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珍妮弗·瓊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珍妮弗·瓊斯
女演員
出生 Phylis Lee Isley
(1919-03-02)1919年3月2日[1]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塔爾薩
逝世 2009年12月17日(2009-12-17)(90歲)
加利福尼亞州馬利布
母校 西北大學
配偶 羅伯特·沃克(1939年至1945年)
大衛·賽茲尼克(1949年至1965年)
諾頓·西蒙(1971年至1993年)
兒女 小羅伯特·沃克(1940年-)
邁克爾·沃克(1941年-2007年)
瑪麗·詹妮弗·塞爾茲尼克(1954年-1976年)
活躍年代 1939–74

珍妮弗·瓊斯,又譯為珍妮花·鍾絲Jennifer Jones,1919年3月2日-2009年12月17日),原名Phylis Lee Isley,是一位美國女演員。[2]

簡介

出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美國電影演員、慈善工作者,畢業於美國戲劇藝術學院

其演藝生涯中曾5度獲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女配角,並憑於1943年影片《聖女之歌》(The Song of Bernadette) 首次角逐奧斯卡即獲頒影后;她的代表作包括與威廉·荷頓合演、在香港多處著名景點取景的《生死戀(美國電影)》( 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3]

1975年獲得第19屆意大利大衛獎大衛終生成就獎。1997年獲得第47屆德國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珍妮弗·瓊斯致力於慈善事業,於1980年創立「珍妮弗·瓊斯·西蒙心理健康與教育基金會」。1993年開始管理諾頓·西蒙博物館。2003年以名譽主席的身份退居二線。

2009年12月17日,珍妮弗·瓊斯在美國馬里布的家中壽終正寢,享年90歲。[4]

生平

珍妮花·鍾絲出生時原名Phyllis Lee Isley是家中的獨生女,她的父母擁有一家劇團並且自己也是演員。他們家經常在全國巡遊,5歲那年鍾絲就登台演出。後來他父親買下一家破產的劇院,中學畢業後她考入了西北大學,後來又進入了位於紐約曼哈頓的美國表演藝術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5]

在那裡她遇見了男演員羅伯特·沃克,兩人一見鍾情並且離開學校開始在當地的劇院登台演出。

1939年1月他們結了婚然後又到了好萊塢。鍾絲同共和電影公司簽訂了一份為期半年,每周75美元報酬的合同。她第一次演戲就和約翰·韋恩合作,在這之後她出演了一些小成本的電影,不過始終希望能獲得更好的角色,而沃克則去紐約的百老匯碰碰運氣。

當鍾絲髮現自己懷孕了以後不得不停止工作,在1940年4月15日她生下了小羅伯特·沃克,第二年又生下了次子米切爾。後來鍾絲遇見了製片人大衛·賽茲尼克,後者給了她一份為期7年的合同並讓她改名為珍妮花·鍾絲,[6]她也由此得以出演《聖女之歌》,這部影片的票房反應非常好,鍾絲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原圖鏈接 珍妮弗·瓊斯 來自時光網

雖然夫妻二人的事業都開始騰飛,但是他們的婚姻卻走到了盡頭,而在此前不就他們二人還曾第一次在熒幕上熱吻。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鍾絲分別因為《自君別後》以及《血灑香箋》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不過兩次都未能獲獎。

賽茲尼克清算了自己的製片公司,並於1949年7月13日在意大利迎娶了鍾絲。第一任丈夫在1951年去世後,她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兒子們身上。

1954年8月12日,鍾絲同賽茲尼克的女兒出生,之後她去了20世紀福克斯公司。1955年,她憑藉在福克斯公司拍攝的電影《生死戀》再次獲得奧斯卡女主角獎的提名。

1974年她拍攝了自己的最後一部電影《火燒摩天樓》結果獲得了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的提名。[7]

2009年12月17日,90歲高齡的鍾絲於家中自然死亡。[8]

個人生活

感情經歷

珍妮弗·瓊斯的人生曾經有三段婚姻,1945年,瓊斯與沃克正式離婚。

1949年,她與電影大亨大衛·塞爾茲尼克結婚,並為他生下一個女兒。1965年,塞爾茲尼克因心臟病發與世長辭。1976年,她與塞爾茲尼克所生的女兒瑪麗·詹妮弗·塞爾茲尼克跳樓自殺,年僅21歲。

1971年,珍妮弗·瓊斯與加利福尼亞州實業家諾頓·西蒙(Norton Simon)結婚,兩人共同搬至印第安納州居住,在那裡西蒙開始收集南亞和東南亞的藝術品。

1993年,諾頓去世後,瓊斯成為了諾頓·西蒙藝術博物館的主席,她在位十年間,博物館的事業蒸蒸日上。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1956 第28屆 最佳女主角獎 愛情多麼美好 (提名)

▪ 1947 第19屆 最佳女主角獎 陽光下的決鬥 (提名)

▪ 1946 第18屆 最佳女主角獎 血灑香箋 (提名)

▪ 1945 第17屆 最佳女配角獎 自君別後 (提名)

▪ 1944 第16屆 最佳女主角獎 聖女之歌 (獲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1975 第32屆 電影類-最佳女配角獎 火燒摩天樓 (提名)

▪ 1944 第1屆 電影類-最佳女主角獎 聖女之歌 (獲獎)

德國電影獎

▪ 1997 第47屆 終身成就獎 (獲獎)

意大利大衛獎

▪ 1975 第19屆 大衛終生成就獎 (獲獎)

人物評價

作為「純真的化身」,珍妮弗·瓊斯憑藉非凡的品貌表現出了與生俱來的個人魅力,不斷贏得觀眾的愛慕。比起其他女演員,珍妮弗·瓊斯更加容易理解導演的意思,並且可以很好的把角色與自己融為一體。

在電影《聖女之歌》中,珍妮弗·瓊斯以樸素的淡妝形象,奉獻了自然而又令人愉悅的成熟表演。在電影《包法利夫人》中,珍妮弗·瓊斯表現出了自己的美麗、沉着和活潑,給人一種近似瘋狂的性感。

通過《克朗內勃朗》、《戰勝惡魔》等電影,珍妮弗·瓊斯展露出了出演喜劇角色的頑皮天賦(《英語知識》、導演約翰·休斯頓、《衛報》綜合評)。

作品

視頻1:《嘉麗妹妹》精彩片花

視頻2:嘉麗妹妹 Carrie

參考文獻

獎項
前任:
葛麗亞·嘉遜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1943年
繼任:
英格麗·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