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珠江口盆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位于东经113°10'-118°00'、北纬18°30'-23°30'之间,是南海北部大陆架和陆坡上的一个大型新生代为主的沉积盆地,沉积岩厚度大于10000米。

北接万山隆起区,西邻海南隆起区及,莺歌海盆地,南界西沙一东沙隆起区,东以东沙隆起区与台湾西南盆地相隔。

内部可划分为七个构造单元,即珠一、珠二、珠三等拗陷,神狐暗沙、海南、东沙等隆起及北部断阶。

三个拗陷总面积8.1万平方公里,占盆地面积的55.1%,拗陷内早第三纪沉积厚1000-5000米,晚第三纪沉积厚2000一6000米。

三个隆起及一个断阶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占盆地面积的44.9%。在隆起上早第三纪只在局部断陷内有沉积,厚度500一1500米,晚第三纪沉积分布广,厚度1000-2500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珠江口盆地

外文名称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面积; 14.7万平方公里

长度; 800公里

宽度 ;100-300公里

发现经过

1974年初,中国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在完成了北部湾的油气普查任务后,确定了在广东大陆架开展油气勘查的战略转移。

1974年9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在佛山召开石油地质工作会议,冯志强代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在大会发言,建议今后应将珠江口海域作为油气普查的主要战场。

其后,具体将勘查工作布置在东经108°-114°,南到北纬16°,北抵广东沿岸,总面积29万平方公里,比例尺为1∶50万-1∶100万。

1975年初,由海洋二号调查船从广东大陆架西部湛江湾向东以40公里的线距进行地震、磁力、测深等综合调查,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施上,当年完成10条主测线,总长5219公里。

1975年11月编写出《广东大陆架地质构造轮廓》的报告,正式宣布发现珠江口盆地,明确指出:

珠江口外坳陷带(包括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是广东大陆架的主体,是油气勘探首先注目的对象。

地理分区

1976年,编写了《南海北部海洋地质初查报告》,把珠江口盆地划分为北部断阶、 缩略图 、珠三坳陷、东沙隆起、神弧暗沙隆起、珠二坳陷等16个二级构造单元。

明确指出了北部湾、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湾浅滩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其中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

是一个大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面积大、厚度大、沉降深、沉速快、生油条件好的特点。并根据其构造发育和生、储、盖地质条件,将盆地划分为Ⅰ、Ⅱ、Ⅲ级油气远景区

其中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的主体部位、卫滩隆起西南部及中部隆褶带南部是油气远景最有利的Ⅰ级远景区,珠三坳陷的主体部位是Ⅱ级远景区。

地层层序

珠江口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为第四系、上新世万山组、中新世粤海组、韩江组、珠江组、渐新世珠海组、始新世恩平组和文昌组、古新世神弧组。

其中珠江组上部海相泥质岩、珠江组中下部和珠海组非海相泥质岩(盆地南部过渡为海相)、恩平组和文昌组的湖相泥质岩均可作为生油岩系。

各组地层简述如下:

第四系:下部为砂砾石层,中部为灰色粉砂质粘上层与灰色砂砾岩层互层,

上部为灰色、灰黄色粘土、含砾粗砂层,厚78.5-418米,从西北向东南增厚。

本系含有NN19-NN20带超微化石,其中盘星的消失可作为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分界。

万山组:下段以灰色-暗灰色粉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灰色砂岩。上段为灰白色细砾岩、砂岩为主。

总厚282-780米。下部泥岩广泛超覆于全盆地各组地层之上,N19带大量产出浮游有孔虫和出现较深水的底栖有孔虫种属。[1]

钙质超微化石属NN12-NN16带,数量多,分布广。

粤海组:下段为灰白色细砾岩夹薄层灰色粉砂质泥岩。

中段为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中粒砂岩互层。

上部以灰白色砂砾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灰质砂岩。厚度34-814米,所含生物化石较少,与韩江组之间存在沉积间断。

韩江组:岩性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可分两个正旋回。

每个旋回下部为灰色砂砾岩、砂岩和泥岩的不等厚互层,上部以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褐煤、沥青质页岩和灰质砂岩。

厚478-1303米,下部地震剖面上常可见到局部斜层结构,说明为珠江口盆地三角洲主要发育期,与下部珠江组为连续沉积。

珠江组:下段为厚层灰白色砂岩夹深灰色泥岩、白云质砂岩和沥青质页岩,局部见少量棕红色岩层。

上段为灰色、浅灰色泥岩夹白色砂砾岩、白云质砂岩、钙质砂岩。顶部以泥岩为主。

厚337-819米,富含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属滨海、浅海沉积环境。

珠海组:主要为一套灰白色、灰色块状砂砾岩、砂岩夹深灰色泥岩、沥青质页岩,下粗上细。

在边部地区夹有棕红色或杂色砂岩及泥岩。

厚0-585米,沉积环境下部以陆相为主,往上为海陆交互相。

横向上南部为滨海、浅海环境,东部和西部属河流平原、泻湖和海湾相。

恩平组:以含煤系地层为特点,下部为大套砂岩夹泥岩,上部为黑灰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夹煤层和炭质页岩

厚0-1320米,沉积环境东部为河流平原、湖沼相,西部属三角洲平原相。

文昌组:岩性以一套厚层灰黑色、褐灰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上部夹有煤层。本组分布广泛,厚0-912米,属滨湖、浅湖至半深湖相沉积。

神弧组:在盆地西部为一套暗棕色-灰白色厚层块状砾岩、含砾砂岩夹少量泥岩、粉砂岩

东部为以凝灰岩为主的火山碎屑岩夹杂色岩层。厚0-958米,本组地层不整合超覆于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之上,仅含孢粉化石,沉积环境属冲积、洪积相。

历史开发

1977年10月,珠江口盆地的石油钻探由勘探二号平台在珠一井进行试钻,至1980年共钻了7口探井。在珠二井和珠四井均见到油气显示和油砂。

1979年5月31日,由勘探二号平台施工的珠五井开钻,7月9日完钻,井深3150.34米,在井深2314-2838米间的8个层位中发现了大量油砂。

终孔后,综合解释了8个油层,总厚26.2米,经对其中3个油层测试,获日产原油295.7立方米。

为庆贺在珠江口盆地首次打出高产油气流,表彰在珠江口盆地找油的有功单位,1979年10月10日国家地质总局、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庆功授奖大会,给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的7个单位记功授奖。

从此,揭开了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新的一页。

1980年4-6月,在珠江口盆地第三构造带3号高点施工的珠七井中,在上第三系中试获少量原油,进一步扩大了找油的新层位,提高了对珠江口盆地的石油远景评价。

折叠21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该地区作了大量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2002年4月,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工作。

经专家论证,《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项目被列为首批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之一,由国家财政出资,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承担,于2004年正式启动。

2006年07月13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宣布,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项目,

在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实施的LW3-1-1井获得天然气重大发现,初步估算天然气资源超过一千亿立方米,有望成为中国海域最大的天然气发现。

第一口水深超千米探井重大发现,证明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一个有利的油气富集区,

证实中国南海深水海域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大大增强了中国进行南海北部深水陆坡油气勘探的信心。

參考來源

  1. 孔虫化石,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