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狐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琉球狐蝠(学名:Pteropus dasymallus),蝙蝠的一种,是大型食果蝠,为台湾产翼手类中特有的唯一的食果蝠,分布于日本、菲律宾和台湾岛的大型蝙蝠,展翼可达1公尺,身长约20公分,体重350-550公克。其并不使用超音波定位,而是依照视觉与嗅觉寻找食物,以植物的果实、花朵、嫩叶为主食。住在树上,而非阴暗的洞穴。由于数量稀少,于日本及台湾都列入保护。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琉球群岛。 [1]
生活习性
翼手目属于哺乳动物纲,是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包括大约1000个物种。翼手目分为小蝙蝠亚目和大蝙蝠亚目,小蝙蝠亚目的成员俗称蝙蝠,使用回声定位,主要捕食昆虫;大蝙蝠亚目只有一个科——狐蝠科,包括42属173种,都不使用回声定位,主要吃水果,故被称作果蝠。狐蝠科的42个属中又专有一个狐蝠属,包括59种,被称作狐蝠或飞狐。
外形特征
大型食果蝠,在台湾的翼手类中,属体形最大者。前臂长12.1-13.8 cm,体长约20cm。无尾,股间膜狭小。暗褐色的毛被,有一黄白色的颈环。头似犬,眼大,耳壳卵圆形,无耳屏。 分布 本种仅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和九州南部等地,以及我国的台湾。台湾的亚种 P. d. formosus 为台湾特有,且为台湾产翼手类中唯一的食果蝠。树栖,清晨及黄昏为其活动高峰时间。分布记录包括台湾的花莲、台东、高雄、兰屿和绿岛,据报道,现仅见于绿岛、花莲及宜兰(林良恭等,1997)。 [2]
分布范围
果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西起印度洋西部诸岛(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科摩罗群岛)、喜玛拉雅南部的巴基斯坦、印度,穿过东南亚、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以及太平洋东南部诸岛,东到澳大利亚,都有它们的分布。一些种类的果蝠只分布于岛屿,另外一些则分布较广。果蝠形态多样、大小不等,体重从300克到1公斤多,翼展范围6厘米至1.7米,是蝙蝠中个体最大的类群。果蝠还以植物的花和花粉为食,栖息于树上或洞中。果蝠可进行长距离的飞行,据报道,印度大狐蝠的飞行距离可达2000公里。一些种类的果蝠由于取食的需要而不断改变栖息地,所以种群数量难以估计。 迄今为止,我国共纪录有11种果蝠(其中4种属于狐蝠属),它们分别是:棕果蝠、抱尾果蝠、琉球狐蝠、泰国狐蝠、马来大狐蝠、印度大狐蝠、犬蝠、短耳犬蝠、球果蝠,大长舌果蝠和安氏长舌果蝠。
保护级别
CITES附录Ⅱ级保护。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等级为濒危EN。
参考文献
- ↑ 龟山岛濒危台湾狐蝠现踪迹 估计仅20至30只 华夏经纬网
- ↑ 濒临绝种的台湾狐蝠又现踪绿岛 保育界惊喜(图)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