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琉璃廠大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琉璃廠大街位於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於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裡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大多數外國人來京旅遊都要到這裡。聞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廠文化街,位於北京的和平門外,西至西城區的南北柳巷,東至西城區的延壽街,全長約800米。實際上從歷史上遠在遼代,這裡並不是城裡,而是郊區,當時叫「海王村」。後來,到了元朝這裡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裡變為城區,琉璃廠便不宜於在城裡燒窯,而遷至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1]

[]

歷史背景

清代 清初順治年間,在京城實行「滿漢分城居住」。而琉璃廠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當時的漢族官員多數都住在附近,後來全國各地的會館也都建在附近,官員、趕考的舉子也常聚集於此逛書市,使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廟書市都逐漸轉移到琉璃廠。各地的書商也紛紛在這裡設攤、建室、出售大量藏書。繁華的市井,便利的條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等等,也隨之發展起來。 清末,在原琉璃廠廠址上修建了師範學堂,這就是師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廠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園,成為了琉璃廠集市的中心,也是後來廠甸最為熱鬧的地方之一。 民國 1927年,又建了和平門,修了新華街。從此,琉璃廠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東琉璃廠和西琉璃廠。 建國後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榮寶齋的一些傳統工藝更是大放異彩。榮寶齋的複製印刷品技術,已達到「登峰造極,酷似原作」,足以以假亂真的地步。榮寶齋複製的名作如《文苑圖》、《清明上河圖》等,曾先後在許多國家展出,引起無數名家驚嘆,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在世時,幾乎辨認不出哪幅是他的原作,哪幅是複製品。 改革開放以來,在北京市和宣武區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倡導下,琉璃廠經歷多次翻建和修繕,使這條著名的文化老街又煥發出新的青春。如今的琉璃廠文化街,成為廣集天下圖書、字畫、古玩、文房四寶的所在,成為國內外遊客光顧老北京文化的必游之地。 同時,由於這塊風水寶地是仕人、舉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園藝人聚居的地方,使得這裡有着層次最為豐富的人文資源:典故、故事、人際等人文景觀。所有這些,構成了中國人精神世界裡「民族靈魂」的一部分。這是重新規劃、設計和構想琉璃廠文化產業園區的基礎,也是與其它短史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較少,而想象空間相對較大的重要區別。因此,琉璃廠是一個典藏傳統文化的大「文化圈」。

店鋪

介紹 琉璃廠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茹古齋、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而琉璃廠最著名的老店則是榮寶齋,有人說:琉璃廠因榮寶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這種說法有它的道理。榮寶齋的前身是「松竹齋」,光緒年間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更名為「榮寶齋」。著名書法家陸潤庠題寫了「榮寶齋」三個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國年間老一輩書畫家如于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等也是這裡的常客。不知您仔細看過《開國大典》這部電影和那幅《開國大典》的照片,裡面那位蓄着長鬍子的著名老者沈鈞儒先生使用的鎮尺,就購於榮寶齋。 想清末民初時,榮寶齋、大千畫廊等琉璃廠老店紛紛爭懸名家書畫於窗前,引來人們駐足觀賞,成為琉璃廠的一道風景。當時,也是數榮寶齋名畫最多而最為熱鬧。榮寶齋最著名的又要數木版水印和複製品。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術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術為一體,使水印品的藝術更臻完善,曾得到魯迅先生的讚許。 中國書店 文化街的中國書店,專門收集中國歷代古籍、碑帖、拓片、各類舊書、報紙雜誌,發售新印古籍和研究有關的各種圖書及畫冊,兼營文房四寶,還開辦了京味書樓和北京民俗館等各類書展走進中國書店正門,就會看到南北木柱上寫有如下對聯:「陳述社會人文風雲於眼,展示民族收藏鑑賞於身」、「中外典籍冊頁書畫憑人涉獵,新舊相容買賣並舉賞家把玩」、「經史子集文字圖影引名士細品,邃古博廣雅趣厚存供賢者探微」、「開列中華典籍文化於齋,匯聚人類悠久歷史於堂」。這四副對聯,將中國書店所經營的業務以及為讀者熱心服務的態度,全都表達出來了。 榮寶齋 百年滄桑 榮名為寶 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創立,歷經松竹齋、榮寶齋和榮寶齋新記,三百餘年滄桑巨變。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榮寶齋」的金字招牌始終閃爍着潤澤的榮光,成為民族企業的重要品牌。1950年10月公私合營,「榮寶齋新記」開業。60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榮寶齋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的陣地;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人民與藝術的橋樑。 歷史回眸 三百年鑄就大品牌 榮寶齋的前身「松竹齋」始建於1672年,1894年更名榮寶齋,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1950年公私合營,「榮寶齋新記」成立。 1952年榮寶齋轉為國營,並以郭沫若書題墨跡「榮寶齋」為標準的商號字樣。 「新記」成立6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榮寶齋在市場經濟的磨礪中逐漸轉型成為集書畫經營、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裝幀裝裱、收藏、出版、展覽、拍賣、典當、教育、培訓、印刷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企業。 榮寶齋雖歷經百年的榮辱興衰,人事更迭,這三字金匾仍閃爍着潤澤的榮光,成為民族企業的品牌、市場中的馳名商標。究其原因,「榮寶齋」三個字就是聚集人氣、激勵精神的力量源泉。多年來,榮寶齋團結了由一批有志於傳統文化藝術的專家、技術人才所組成的一支團隊,他們為了榮寶齋兢兢業業;文化鴻儒、丹青巨擘往來於榮寶齋並留下許多佳話,使這座藝術殿堂熠熠生輝;新老顧客認同榮寶齋,緣於老店一貫的誠信經營。因此,「榮寶齋」這個牌子經歷時間的洗禮愈發光澤、厚重。對榮寶齋的員工而言,對品牌的苦心經營和珍視,是他們對企業由衷的奉獻。

文化對聯

當年琉璃廠文化街對聯不少,影響周圍環境。在琉璃廠東口,有一住家門前有聯曰:「琉璃掩映春堆廠,楊梅橫斜香滿街」,該住戶系在楊梅竹斜街西口處,故有此聯,頗有趣味。 過去廣義地說琉璃廠時,不僅是東西琉璃廠,還是包括廠甸、新華街、火神廟、土地廟等處。如《新年竹枝詞》詠「廠甸」中雲:「元旦年年廠甸開,遊人雜沓去還來。火神廟裡多珠寶,買得殘書幾部回。」其實「火神廟」在東琉璃廠內路北,嚴格說不屬「廠甸」,但從廣義講,也不算為過。我幼年時看到的琉璃廠,已是一條古老而又陳舊的街道了,以上所述是我當年對琉璃廠見聞最深的印象。 清初,琉璃廠是「京都雅游之所」,那時漢族官員多住在宣武門外,而且很多會館都在附近,官員、趕考的舉子常聚集於此。清初一年一度的東安門燈市也遷到這兒舉行。《都門雜詠》中有竹枝詞唱詠:「新開廠甸值新春,玩好圖書百貨陳。裘馬翩翩貴公子,往來都是讀書人」。 乾隆時修《四庫全書》,編修者常到琉璃廠閱讀書籍,各地書賈也紛紛在這裡設攤出售大量的藏書。便利的條件,使這裡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這個時期除書肆外,古玩書畫及文化有關的行業,也隨之發展起來。清末,在琉璃廠址修建了師範學堂、五城學堂。1927年,又開闢了和平門,修建了南新華街,拆除了廠橋,從此把琉璃廠分成了如今的東、西琉璃廠。近百年來,種種原因,很多文物都由這裡流出。一直到1950年,人民政府頒布了保護文物法令後,才杜絕了文物流失。1980年,東西琉璃廠大規模翻修,還增加了一些新建築。在東西琉璃廠兩街之間的馬路上,凌空架起一座漢白玉仿古石橋,又為古老的文化街平添一景。 步入「大千畫廊」書畫古玩店,不禁使人想起清末民初各大商店在琉璃廠爭懸名家書畫於窗前。 那時人們稱之為「賽窗簾」,又稱窗展。當時以「榮寶齋」最為熱鬧,觀賞者立於門前,人們稱其為「立游」。張大千等著名畫家的作品在「賽窗簾」內展出,有一首《竹枝詞》專記此事:「新春渲染賽春簾,北溥南張等素縑。榮寶齋前權駐足,立游真較臥遊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