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现代决策理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现代决策理论是一个名词术语。

中国汉字的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1],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2]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字体多样。

名词解释

现代决策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H·A·西蒙和斯坦福大学的J·G·马奇等人倡导并发展起来的,他们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提出了与传统决策理论有根本性差别的新见解。

现代决策理论强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决策问题,的确是西蒙的重要贡献,但并不等于说在西蒙等人之前没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决策问题。传统的规范决策理论有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效用,一是概率,而这两个概念都与心理机制有关。因此,许多主张采用效用期望值作为决策准则的传统决策论者,为了解释其效用变化律的特点,往往也求助于心理学的研究。如G·T·费希纳于1860年提出的“感觉强度的变化与刺激强度的对数变化成正比”的定律,往往被看成是解释效用递减律的依据。至于概率方面,自从20世纪30年代F·P·拉姆齐提出可根据主观概率做出决策以来,人们就开始关心研究形成主观概率的心理机制。但所有这些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心理学依据都是早期的比较初步的东西;二是它的目的比较单纯,只是为了证明传统规范性决策的正确性;三是它所研究的心理机制十分狭隘,远没有说明和解释现代决策行为中的复杂现象。

西蒙等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人类决策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决策思维的信息输入、加工及输出过程,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扩展到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围,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决策过程,产生了人工智能的新科学,为现代决策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决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意义的贡献。

现代决策理论的奠基者西蒙,他认为理性假设和经济的标准无法确切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了“有限理性”和“满意”标准。

1、有限理性

人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象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

2、满意原则

在有限理性的假设下,决策者如何决策?决策者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决策者不注意发挥自己和别人继续进行研究的积极性,满足于在现有的可行方案中选择;决策者本身缺乏有关能力,有时,出于个人某些考虑而做出自己的选择;评估所有的方案并选择其中最佳方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可能得不偿失等。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因而决策追求的是一满意的决策,而不是一最大化的决策,即是一个解决方案“足够好”的决策——这也是决策的原则。

现代决策理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决策只能找出“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方案,而不可能找出“最好的”决策。

现代决策理论的评价

现代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决策者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遵循决策的原理和原则,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并付诸实施的全过程。它既包括制定各种可行方案,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又包括实施满意方案的过程。

现代决策理论既重视科学的理论,又重视人的积极作用。

现代决策理论吸收行为科学、系统理论以及运筹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突出体现了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因此,通常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科学的决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