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绕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环绕声原指人类听觉对空间声源位置的全空间立体感知。环绕声才具有真正的音响空间感。一般所谓立体声是利用现代电声技术在不改变左右声道扬声器位置的情况下,对左右声道各组音响的各频率成分的音量与相位分别进行调节,使各组音响在正面不同的位置上出现心理上的“声像”。而环绕声,则再增加两个置于背后的音箱,使各组音响不仅在正面、也还在背后不同的位置上出现心理上的“声像”,形成音响的全方位的空间立体感。[1]
- 中文名:环绕声
- 外文名:surround sound
- 定 义:空间声源位置的全空间立体感知
- 处理方式:杜比定向逻辑
发展历史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引入了立体声录音,随即出现了立体声重放系统,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是立体声的黄金时期。在那个时候,唱片公司或声频生产厂商的辞典中尚未存在“环绕声”一词。
但是在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已经有了利用音乐厅的室内音响信息来建立现实立体声效果的想法,并展开了相关的实验。例如凯斯、斯坦恩克和瓦格纳提出的“环绕声”系统是在听音者背后放置两个或多个扬声器以重现声场效果,非常类似于今天的环绕声。然而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这些实验研究并没有在市场上推广开来。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多轨磁带录音机的诞生引入了多声道录音方式。录音师可以使用多个声道录制,从最初的3路,逐渐发展到24路,使独立录制环境信息成为可能,这也为环绕声系统在音乐领域的推广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2]
原理
环绕声效果实际上是将声音延迟一定时间后,再与未经延迟的原声音混合在一起,而增强声音的厚重感与魅力的结果。延迟的时间愈长,所产生回声空间就愈大,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即有此意。当然,延迟的时间过长,其回声效果也不好,通常为几十毫秒至100多毫秒量级。 [3]
处理方式
家用多声道系统的运用正处在一个多种环绕声处理方式并存、新旧系统交替的局面中。从硬件上说,环绕音效处理器的种类繁多。采用了杜比定向逻辑(DoUby Pm LDgic)、杜比AC一3、DSP、Cinema—DSP、THX4.0、THX5.1等音效处理方式。其中,前两种分别为模拟与数字式的杜比音效;而后四种均为杜比音效的后处理方式。DSP方式主要用于改善室内的空间特性,增加声场模式、强化环绕音效。THX方式主要用来确保视听系统的传输质量,提供平顺流畅、影音合一的视听效果。在有的机型中仅采用了某一种处理方式,而有的机型则组合了多种处理方式。庞杂的电路构架、大量的数字电路以及支付杜比、THX等专利费所增加的开销,致使AVP一8000型处理器的售价高达3万元人民币。当然,在大多数器材中仅采用杜比定向逻辑方式的音效处理器。这些系统必然采用新的音效处理器才能播放AC一3等方式的影像/音像制品。
分类
环绕声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照节目源适用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仅有声音的音响环绕声(A环绕);另一类是音像并存型环绕声,也就是常说的视听环绕声(AV环绕)。
若按照拾音、传输、放音的实现方法划分,则可分为三大类。下面以四声道为例加以说明:第一类为分离式(也称4-4-4式),即拾音、传输、放音的声道数均相等,且各自独立。第二类为矩阵式(也称4-2—4式)。这种方式在拾音时,各声道是独立的;而将拾取的信号进行编码后再以较少的通道传输;放音时进行解码,按拾音的声遭数进行重放。第三类为伪环绕式(也称2—2—4式)。这种系统实际上是双声道立体声,即拾音、传输均为双声道的,但重放时用环绕声处理器进行处理,使之产生环绕声用的附加信号,提供给环绕声道。
特点
环绕声的特点是有方向感,即聆听者能感受到声源的方向;还有环绕感,即聆听者有被声源包围感觉;还有扩展感,即声源向四周扩散和被物体反射的感觉。
在聆听环绕声作品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被音乐所围绕,仿佛置身于录音所在的空间内。我们不再是旁观者,即使无法参与其中,也至少是一个内部观察者(至少在我们的感受中)。听音者可以被声音所包围(并成为录音空间的一部分),或者通过制作手段,以360°的全景方式来观察一段音乐。环绕声将对音乐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在环绕声录音中,对声音的定位及对环境特征的塑造将使用与立体声不同的方法加以实现。同时距离信息也会呈现出新的特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