研習公法與社會理論,旁及經史;

<p style="text-indent:2em;"倡導與秉持實證研究與法律歷史主義,主張學術需接地氣,反對空談;

涉獵中國古典文獻,服膺明季三儒之論,踐履知行合一,致力於轉型時代制憲及國家哲學研究,但不囿於形而上學的玄思,而是將目光關注於現實,注重對制度運行的動態研究。

雖然接受了十餘年自本科至博士階段的法學學術訓練,但未與社會絕緣。對社會民生大千世界深有體悟,知立法意蘊所在,故能行深六法,照見六法皆空。

學術成果

《中主抑或聖人:以人格與位格為中心維度的韓非君主理論之研究》,載《環球法律評論》2013年第4期

《誰製造了革命》,載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2013年第3期

《民初私擬憲法草案初步研究:以總統解散權之爭為核心的展開》,載《清華法治論衡》第17輯,2013年3月

《悼中國法制史學一代宗師瞿同祖先生》,載《環球法律評論》,2008年第6期

《土地確權問題的國家德性審視:基於〈憲法〉第10條的法理分析與身份權利的建構》,台灣陸委會、台灣東吳大學報告,2011年11月

《荀子見秦昭王--一次被遺忘的法政對話》,載《清華法學》第11輯

《民國時期清華大學法政教員著述目錄匯編初稿》,《載清華法學》第10輯

《科學中的法律與法律中的科學》(譯文),《哈佛法律評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國家或建國哲學的三維度:邦國、自由與人權》,載《歷史法學》第五卷

《國家理性與政治哲學:國家建構中政制合法性的證成與規制》,載《歷史法學》第四卷

《作為民族國家的中國問題》,載《歷史法學》第三卷

《權威與規範之間》,載《歷史法學》第一卷

《見微知著與求名責實之間--論清代地方政府》,載《清華法治論衡》2007年2期

《自媒體需要良善的法律治理》、《遷徙自由應成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信息公開何時能落地》、《稅收立法考驗國家德性》、《中國城鎮化的核心問題是農村地權》等,刊《紐約時報》中文網專欄 。

學術獎勵

清華大學章然-劉毓芬伉儷中國法文化研究獎學金2012.4

清華大學法學院岳成獎學金2011.12

清華大學光華二等獎學金2011.11

清華法學一等獎學金2010.11

阿特拉斯基金會、卡托研究所二等獎學金2009.8

清華大學法學院洪範廣住二等勵學金2008.4

清華大學岳成一等獎學金2007.6

清華法學一等獎學金2006.6

主要事跡

老家遭拆

2010年11月31日,王進文介紹,自己老家在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西關街道北三里村,2010年3月底,村里開始進行城中村改造拆遷。「拆遷時,村民並沒看見相關的立項、批文、資質證明等手續。」王進文說,4月份,他給濰坊市政府、濰城區政府、國土、規劃、建設等16個部門發出拆遷信息公開申請。王進文說,他後來收到了濰坊市發改委的書面答覆,答覆顯示:濰坊市發改委尚未對濰城區北三里村「城中村」改造項目進行核准。

答覆時間是5月18日。

「這邊還未核准,那邊已經開始拆了。」王進文說,他家人並未在拆遷協議上簽字。區相關領導也向他承諾,「你的房子想拆就拆,不想拆就不拆。」

王進文說,2010年11月17日凌晨2點多,他家的房子被推土機推倒,並被立即清場,家具衣物糧食全無,他從初中到大學的書籍散落一地。

特快寄信

自述緣由

2010年11月31日,王進文博士證實,該信確實是他所寫,事因家鄉房屋在未簽拆遷協議的情況下,於凌晨被拆。他曾接到一個陌生人的電話,欲用138萬私了,但他沒同意。在前一天晚上,濰坊市濰城區區委副書記王兆輝稱,王進文發表公開信之後,他已經來北京與其當面溝通,目前雙方正在溝通,爭取妥善處理此事。

信件詳解

王進文說,2010年11月17日,他寫好《法學博士清華大學王進文致工學博士濰坊市長許立全先生有關拆遷問題的公開信》,並以特快專遞和掛號信的方式,轉給濰坊市長許立全。

公開信共8199字,分31條。其中講述了王家房屋凌晨被拆的事件,也向許立全市長提出了很多問題。信中還表示:「我歡迎發展,歡迎城市化,歡迎拆遷。這個'我',也可以置換成'我們'。前提是,確保更好地發展,確保更合理地城市化,確保更公平地拆遷。」「推土機推不出政治,推不出和諧社會,也推不出真正的城市化。」

此信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有網友認為,此文「文風犀利,直指目前普遍存在的野蠻拆遷的現狀」。也有網友讚賞「敢於和市長對話,言辭不卑不亢,有理有據」。

維權之路

領導調查

2010年11月31日,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區委副書記王兆輝在電話中證實,王進文家的房子確實在2010年11月17日凌晨被拆。

王兆輝說,經調查,王進文所在村共有527戶,其中拆遷了524戶,有526戶已經簽了拆遷協議,只有王進文家沒簽。

王兆輝說,該村黨支部書記和王進文家有親戚關係,據村支書反映,他已經和王進文的母親溝通過,王母口頭同意,才在夜裡拆了他家的房子。因為村委會是自治組織,當時沒向上級組織匯報,事後,區委領導批評了該村支書。

2010年11月31日,王進文稱,其母從來未口頭同意過。王兆輝說,王進文發出公開信後,引起濰坊市領導的重視,市領導要求區委區政府依法依規,妥善處置此事。2010年11月24日,他來到清華大學,找到了學校法學院和王進文本人,進行了充分的溝通解釋,同時表示,爭取儘快妥善地處理此事。如果雙方未達成一致,希望王進文通過司法途徑維權。

裁決撤銷

兩年之後,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王進文的法律維權之路終於看到一線曙光。2012年3月,山東省認定他家所在區域征地合法決定的裁決被國務院撤銷,王進文收到了蓋着國務院大印的行政複議裁決書。

國務院的裁定列明了撤銷山東省行政複議決定的理由:原級行政複議機關對申請人不服魯政土字【2010】522號批覆申請行政複議一案「主要事實的審查存在遺漏」。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複議司的工作人員沒有回答山東遺漏了哪些主要事實,只是表示,裁定做出後,已按照程序要求山東省行政複議機關重新審理此案。

引發熱議

清華博士一發信,官員為何就有反應?

2010年,一封《法學博士清華大學王進文致工學博士濰坊市長許立全先生有關拆遷問題的公開信》在網絡流傳。 2010年11月31日王進文博士證實,該信確實是他所寫,事因家鄉房屋在未簽拆遷協議的情況下被強拆。濰坊市濰城區區委副書記王兆輝稱,王進文發表公開信之後,他已經來北京與其當面溝通,爭取妥善處理此事。(12月1日《新京報》) 清華博士一發信,官員就進京溝通,迅速的反應要讓許多其他被拆遷戶感到羨慕了:到底是清華,到底是博士,到底是法學博士,還是很有能量的,一給市長發信,官方就有反應了。都說讀書無用,可博士還是能頂事的。

這其實不過是一種誤讀。官方的反應,其實也許並非因為清華博士給市長寫了信,市長收到信後有了回應。博士的信不在於寫給市長,而在於信是公開信。是公開的力量向官方施加了壓力,使其無法迴避。怕的不是清華法學博士,而是公開信所產生的圍觀壓力。如果濰坊官員忌憚清華和博士的話,一開始就不敢未簽協議就強拆了。

王博士也是深諳此道,所以他沒有傻乎乎地私下給濰坊市長寫信,而是寫了一封給市長的公開信。他寫這封信,大概並不指望市長真能看到這封信並處理問題,而是寫給輿論和公眾的。寄望藉助名校和博士這個有新聞價值的身份,提起輿論對強拆問題的關注,借公眾的圍觀力量與強拆方形成勢均力敵的博弈。你可以不屑於一個清華博士,甚至可以置法律於不顧,但無法不屑於輿論如潮的關注力量。你可以不看,但輿論會逼着你必須有所回應,這就是公開信的效應。這樣的公開信效應,無疑是對法律的反諷。

一個清華的法學博士,肯定懷着對法律無比的尊崇,當自家面臨拆遷時,他也一定窮盡了所有法律途徑,使用法律這個他最熟悉、也最該依賴的武器去捍衛自己的權利。可是,正如他所說:學了10年的法律,10年寒窗,我一直用法律途徑來試圖解決我所面臨的問題。而且我也充當了我們村村民的法律顧問。如果說,我在掌握了所有的證據,並採取了合理的法律手段的前提下,仍然沒能維護合法權益,那麼中國的法制和法律您認為是成功的嗎?---學了10年法,一直用法解決問題,仍無法避免被強拆的命運。轟隆隆的推土機下,沒有人理會他所講的法,沒有人將他的清華博士當回事。

可他一寫公開信,沒幾天,就有人主動找上門來解決問題了。他們顯然是害怕媒體的圍觀會使醜聞越爆越大,擔心媒體的關注會牽出更多的問題,於是開始溝通。

藉助這封很有新聞價值的公開信,在媒體的關注和網民的圍觀下,清華博士家鄉房屋被強拆的問題可能會得到較妥善的解決。可是,其他被強拆者呢?那些沒有清華博士的身份、不會寫公開信的人,那些除了自己的身體外一無所有的人,那些缺乏足以引起媒體關注的新聞價值資源的弱者,當面臨強拆時,他們除了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將自己置於險境之中去吸引媒體關注外,還能怎麼辦?

王博士說得好:我「綁架」了清華,「綁架」了博士,「綁架」了法律。可誰「綁架」了那些面臨野蠻拆遷的人?用公共利益、經濟發展和「拆出新中國」的名義綁架平民,那是最無恥的綁架。王博士還是幸運的,還有「清華」和「博士」的符號資源可「綁架」,可多數平民並沒有這麼幸運,他們被侵犯時,沒有任何新聞價值可資利用。(曹林)原題:博士的信不在於寫給市長,而在於公開。

多少拆遷戶家有清華法學博士?

值得慶幸的是,王進文沒有被濰坊政府以"國家利益"之名跨省追捕。公開信發表後,濰坊官員還親自赴京溝通,這表明:王進文家鄉房屋被強拆一事,有了一絲解決的希望。問題在於,有多少拆遷戶家有清華法學博士呢?

清華博士生致市長公開信的兩重悲哀

清華大學博士生致市長的公開信,首先讓人讀出兩重悲哀。一是,即便你是名校博士生,躋身於高知階層,你也是弱勢群體,高學歷阻擋不了推土機,你家的房子依然可能遭遇突然強拆,「房子被推土機推倒,並被立即清場,家具衣物糧食全無。」二是,即便你是法學博士生,學法懂法執法,你也得劍走偏鋒,放棄正常的法律途徑,採取求助市長這種「人治」色彩極濃的「維權」方式。

區委書記與法學博士,怎麼溝通

發出一封公開信,區委副書記進京--這一事態的發展,比起跨省追捕,比起告其「誹謗罪」,比起「拆遷養活知識分子」的江西萬載縣縣委書記,要好的多。

參考文獻

老家被強拆 清華博士拒百萬私了

太原強拆命案

武漢洪山區強拆事件

潘蓉夫婦強制拆遷事件

興教寺強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