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瑪戈特·芳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瑪戈特•芳婷
瑪戈特•芳婷
原文名 Margot Fonteyn
出生 1919年
英國薩里郡的賴蓋特
逝世 1991年
國籍 英國
職業 芭蕾舞演員

瑪戈特•芳婷Margot Fonteyn (1919年5月18日-1991年),英國芭蕾舞女演員。生於薩里郡的賴蓋特。代表作有《皇家芭蕾》、《羅密歐與朱麗葉》、《天鵝湖》。

以抒情、細膩藝術風格著稱。「時代雜誌」曾經以她為封面,評論她技術嫻熟,動作優美,舞姿富雕塑感,善於刻畫內心情感,在達到高超的舞蹈技術的同時,顯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高度技巧。[1]

「舞蹈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對」,芳婷與努里耶夫的關係也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2]

1956年,獲封「女爵士」稱號,成為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名譽院長。

70年代,息影舞台,晚年和丈夫羅托伯·阿里亞斯定居在巴拿馬,丈在夫一次事件中癱瘓,此後她悉心料照家庭。在丈夫死後不久,於1991年2月21日,因癌症病逝。[3]

童年生活

原名佩吉·富康,1919年5月18日生於英格蘭薩里郡的賴蓋特。芳婷的母親有巴西血統,因而芳婷有一頭濃密的黑髮和黑色的眼睛,幼年常被英國人誤以為是中國女孩。她四歲開始學習芭蕾,因任職英國煙草公司高管的父親派駐中國,在上海和天津生活過五年,在中國繼續追隨因十月革命流亡的白俄教師學習芭蕾。

1934年,芳婷的母親堅信女兒有舞蹈藝術才華,毅然留下在中國工作的丈夫,帶女兒返回英國,進入薩德勒斯威爾斯芭蕾舞學校(即皇家舞蹈學院的前身),在這裡,她被校長德瓦洛娃夫人一眼相中,重點培養。

演藝經歷

瑪戈特•芳婷在《胡桃夾子》中飾演小雪花,初獲成功。後與阿什頓、麥克米倫合作,演出了《仙女之吻》、《玫瑰幽靈》、《睡美人》等。

芳婷儘管少年出道,黃金時代卻在四十歲至六十歲之間,通常認為芭蕾舞者應該告別舞台的年齡。這個奇跡的產生,與跟她合作17年的舞伴努里耶夫(Rudolf Nureyev,1938-1993)密不可分,所以在舞蹈史上他們的名字永遠地聯繫在一起,被稱為"無與倫比的最佳搭檔"。

個人生活

1937年,當芳婷與舞團到劍橋大學演出時,認識了正在那裡攻讀法律的巴拿馬青年羅伯托·阿里亞斯(芳婷稱他提托)。提托出身政治世家,父親是巴拿馬總統。也許是由於本身的拉丁血統,芳婷與提托墜入愛河,但是這段戀情沒等發展就匆忙結束了。雖然後來芳婷與舞伴以及舞團的駐團作曲家蘭伯特傳出緋聞,但都是無疾而終。

二戰結束後,芳婷與皇家芭蕾舞團多次遠赴美國巡演,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1953年,正在紐約演出的芳婷,竟然意外地收到了巴拿馬駐聯合國代表提托送來的鮮花。兩人又恢復了聯繫。已婚並有三個子女的提托向芳婷求婚。

1955年,提托與前妻離婚並在巴黎迎娶了已經36歲的芳婷。

1956年,芳婷獲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女爵的榮譽稱號,並被任命為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名譽院長。作為舞蹈家已經功成名就,而提托很快就被任命為巴拿馬駐英國大使,芳婷必須抽出大量時間完成大使夫人的職責。這使她開始考慮退休的問題。

芭蕾女王介入古巴革命全部內幕

1959年,從不過問政治的芳婷被推到了一場政治風波的浪尖上。那正是古巴革命如火如荼的歲月,被委派為大使的提托,很快就與巴拿馬的當權者反目成仇,號召人們推翻當時的總統厄內斯托。那段日子裡,芳婷陪同提托,乘坐他們的遊艇悄然抵達古巴,拜會卡斯特羅以尋求支持。他滿口答應幫助提托夫妻。願意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推翻現政府。當然,事後卡斯特洛對此事又堅決否認。

芳婷被提托的革命豪情深深感染,以渡假為藉口協助丈夫走私軍火、招募雇傭兵。但政變還未發動,政府軍已經發覺,芳婷獨自駕駛遊艇,引誘政府的船隻和飛機,掩護丈夫從另一個方向逃命。有關流產政變的新聞已經傳開,芳婷因此被捕入獄,但巴拿馬當權者顧及她的國際名聲,將她安排在條件最好的牢房,它被英國外交部戲謔地稱為"總統套房"。由於英國政府高明的外交斡旋手段,芳婷很快獲釋,重新出現在舞台上。 [4]

舞台上的終身伴舞

1962年2月21日,芳婷(Dame Margot Fonteyn)邀請努里耶夫他到倫敦與她搭擋演出,此時芳婷已經41歲,已屆退休年齡,努里耶夫應邀到來,重燃了她舞蹈生命的火花,努里耶夫為她帶來了敏銳的新靈感、新氣息。兩人在芭蕾舞台上開始了「世紀合作」,出演《吉賽爾》(Giselle),臺下觀眾瘋狂叫好,鮮花撒滿了舞臺,這場演出引起了巨大轟動。

努里耶夫對於本身的魅力頗有自知之明,同時將之發揮得淋灕盡致。芳婷加上努里耶夫無異如虎添翼,兩人同為英國皇家舞團的客座明星,被譽為當時全球芭蕾舞界最佳的搭檔。

紐版《天鵝湖》,誰都無法想象,一個青春已逝、過了退休年齡的舞星,竟然還能在舞台上煥發出比青年時代更加奪目的光彩。細心的觀眾發現,他們不僅每個動作配合得天衣無縫,連呼吸的頻率、手指彎曲的形狀都驚人一致。他們的眼神表情都超越了舞台藝術的維度,用努里耶夫的話說,他們就是"一個身體,一個靈魂"。

芳婷足足比努里耶夫大了20歲,他們都有顧慮,代溝將阻礙他們演出的和諧,不過,讓人沒有想到,年輕的努力耶夫為芳婷帶來了新的活力,讓她在年過40仍迎來了藝術的第二個春天,而芳婷則教會他讀書、鑒賞和冷靜,學會在西方生存。他們後來幾乎成為舞台上的終身舞伴。

共謝幕89次,創造了舞蹈史上的謝幕紀錄

1965年,芳婷和努里耶夫在維也納演出《天鵝湖》,共謝幕89次,創造了舞蹈史上的謝幕紀錄。[5]

1979年訪問中國,將北京舞蹈學院演出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編入她與英國BBC電視台合拍的自傳片中。

1991年2月21日,芳婷因癌症病逝。當努里耶夫獲悉芳婷的死訊,努里耶夫悵然若有所失地對好友說:「她是我生活中唯一的女人,我本應娶她,和她共度此生。」

主要作品

《皇家芭蕾》

《羅密歐與朱麗葉》

《天鵝湖》

評價

瑪戈特•芳婷獲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古典芭蕾舞藝術家之一,畢生效力於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她對芭蕾藝術態度認真,不斷地追求和探索,直到息影舞台。[6]

相關影片

Margot Fonteyn, a documentary
Tchaikowsky - Swan Lake - Rudolf Nureyev - Margot Fonteyn
Margot Fonteyn and Rudolf Nureyev in Swan Lake (1967)
Margot Fonteyn / Rudolf Nureyev: Giselle (PAS DE DEUX FROM ACT II)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