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理查德·罗蒂」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年10月4日出生于纽约--2007年6月8日逝世于加州帕罗奥多,享年75岁) 罗蒂是当代美国最有影…”)
 
行 1: 行 1: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理查德·罗蒂
 +
|圖片 = [[ File:50da7c356b4faeffc20ea9ae09f78747.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7%90%86%E6%9F%A5%E5%BE%B7%C2%B7%E7%BD%97%E8%92%82&src=tab_www&correct=%E7%90%86%E6%9F%A5%E5%BE%B7%C2%B7%E7%BD%97%E8%92%82&ancestor=list&cmsid=c4102abcbd7f1b88b163bd9e6c261e76&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45#id=d481c3ac71fe5b4e088e2a33c25a7091&currsn=0&ps=52&pc=52 原圖鏈接][http://news.sina.com.cn/c/cul/2007-06-13/090212013127s.shtml 来自新浪]]] 
 +
|圖片尺寸 =
 +
| 圖像說明 = 
 +
| 出生日期 = 1931年10月4日
 +
| 國籍 = 美国
 +
| 别名 = 
 +
| 職業 = 哲学家、思想家
 +
| 知名原因 =  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
| 知名作品 = 《语言学的转向》 
 +
}}
 +
 +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年10月4日出生于[[纽约]]--2007年6月8日逝世于加州帕罗奥多,享年75岁)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年10月4日出生于纽约--2007年6月8日逝世于加州帕罗奥多,享年75岁)
+
 罗蒂是当代[[ 美国]] 最有影响力的[[ 哲学家]] 、思想家,也是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他利用英美分析哲学所擅长的严格方法和精密论说,详细分析了当代诸多分析哲学和历史主义思潮,结合欧陆哲学的解构思想,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新实用主义的思路和话语。第二,他擅长以宏观的历史视野,向人们显示,新实用主义的信仰对于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罗蒂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他利用英美分析哲学所擅长的严格方法和精密论说,详细分析了当代诸多分析哲学和历史主义思潮,结合欧陆哲学的解构思想,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新实用主义的思路和话语。第二,他擅长以宏观的历史视野,向人们显示,新实用主义的信仰对于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罗蒂在1967年出版其《语言学的转向》一书,使得"语言学转向"这个当代西方哲学的关键词从此流传于世,而他在1979年完成的《哲学与自然之镜》更是奠定了他作为新实用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罗蒂的学术活动的重心已经越出了专业领域,在关注人类所面临的各类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文化政治学、意识形态问题、全球化问题、女权主义、伦理问题等公共话题的讨论,成为西方知识界非常活跃的公众人物。
 
 罗蒂在1967年出版其《语言学的转向》一书,使得"语言学转向"这个当代西方哲学的关键词从此流传于世,而他在1979年完成的《哲学与自然之镜》更是奠定了他作为新实用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罗蒂的学术活动的重心已经越出了专业领域,在关注人类所面临的各类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文化政治学、意识形态问题、全球化问题、女权主义、伦理问题等公共话题的讨论,成为西方知识界非常活跃的公众人物。
行 19: 行 31:
  
 
 职业:哲学家、思想家
 
 职业:哲学家、思想家
 +
 +
==人物生平==  
 +
 +
1931年,罗蒂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信仰社会福音运动(Social Gospel theologian)的家庭,其外祖父是Walter Rauschenbusch。罗蒂曾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并在耶鲁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论可能性的观念”(The Concept of Potentiality)。
 +
 +
在最初的学术生涯中,罗蒂先后任教于卫斯理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当时主流的分析哲学。2003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之后对“分析”的背叛相当程度受到上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影响,“我当时抽很多烟,留长发”,但“我很快发现自己对那些企图摧毁校园的激进学生没有任何好感”。1970年代后,罗蒂开始与分析哲学分道扬镳,但同时被主流学术界所拒绝。直到1982年,罗蒂才被[[弗吉尼亚大学]]聘为人文教授,1998年加入[[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
 +
 +
1979年,罗蒂出版了代表作《哲学与自然之镜》,这部哲学著作改变了人们对哲学的流行观点———“哲学家的任务是告诉我们能知道什么和不能知道什么”———在罗蒂看来,这些都是废话。他认为,人类应当关注的是他们日常生活,而不是通过理论发现什么。在语言和信念之外,真相并不存在。
 +
 +
1982年出版的《实用主义的后果》一书中,罗蒂提出了他的新实用主义主张,即在某种程度上对反本质主义、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某种认同。对这种新实用主义及其后果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出版于1989年的《偶然、反讽与团结》。他在批判西方传统的超越历史观和普遍人性观的同时,罗蒂主张一方面坚持自由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另一方面又承认所坚持的信仰、价值以及用以描绘自我和世界的终极词汇都是历史和环境的偶然产物。[[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罗素u2022伯曼曾经与罗蒂共事多年,在他看来“他(罗蒂)把哲学从分析的桎梏中拯救出来”,让哲学回归到“哲学的核心———人之为人,政治社群中人与国家关系”。
 +
 +
罗蒂一生颇为多产,12岁就决定用尽一生为社会正义而斗争,其著作也不仅局限于艰深的哲学理论思考,经常在大众媒体上发表公共观点和尖锐批评,他的哲学观点冒犯了右派,政治学观点冒犯了左派。他讨厌那些宣扬爱国主义、学术经典以及“人都可以做出有意义的伦理判断”的批评家。10多年来,罗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上,并同时积极参与文化政治学、全球化、女权主义等公共话题的讨论。
 +
 +
所以,几十年来,罗蒂的声音始终并不局限在哲学领域。作为坚定的左派知识分子,罗蒂1998年出版了《筑就我们的国家》,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罗蒂强调左翼知识分子和基层的政治激进派之间建立某种强有力的联系的重要性。但他同时失望地表示,社会民主左派在1910年至1965年半个世纪塑造的民主党已经崩溃。他说,自1960年代以来,美国左派为“美国黑人、妇女和同性恋群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它从来没有想过要发展出一种能够赢得多数选票的政治立场”。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之际,罗蒂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文章,向[[马克思]]表示崇高的敬意。但罗蒂在思想界的多面性和对左、右翼知识分子均毫不留情的出击也使他处境尴尬。“如果说我的哲学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右派,那么我的政治学观点就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左派。”罗蒂曾这样评价自己。
 +
 +
尽管对未来深深悲观,但罗蒂和[[杜威]]一样,对[[美国]]的未来心存一丝希望。2003年,罗蒂表示为“[[杰弗逊]]、[[林肯]]、[[威尔逊]]、[[罗斯福]]、马丁u2022路德u2022金等这些美国精神的继承者”感到骄傲,这是件很重要的事。为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目标,“还应该把这种自豪感作为产生同情心的动力”。
 +
 +
尽管被称为20世纪末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罗蒂在1992年出版的自传《托洛斯基和野兰花》中形容自己是“傻笑的知识分子,弱化了年轻人的道德准线”,“愤世嫉俗和虚无主义者”,“自满得意”和“不负责任”。
 +
 +
去世前不久,罗蒂写了一篇短文“生命之火”(发表于2007年11月号的《诗歌》杂志),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沉思以及从中获得的慰藉。他总结道,“现在,我更希望生命中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写诗上,并不是因为我害怕在文章中错失表述真相的时机——没有这样的真相,没有关于死亡这样的事实是[[斯温伯恩]]与[[兰道尔]](Swinburne and Landor)十分了解,而[[伊壁鸠鲁]]与[[海德格尔]]不能领会的。或者说,如果我诵读了更多的经典诗句,在这方面我也有更多朋友的话,我就会过上更充实的生活。”<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9/4cbc8b341o.html 理查德·罗蒂],名人简历</ref>
 +
 +
==著作名言==
 +
 +
"语言和信念之外,真相并不存在。人类应当关注日常生活,而不是通过理论发现什么。"
 +
 +
"后现代主义并不意味着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这两个词是政治保守主义制造出来吓唬那些想要改革的人,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要浪费太多时间讨论它们,西方曾经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实在的意义。[[后现代主义]]其实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差不多就是85年前杜威来中国时讲的那些实用主义的东西。"
 +
 +
"12岁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人之所以是人,就是要用尽一生为社会正义而斗争。"
 +
 +
"一个架子放得最低的哲学家,一个认真有趣的街头[[哲学家]],看破一切哲学巫术……一个对[[中国]]有美好情感的哲学家,一个很不美国但又自认为很美国的哲学家"。 --陆兴华
 +
 +
== 外部連結 ==
 +
 +
*[https://book.douban.com/author/233382/books?format=pic&sortby=collect  理查德·罗蒂 Richard Rorty的作品]
 +
 +
== '''參考來源''' ==
 +
{{Reflist}}
 +
 +
[[Category:人文社科人物]][[Category:哲学家]]

於 2020年12月21日 (一) 15:48 的修訂

理查德·羅蒂
出生 1931年10月4日
國籍 美國
職業 哲學家、思想家
知名於 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之一
知名作品 《語言學的轉向》

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1931年10月4日出生於紐約--2007年6月8日逝世於加州帕羅奧多,享年75歲)

羅蒂是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影響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他利用英美分析哲學所擅長的嚴格方法和精密論說,詳細分析了當代諸多分析哲學和歷史主義思潮,結合歐陸哲學的解構思想,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新實用主義的思路和話語。第二,他擅長以宏觀的歷史視野,向人們顯示,新實用主義的信仰對於我們的行為有什麼影響。

羅蒂在1967年出版其《語言學的轉向》一書,使得"語言學轉向"這個當代西方哲學的關鍵詞從此流傳於世,而他在1979年完成的《哲學與自然之鏡》更是奠定了他作為新實用主義領軍人物的地位。20世紀80年代以後,羅蒂的學術活動的重心已經越出了專業領域,在關注人類所面臨的各類重大社會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參與文化政治學、意識形態問題、全球化問題、女權主義、倫理問題等公共話題的討論,成為西方知識界非常活躍的公眾人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理查德·羅蒂

國籍: 美國

出生地;紐約

出生日期:1931年10月

逝世日期:2007年6月

職業:哲學家、思想家

==人物生平==  

1931年,羅蒂出生於美國紐約市一個信仰社會福音運動(Social Gospel theologian)的家庭,其外祖父是Walter Rauschenbusch。羅蒂曾就讀於芝加哥大學,並在耶魯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論可能性的觀念」(The Concept of Potentiality)。

在最初的學術生涯中,羅蒂先後任教於衛斯理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當時主流的分析哲學。2003年,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自己之後對「分析」的背叛相當程度受到上世紀60年代學生運動的影響,「我當時抽很多煙,留長髮」,但「我很快發現自己對那些企圖摧毀校園的激進學生沒有任何好感」。1970年代後,羅蒂開始與分析哲學分道揚鑣,但同時被主流學術界所拒絕。直到1982年,羅蒂才被弗吉尼亞大學聘為人文教授,1998年加入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系。

1979年,羅蒂出版了代表作《哲學與自然之鏡》,這部哲學著作改變了人們對哲學的流行觀點———「哲學家的任務是告訴我們能知道什麼和不能知道什麼」———在羅蒂看來,這些都是廢話。他認為,人類應當關注的是他們日常生活,而不是通過理論發現什麼。在語言和信念之外,真相併不存在。

1982年出版的《實用主義的後果》一書中,羅蒂提出了他的新實用主義主張,即在某種程度上對反本質主義、相對主義和歷史主義的某種認同。對這種新實用主義及其後果的進一步發展,就是出版於1989年的《偶然、反諷與團結》。他在批判西方傳統的超越歷史觀和普遍人性觀的同時,羅蒂主張一方面堅持自由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和信念,另一方面又承認所堅持的信仰、價值以及用以描繪自我和世界的終極詞彙都是歷史和環境的偶然產物。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教授羅素u2022伯曼曾經與羅蒂共事多年,在他看來「他(羅蒂)把哲學從分析的桎梏中拯救出來」,讓哲學回歸到「哲學的核心———人之為人,政治社群中人與國家關係」。

羅蒂一生頗為多產,12歲就決定用盡一生為社會正義而鬥爭,其著作也不僅局限於艱深的哲學理論思考,經常在大眾媒體上發表公共觀點和尖銳批評,他的哲學觀點冒犯了右派,政治學觀點冒犯了左派。他討厭那些宣揚愛國主義、學術經典以及「人都可以做出有意義的倫理判斷」的批評家。10多年來,羅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上,並同時積極參與文化政治學、全球化、女權主義等公共話題的討論。

所以,幾十年來,羅蒂的聲音始終並不局限在哲學領域。作為堅定的左派知識分子,羅蒂1998年出版了《築就我們的國家》,在這本薄薄的小書中羅蒂強調左翼知識分子和基層的政治激進派之間建立某種強有力的聯繫的重要性。但他同時失望地表示,社會民主左派在1910年至1965年半個世紀塑造的民主黨已經崩潰。他說,自1960年代以來,美國左派為「美國黑人、婦女和同性戀群體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它從來沒有想過要發展出一種能夠贏得多數選票的政治立場」。在《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之際,羅蒂在《法蘭克福匯報》上發表文章,向馬克思表示崇高的敬意。但羅蒂在思想界的多面性和對左、右翼知識分子均毫不留情的出擊也使他處境尷尬。「如果說我的哲學觀點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右派,那麼我的政治學觀點就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左派。」羅蒂曾這樣評價自己。

儘管對未來深深悲觀,但羅蒂和杜威一樣,對美國的未來心存一絲希望。2003年,羅蒂表示為「傑弗遜林肯威爾遜羅斯福、馬丁u2022路德u2022金等這些美國精神的繼承者」感到驕傲,這是件很重要的事。為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目標,「還應該把這種自豪感作為產生同情心的動力」。

儘管被稱為20世紀末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但羅蒂在1992年出版的自傳《托洛斯基和野蘭花》中形容自己是「傻笑的知識分子,弱化了年輕人的道德準線」,「憤世嫉俗和虛無主義者」,「自滿得意」和「不負責任」。

去世前不久,羅蒂寫了一篇短文「生命之火」(發表於2007年11月號的《詩歌》雜誌),文中他表達了自己對詩歌的沉思以及從中獲得的慰藉。他總結道,「現在,我更希望生命中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寫詩上,並不是因為我害怕在文章中錯失表述真相的時機——沒有這樣的真相,沒有關於死亡這樣的事實是斯溫伯恩蘭道爾(Swinburne and Landor)十分了解,而伊壁鳩魯海德格爾不能領會的。或者說,如果我誦讀了更多的經典詩句,在這方面我也有更多朋友的話,我就會過上更充實的生活。」[1]

著作名言

"語言和信念之外,真相併不存在。人類應當關注日常生活,而不是通過理論發現什麼。"

"後現代主義並不意味着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這兩個詞是政治保守主義製造出來嚇唬那些想要改革的人,希望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要浪費太多時間討論它們,西方曾經在這方面花費了很多時間卻沒有實在的意義。後現代主義其實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差不多就是85年前杜威來中國時講的那些實用主義的東西。"

"12歲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人之所以是人,就是要用盡一生為社會正義而鬥爭。"

"一個架子放得最低的哲學家,一個認真有趣的街頭哲學家,看破一切哲學巫術……一個對中國有美好情感的哲學家,一個很不美國但又自認為很美國的哲學家"。 --陸興華

外部連結

參考來源

  1. 理查德·羅蒂,名人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