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琉璃玉 |
琉璃玉是琉璃的一種,不屬於玉,只是代表此種琉璃比較通透,像玉一樣精美。琉璃是一種中國古法材料,它已有2466年的歷史,自古以來一直是皇室專用,對使用者有極其嚴格的等級要求,所以民間很少見。
1965年,湖北江陵一號墓中出土了一把歷經千年卻鋒利如昔的傳奇古劍,劍格處鑲嵌着兩枚淡蘭色的琉璃,劍身的鳥篆文赫然顯示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越王勾踐劍上裝飾的琉璃,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琉璃製品。無獨有偶,其後,在河南輝縣發現的「吳王夫差劍」上,劍格處也鑲嵌了三塊無色透明的琉璃。
金銀、玉翠、琉璃、陶瓷、青銅
基本內容
中文名:琉璃玉
等級:可分為A、B、C三級
基本簡介
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之首(金銀、玉翠、琉璃、陶瓷、青銅)、佛家七寶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傳. 不過即使是明代很殘缺的工藝依然是受到品級的保護,當時的琉璃已經很不通透,所以被稱為藥玉。《明制》載:皇帝頒賜給狀元的佩飾就是藥玉,四品以上才有。
琉璃分類
A類:古法琉璃,採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燒制而成。琉璃石
B類:台灣琉璃,由西方玻璃藝術演化而成.起源為古埃及「費昂斯」工藝。《中國古琉璃研究》的分析結果表明: 「費昂斯」中二氧化硅的比例92%-99%,與中國周朝時的琉璃差異明顯。但由於二者形態近似,有人稱其為西洋琉璃。
C類:水琉璃,現今常見的仿製琉璃,以不飽和樹脂材料製成,其特點是重量輕,敲之沒有琉璃的金石之音,且日久易色變、混濁,無收藏價值,不過價格奇低。
琉璃的保養方法
由於琉璃的硬度比較強,相當於軟玉的強度。但也比較脆,不能用力拍打或碰撞,故我們在擁有一件琉璃作品後,要注意對其進行保養,保養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不可碰撞或摩擦移動,以免出現表層劃傷。
(2)保持常溫,實時溫差不可太大,尤其不可自行對其進行加熱或冷卻。
(3)平面光滑處,不宜直接放置於桌面,最好要有墊片。
(4)宜用純淨水擦拭,若使用自來水,需靜置12小時以上,保持琉璃表面之光澤與乾淨,切不可沾上油漬異物等。
(5)避免與硫磺氣、氯氣等接觸。
琉璃的起源學說
作為古老中國傳統工藝中獨有的一種古法材料和工藝,中國古法琉璃有着兩千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傳承。
關於琉璃的起源一直以來都莫衷一是,也無從可考,只有流傳已久的「西施淚」的故事傳載了一段千古情殤。
相傳,春秋末年,范蠡為剛繼位的越王勾踐督造王者之劍,歷時三年得以鑄成。當王劍出世之日,范蠡在劍模內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粉狀物質,與水晶融合後,晶瑩剔透卻有金屬之音。范蠡認為這種物質經過了烈火百鍊,又有水晶的陰柔之氣暗藏其間,既有王者之劍的霸氣,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陰陽造化所能達到的及至。於是將這種物品稱為「劍道」,並隨鑄好的王者之劍一起獻給越王。
越王感念范蠡鑄劍的功勞,收下王者之劍,卻將「劍道」原物賜還,還以他的名字將這種神奇的物質命名為「蠡」。
當時,范蠡剛遇到西施,為她的美貌折服,驚為天人,他認為金銀玉翠等天下俗物俱無法與西施相配,所以訪遍能工巧匠,將以自己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飾,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西施。
不料,這一年戰事又起,勾踐聞知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兵馬,意圖討伐越國以報父仇,所以決定先發制人。范蠡苦諫未果,越國終於遭到大敗,幾近亡國,西施被迫前往吳國和親。臨別時,西施將「蠡』送還給范蠡,傳說中西施的眼淚滴在「蠡」上,天地日月為之所動,至今還可以看到西施的淚水在其中流動,後人稱之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這個名字演變而來的。
1965年,湖北江陵一號墓中出土了一把歷經千年卻鋒利如昔的傳奇古劍,劍格處鑲嵌着兩枚淡蘭色的琉璃,劍身的鳥篆文赫然顯示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越王勾踐劍上裝飾的琉璃,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琉璃製品。無獨有偶,其後,在河南輝縣發現的「吳王夫差劍」上,劍格處也鑲嵌了三塊無色透明的琉璃。
兩位糾葛一生的春秋霸主,以赫赫戰績稱霸天下,「王者之劍」絕不僅僅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更被他們視為生命一樣珍貴。兩位傳奇的王者,不約而同地將琉璃作為自己隨身配劍上唯一的裝飾,不由得為那段關於古法琉璃起源的傳說平添了幾許神秘。
我們無法確認中國古法琉璃的起源,大抵在西施淚的傳說之前只有許多人文或是神話的傳說。但相對於西方玻璃起源的傳說,范蠡鑄劍發明了琉璃的傳說則更具中國文化的浪漫主義色彩。
傳說,玻璃是腓尼基人(黎巴嫩人)發明的。在3000年前,一群運送天然蘇打的腓尼基海員,在地中海的一片海灘上燃起了篝火,他們用大塊的蘇打墊腳,支起了大鍋。飯後,人們在火堆的餘燼中,發現了一種象冰一樣的物質,原來沙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於蘇打的主要成分碳酸鈉混合後,在高溫下熔化,成為了鈉玻璃。
另有一說,玻璃是源起於古埃及,由一位聰明而細心的陶器工匠在燒陶的過程中發現的。
事實上我們一旦從學術的角度分析,這些傳說立即就失卻了他們存在的依據。
二氧化硅的熔點約為1700度,以鈉質為助熔劑後,形成的鈉玻璃的熔點也在1450度左右,而即便是採用現代的優質燃煤,普通的爐膛內的溫度最高也只在600度左右,更不必說3000年前的篝火。從溫度上看,只有古埃及的制陶說還略有可能。
將東西方的傳說相比較,儘管「鑄劍說」具有一些中國獨有的神話與浪漫主義色彩,但從物理和化學的角度看仍然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對於傳說細節上的真實性,我們可以不去計較,但體現出的中國古法琉璃與西方玻璃起源最大的區別所在,卻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根據對出土琉璃的化學成分分析,中國琉璃的主要助熔劑為「鉛鋇」(與天然水晶極其接近),而西方的古代玻璃以「鈉鈣」成分為主(與沿用至今的玻璃窗。玻璃杯相同)。在西方的玻璃配方中「鋇」的成分幾乎從未出現,「鉛」的使用亦是如此,而西方真正的含鉛玻璃要到公元十八世紀才廣泛使用,較之中國的古法琉璃工藝,整整落後了兩千多年。
我們知道,鑄造青銅器所需要的溫度極高,熔化琉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完全沒有問題,其次青銅器的配方,需要在銅中加入鉛(方鉛礦)和錫,鋇是古代鉛礦(方鉛礦)的共生物,不能分隔,所以古法琉璃鉛鋇共存是必然。再者,古代鑄劍的砂模里含大量的二氧化硅,這樣生成琉璃的材料。溫度。助熔劑條件具備,其他的一切也就自然順理成章了。
在中國的許多專著里都提到,琉璃是以流利母和琉璃石混燒而成。
《錢圍山業談》載:奉宸庫者,祖宗之珍也……琉璃母者,若今之錢滓然,塊大小猶兒拳……。又謂真廟朝物…。但能作珂子狀,青紅黃白隨色,而不克自必也。
《天工開物-珠玉篇》:凡琉璃石與中國水晶。占城火齊。其類相同……其石五色皆具……。此乾坤造化,隱現於容易地面。天然琉璃石日漸稀缺,尤為珍貴。
《顏山雜記-琉璃篇》中「取彼水晶,和以回青……」的工藝記載也進一步映證了這種工藝的延續。
從現今出土的文物判斷,西方出現半透明玻璃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比中國古法琉璃出現的時間晚了近300年,出現透明玻璃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500年左右,比文獻記載的三國時期的吳主琉璃屏晚了1000多年。而西方出現人造水晶(類似琉璃成分)的年代大約在19世紀末,較之中國古法琉璃的出現則晚了2000多年。
歷史悠遠的中國古法琉璃,從嚴格意義上講,其物理狀態應界定為一種透明(或半透明)的水晶狀態,從出土文物看,現今出土的最早的琉璃依然是「越王勾踐劍」上的飾品。從材料上看,琉璃是一種完全不同於水晶和玻璃的一種古法材料和工藝。[1]
參考文獻
- ↑ 琉璃玉十大品牌排行榜排行榜網,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