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罗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珂罗版为保护那些具有高度艺术价值或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的书法、绘画作品,常常会由文物部门组织专业人员从事书画复制工作,书画作品的复制主要采用的是:人工临摹法、照相复制法、木版水印法、珂罗版法、胶印和数字印刷法。相比较几种复制技术而言,珂罗版复制法在复制要求、复制技术方面具有明显地优越性。
珂罗版印刷是以玻璃板为版基,按原稿层次制成明胶硬化的图文,由明胶硬化的绉纹吸收油墨,未硬化部分通过润湿排斥油墨进行印刷。[1]
基本内容
珂罗版是清朝光绪初年由日本传入中国,并被大量用于中国画的复制。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浩瀚如海的 历史文物及当代画家杰出的 艺术作品,这都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财富。字画在我们这个国家,代表着一种崇高的 民族文化,有着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珂罗版共分为四道工序制作,即照相、修版、 晒版、印刷。一、照相技术复制过程中,利用照相机进行拍照是目前几家 珂罗版印刷单位普遍采用的一种获得印刷 软片的办法,此种办法可以使原稿层次、色彩真实而逼真地反映出来,且层次和色彩的 损失率可人为控制在最低限度。
珂罗版复制法,即珂罗版印刷,又称玻璃版印刷,它是照相 平版印刷工艺的一种,1852年英国科学家 塔尔博特发现经过 铬酸盐处理的 明胶膜层曝光后表面会发生硬化的现象。1867年至1871年间德国慕尼黑摄影师 阿尔贝特根据这一原理,以玻璃版基用于实际印刷,从而发明了珂罗版印刷。
珂罗版印刷经历了单色制作、双色套印、多色套印到多色 接版套印的发展过程。经过人们不断加以改进,这种传统的 印刷技术越来越科学化,同现代科技与设备相结合,进行电脑扫描、制作, 电子分色机自动分色,其复制效率和复制质量大大提高,缩短了复制周期,满足了广大书画爱好者的收藏愿望,同时,加强了珍贵书画作品的流传。
珂罗版印刷技术是德国人阿尔贝特发明的。关于此项 技术发明的确切时间有多种说法,有说早在1864年,有的说是1867年、1868年、1869年等等,总之,这应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儿。这个时期,欧洲近代印刷技术发展很快,以蒸汽为动力的 印刷机械也发明并投入使用。
1814年,德国制成蒸汽驱动滚筒式平台铅印机;
1839年,法国发明银版照相法;
1841年,英国发明 碘化银纸照相法;
1847年,法国人发明蛋白 印相法;
1850年,法国制成蒸汽驱动滚筒式平台石印机;
1855年,法国人发明照相石印;
1865年,美国制成 卷筒纸轮转铅印机;
1867年,平板印刷用金属板材替代了 印石;
1884年,德国发明加网复制出浓淡色调的印刷品;
1907年,英国取得丝网 印版专利;
珂罗版产生在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年代,一出现就以复制准确、效果逼真显示出独特的、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它的工艺大致如下:在约10毫米厚的 磨砂玻璃上,涂上一层很薄的 硅酸钠为基底,上面再涂明胶和 重铬酸盐,干燥后形成 感光膜。这层干燥的薄膜产生一些细微的皱纹,用它和连续 调阴图接触拷贝,在光照下,感光膜产生不同的硬化反映,最终制成印版。由于版画使用明胶,因而在这个技术的名称中加上希腊语Glne(胶)意的Collo,珂罗是译音。
珂罗版印刷技术发明后,很快传到日本,1876年上海有正书局聘请日本专家实验成功珂罗版印刷;随后 文明书局亦开始珂罗版印刷。1907年, 商务印书馆开始实验珂罗版技术,1919年,终于成功地印出宣纸15色套印。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从此,中国珂罗版印刷事业有了极大发展。在印制手稿和书法绘画方面,显示出特殊的魅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稿件的色彩、层次,达到逼真的效果。二十世纪中叶,更新的印刷技术出现,珂罗版印刷曾一度衰弱。我国许多珂罗版印刷厂家被撤消,珂罗版似乎被人们遗忘了。
参考文献
- ↑ 珂罗版印刷有什么特点?搜狗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