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玛莲娜·迪特里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玛莲娜·迪特里茜

来自 豆瓣网 的图片


主要成就: AFI百大明星之一 第4届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15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1947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1950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展开 主要成就 AFI百大明星之一 第4届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15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1947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1950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2002年被追认为柏林的荣誉市民 2003年被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第50位 收起

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1901年12月27日—1992年5月6日),生于德国柏林,德裔美国演员兼歌手。 黛德丽是好莱坞二三十年代唯一可以与葛丽泰·嘉宝分庭抗礼的女明星。虽然没有得到过奥斯卡奖,但其芳名在美国家喻户晓。她曾经演唱过的英文版《莉莉玛莲》则成为了二战中美、德双方士兵的最喜爱的歌曲。 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9位。2003年,被德国电视二台推出的民意评选活动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第50位。[1]

早年经历

玛琳·黛德丽是一位少数于柏林发迹亦在好莱坞发展成功的女演员,1901年出生于柏林,出生时名为玛丽亚·梅格达莱纳·黛德丽(Maria Magdalena Dietrich)。 1901年12月27日出生在柏林郊外的一个小镇。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父亲是一名皇家警察中尉。父亲的地位让玛琳和她的姐姐度过了一个舒适的童年。1911年,玛琳的父亲去世了,撇下母亲独自扶养两个女儿。10岁时父亲逝世,而后她的母亲和名普鲁士军官结婚。 父亲的去世给玛琳留下一个长久的阴影。玛琳的童年嗜好是音乐。她喜爱演奏小提琴,并且梦想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职业小提琴手。但后来她的手受了伤,童年梦想也成为泡影。 1918年,在魏玛的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并于1921年继续在柏林学习,但因生病而中断。一次在德国歌剧院的朗诵中,被著名剧院导演马格斯·安哈特选中后,得到首次演出的机会。 1923年,演出第一个角色。同年,与助理制作鲁道夫·任伯(Rudolf Sieber)结婚,并生下第一个女儿。 1930年是玛琳·黛德丽事业起飞的开始,当年她在根据德国作家亨利希·曼的小说《垃圾教授》为蓝本改编的电影《蓝天使》(Der blaue Engel)中饰演罗拉一角,其中演唱了歌曲《我从头到脚为爱而生》(Ich bin von Kopf bis Fuß auf Liebe eingestellt)而红遍全球,然后同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前往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陆续拍摄六部电影。 1935年,玛琳·黛德丽结束了与斯登堡的合作。

辉煌时期

1936年,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邀请她回到德国,并保证除了提供高薪之外,还给予她完全修改剧本与挑选合作伙伴的自由,但被玛琳·黛德丽拒绝。她留在在美国跟着多位导演包括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恩斯特·刘别谦、奥逊·威尔斯(电影“公民凯恩”的导演)与比利·怀尔德合作电影。 1937年的奥地利短暂之行后,她开始了常年的旅途。两年后她接受了美国国籍,尽管当时她的母亲还住在柏林。 在三十年代中期,她和凯瑟琳·赫本、葛丽泰·嘉宝、梅·韦斯特以及琼·克劳馥等人同时成为“票房毒药”,因为观众不再喜欢她们“高艺术水准”的电影了。在这样的绝境下,电影《大骗局》(The big bluff)的崭新形象,挽救了她的事业。剧中她改变原本不可接近的女神形象,成为为命运奋斗,嗓音低沉沙哑专唱淫词艳语的酒吧女郎。其后黛德丽因歌声而更加出名。尽管她认为这根本称不上唱歌,倒更像在说话。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莉莉玛莲》(原是由Lale Anderson演唱出名的歌)和《花儿都在何方》(Sag mir,wo die Blumen sind,即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1939年加入美国国籍。后来她减少拍片,到北非和意大利前线为士兵们演出。战后获美国政府颁发的“和平奖章”和德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军官勋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成为宣慰非洲与欧美军队艺人中最受欢迎的一位,为此她中断了自己的正职,一直积极参与并资助战时的避难和流亡者。战争结束前,她随着最早进入德国的美军部队重新回到了德国,并寻找自己的母亲与姐妹。而她的母亲于1945年11月过世。

二战期间

在1923至1929年间,黛德丽出演了18部无声电影,但直到1929年遇到好莱坞导演约瑟夫·冯·斯坦伯格,她的命运才发生了彻底转变。斯坦伯格邀请黛德丽加盟他的影片《蓝天使》。果然,这部影片让黛德丽一跃成为国际影星。1930年,黛德丽随斯坦伯格到好莱坞发展。 黛德丽纯德国式的美丽和冷艳的气质,很合希特勒的“胃口”。1933年上台后,希特勒非常希望黛德丽回国“报效”。1936年,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巴黎会见黛德丽,并开出颇为诱人的条件,希望她成为“第三帝国”艺术界的标志性人物。 纳粹德国当时印制了各种好莱坞影星的香烟画片集、书籍等,主角都是黛德丽。希特勒还在柏林附近修建电影基地,准备打造德国的好莱坞。据说,希特勒还向黛德丽求婚,但她一再拒绝。一年后,黛德丽在英国拍摄电影《天命》时,突然有几名希特勒的特使找到她,递上空白支票,表示只要她返回德国任她开价,希特勒答应把她捧为德国首席女星,但黛德丽拒绝了。 黛德丽曾对好友说,她拒绝返回德国,就是不愿为“第三帝国”做宣传,不然,她将成为人类的罪人。出于对纳粹崛起的担心,有一天,黛德丽甚至向好莱坞情人道格拉斯·范朋克说了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把希特勒杀死在床上。 “我会让他感觉我是真爱他的。”黛德丽说,希特勒对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已经深深爱上了她。她将与戈培尔商谈返回德国的事情,还会向他提出一个条件:与希特勒单独见面。由于意识到她将会被搜身,如有必要的话,黛德丽准备裸身进入希特勒的卧室,而她使用的武器是一个毒发夹。 这听起来像好莱坞电影情节的计划让费尔班克斯非常吃惊,他后来说:“她是一个勇敢的女孩。我确信,她准备冒生命危险,如果她有一丝机会的话。”不过,也许早知道黛德丽不会对元首“死心塌地”,在接到黛德丽的要求后,戈培尔显得非常矜持。他虽然表示欢迎她回到德国,却对会见希特勒一事没有回应。 “二战”开始后,黛德丽马上表示效忠并且参加了美国军队,她亲赴前线,为美军士兵慰问演出,结果在美军士兵中大受欢迎,成为“二战”期间最受欢迎的慰问演出明星。她演唱的歌曲《莉莉·玛莲》成为传唱在美军与德军士兵两个阵营中的流行歌曲,也是流行歌曲中的经典。这首歌几乎成了“二战”中士兵们的精神支柱。这首歌曲既是控诉战争,也是一份无法释怀的乡愁。 被黛德丽吸引的还不止希特勒,她情人的名单就像是电影世界里的“名人”杂志,有长长一大串。 1936年,黛德丽在英国拍戏时,通过与英国王室关系密切的费尔班克斯了解到,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计划退位迎娶辛普森夫人。在黛德丽眼中,辛普森夫人是名“平凡的平胸女人”,于是她突然生出一个“拯救英国”的想法—她决定“插上一脚”,向爱德华八世证明“这个世界不只辛普森夫人一个女人”。不过,在一番精心准备后,黛德丽却没能见到英国国王。 1939年,在同范朋克、詹姆斯·斯图尔特的恋情先后告吹后,黛德丽开始追求当时的美国驻英国大使老约瑟夫·P·肯尼迪。那个夏天,他们在法国南部度假时相遇,不过黛德丽和拘谨的约瑟夫之间没太大进展,倒是当时在场的22岁的约翰·肯尼迪(约瑟夫的儿子)对这位女明星印象深刻。肯尼迪后来成为美国总统后,曾邀请黛德丽去白宫,并特意询问她跟他父亲的关系。 “二战”期间,黛德丽结识了陆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和巴顿将军。从此,巴顿将军迷上了她。还有大名鼎鼎的作家海明威,两人主要借助书信调情。在一封写于1950年6月19日的信中,海明威这样写道:“你真是越来越漂亮了……你这一生究竟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呢?是想要轻易地让每个人都为你而心碎吗?你总是如此让我心碎,而我竟是那么的心甘情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她几乎只发展歌唱事业,并取得极高的成就,当时她的音乐指导是伯特·巴卡洛克(Burt Bacharach)。在1960年一次欧洲巡回演出中,她再次回到德国柏林。和在波兰、俄国或以色列演出不同的是,在这里迎接她的不只是喜欢她的观众,还有另一群敌视她的人与媒体,他们视她为“叛国者”,甚至对她进行炸弹恐吓。 1961年,黛德丽拍摄最后一部影片《纽伦堡的判决》(Das Urteil von Nürnberg),这是一部关于法律工作者被卷入纳粹非法体系的电影。

人生晚期

成名后期,她的酗酒问题越来越严重,1975年在澳大利亚一次登台演出中她股骨受伤,从此结束舞台生涯。在三年后,她出演1979年的电影《漂亮的小白脸,可怜的小白脸》(Schöner Gigolo,armer Gigolo)。在本片中她的角色完全是在轮椅上完成的,这是她最后一次现身,拍摄完本片之后她选择完全离开公众的视线,在巴黎蒙田大道公寓中度过余生。 数年后,她接受了马克西米连·谢尔的请求,在纪录片《关于玛琳的二三事》中再次出现,但只有声音而没有身影。谢尔用老电影片断与图片等制作出这部作品。在这部纪录片中,谢尔与黛德丽一直以德语和英语交替争论中,电影用黛德丽的预言做为结束,本片后来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1962年,她的第一部自传《ABC》出版。1987年发行第二部自传《我是,谢天谢地,柏林人》。 1992年,玛琳·黛德丽在巴黎逝世,官方发布的死因是心脏问题与肾衰竭。但身为她秘书与女友的诺玛波克却有不同说法,她认为真正死因很可能是玛琳·黛德丽在两天内第二次中风后,服用过量安眠药以结束自己生命。诺玛波克在黛德丽的过世的数周前频繁的造访她的住所,根据玛琳·黛德丽生前愿望,她被葬在柏林斯都本劳赫大街(Stubenrauchstrasse)43—45号市立墓园中一座朴素的墓中。 (参考资料:   )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

人物评价

在世界影坛中,玛琳·黛德丽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无疑是一系列复杂矛盾的综合体,她美丽、性感,充满诱惑,她的性感形象深深打动并征服了一代男性观众。从《蓝天使》中的舞女到《摩洛哥》中的痴情女,再到《上海快车》中的风尘女郎,在一系列电影中,玛琳充分展现了她令人窒息的美丽。作为世界级影星,玛琳·黛德丽在银幕上的形象与生活中的形象形成奇妙的对应。在她美丽的外表背后,其实涌动着一颗情感丰富的心灵。作为德国女星,她在二战期间面对希特勒的垂青,她毅然表现出来的气节、智慧与勇气,更让人敬佩。 她嘴唇单薄,却性感十足。她气质冷艳,却惹人关注。她不论穿什么衣服,都能为服饰注入无限的想象空间。她是二十世纪的偶像之一玛琳·黛德丽。她过于早熟,这得益于她19岁就在充满了放纵气氛的夜总会演唱的经历。这位年轻漂亮的可人儿不满足于演唱事业的成功,转行拍起了电影。她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偶像之一,一颗耀眼的好莱坞明星。 玛琳·黛德丽离绝世美女有一段距离,但是她不论穿什么衣服,混身上下都散发了一种冷眼看世界的孤傲气质。双眉高挑,细若游丝,扇子般的睫毛下,眼神迷离飘渺,红唇又尖又薄,似笑非笑,就这样,给服饰注满了想像的空间。她是二十世纪的偶像之一—身兼电影明星和酒店歌手,而且在74岁高龄仍颇具号召力。 玛琳·黛德丽通过她中性的气质征服了公众,她支持男女平等且经常穿着男装,这在当时是非常受到争议的。但也因此,她成为了二两次世界大战中妇女运动的偶像。由于她是名双性恋者,因此也成为同性恋的代表人物。

后世纪念

在玛琳·黛德丽去逝后,仍伴随着有关“叛国者”的争论,因受到公众信件抗议与演员爱沃琳·库内克(Evelyn Künneke)的公开谴责,最后原先计划好的纪念活动以“组织方面的原因”为理由而取消了。1996年,在柏林甚至发生了一件以她的名字来命名街道而延伸出的争议。 1997年,柏林市动物园城区将新建的波士坦广场,以及凯悦酒店和歌剧院及赌场间的区域命名为“玛琳·黛德丽广场”。纪念词写道:“柏林的世界电影与音乐明星,为了自由与民主,为了柏林与德国”。 2001年,在她一百岁诞辰之际,柏林市正式对敌视玛琳·黛德丽的过往提出道歉。2002年5月16日,玛琳·黛德丽被追认为柏林的荣誉市民。 在政治与社会方面,她投身反对希特勒不人道的民族主义思想得到国际赞扬,这份赞扬明显的早于她在祖国德国所能受到的赞誉。1947年,她获得了美国最高的公民奖“总统自由勋章”。1950年,法国政府则授予她“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