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班卡文笔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班卡文笔塔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班卡文笔塔

建造于;光绪二十二年

集资;118两文银

投资;18万元

班卡文笔塔建造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共有七层,高8米,是十户(今班卡乡)大丛鲁光荣统领班卡众姓老幼,集资118两文银,请剑川石匠师傅赵文政赵文盛用了两年功夫建造的。[1]

基本内容

位于建水城南3公里拜佛山,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塔高31.4米,塔体为青石所砌,下呈四方八棱形,中部为方形,顶端呈扁平状,整体不分级,无装饰,巍巍凌空拔地而起,造型独特新奇。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形成缘由

文笔塔建造的缘由——是出于“以文压武”,以息古时当地常有的械斗之风,同时也是“尊孔崇文”、“儒佛归一”的绝妙例证。文笔塔独特的造型给人予丰富的假想。若从山麓仰望,塔似神笔,呼光唤影,孤高迷离;若在坝子中举目远眺,笔杆巍巍凌空而起,挺拔俊秀,笔尖耸指苍穹,塔身隐没在烟波雾霭之中,恰似一枚欲卉月宫的火箭,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著名的高级古建筑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等人老察后认为,这种现代派风格造型的古塔“在全国是狂无二的”。罗老还欣然题诗赞:“精工巧构擎天表,文笔塔为名形制殊。”不是浮图似浮图,中华宝塔吉今无。

同时它的建造也为增添闻之水秀山清,偏雅之境,人杰地灵,皆称仁里之乡的班卡姿色,使山村更加文雅秀丽。文笔塔建造后,其塔顶长有一棵四季青树,经多年的成长后,树根缠绕于塔身,形成了树包塔、塔包树之景观。由于塔顶青树树根已坠地,长速迅猛,加之历次地震和大树枝叶的重力影响及风向作用,致使文笔塔重度向西倾斜。根据这一情况,为保护这一古迹,1992年,曾用钢架加以固定,但也无法控制其向西倾斜之趋势。

2002年,乡党委、政府作出了重修文笔塔的决定,在上级的扶持下,投资18万元,将塔身校正,加固了塔的基础部分,搬迁了三户农户,将塔四周筑起围墙,修建了大门,进行花园式管理,同时在文笔塔范围内开办了文化站,使之成为集文笔古塔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好去处。

传说

文笔塔建造原由的传说至今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也有的是后人根据文笔塔、青龙桥和甘龙潭的建造,把它们合起来进一步形象化。

传说之一:“慑服石虎”。据传建文笔塔是因鱼塘村小箐丫口安信槽山有一只石虎,面对班卡,抬头仰望,虎视眈眈,被认为是压制(吃)班卡。而当时班卡人又怕安信槽人,班卡人经几次较量都难以取胜,因此,对石虎吃班卡的说法深信不疑,无奈之下还偷偷地把石虎的下巴打掉。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建造文笔塔,以此来慑服石虎对班卡的威胁。

传说之二:以慑服石虎为由,鼓动民众集资。据传因当时的十户把总鲁光荣,受外界文化的影响,他为了发展班卡文化,设想要修建文笔塔,但凭一个人的力量又建不起来,所以,就以石虎吃班卡为由,来鼓动众姓老幼集资,实现建造文笔塔振兴班卡文化的目标。

传说之三:因文笔塔建造后,续建了青龙桥和甘塘(一个圆池塘),人们又把文笔塔比喻为“箭”和“笔”,把青龙桥比喻为“弓”,把甘塘比喻为“砚”。称之为“弓桥箭笔”,有“笔”有“砚”。以启示人们团结一致,奋发上进。

参考来源

  1. 班卡文笔塔,云南名胜古迹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