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哈泰寺 (洛坤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玛哈泰寺 |
---|
|
玛哈泰寺(泰语:วัดพระมหาธาตุวรมหาวิหาร),全名“玛哈泰寺大寺院”,位于泰国南部洛坤府,亦称“金塔寺”,为洛坤府上座部佛教代表性佛寺。玛哈泰寺的主佛塔建于13世纪,以供奉佛陀舍利而闻名。每年万佛节,玛哈泰寺均举行盛大的“赠僧布围金塔”庆典。[1]
洛坤府玛哈泰寺为泰国著名佛教圣地,洛坤府的府徽图案为玛哈泰寺主佛塔;1997年版、2008年版泰铢25撒丹背面图案为玛哈泰寺。2012年玛哈泰寺列为泰国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
历史
根据传说,塔纳库曼王子(Prince Thanakuman)与赫姆查拉公主(Princess Hem Chala)到带著佛陀的舍利至哈赛凯夫(Hat Sai Kaew),并建立一座小佛塔以供奉舍利。13世纪初单马令达玛索卡拉佳国王(King Sri Dhammasokaraja)在洛坤筑城时,在小佛塔的原址建立博洛泰佛寺(Wat Phra Borom That)。洛坤为马来半岛古国单马令的主要城市。单马令为三佛齐王国的属国。
历史学家认为,洛坤曾在战争与疫病中死伤殆尽,13世纪初在公众参与下重建城镇,并建造一座比以前更大的斯里兰卡式佛塔,寺庙内其他宗教建筑陆续于13-18世纪兴建,包括名为“菩提兰卡圣殿”(Wihan-Bodhi Lanka)的回廊,此回廊环绕一棵菩提树。这棵树据说是从世界上最古老的菩提树——摩诃菩提树移植过来的新芽。
寺庙的泰文名称(泰语:วัดพระมหาธาตุวรมหาวิหาร)来自巴利语,字面意思是“有大圣舍利塔的大圣殿”。佛塔呈钟形,上方有伞状尖顶。建筑受到斯里兰卡佛教艺术影响,反映了阿育王将佛教由印度传播到斯里兰卡,并带来兴建佛塔的传统。建造佛塔时,洛坤统治者Sri Dhammasokaraja(音译:达玛索卡拉佳)字面意思为“伟大的阿育王”。
洛坤(泰语:นครศรีธรรมราช,音译:那空是贪玛叻)地名也源自巴利语,意思为“法王之城”。
此佛塔的建造,使洛坤成为上座部佛教的中心。在素可泰王国的铭文中,讲述了这座城市和佛塔在王国广为传播,强化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力。14-17世纪统治统治整个泰国的阿瑜陀耶王国,亦供养这座寺庙。寺庙曾在1612-1616年、1647年、1732-1758年、1769年、1895-1898年、1914年、1972-1974年、1987年、1994-1995年和2009年进行修复工作。玛哈泰寺在2012年以符合(i)、(ii)、(vi)三项基准,列为泰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建筑
博洛玛泰佛塔(Phra Borommathat Chedi)是一座建于13世纪初的钟形佛塔,高55.78公尺(183.0英尺)。此佛塔内被认为有佛陀的舍利,代表它是上座部佛教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寺庙建筑群分布于矩形平面,占地5.14公顷(12.7英亩),寺庙四周以砖墙围绕,有四个大门。寺庙内与传统佛寺类似,分为两个区域:供奉佛像、进行宗教活动的区域,以及僧侣居住的区域。
主佛塔底座为方形,有矮砖墙,外侧有空间供信徒顺时钟绕行佛塔。底层雕刻22头站立的大象,环绕整个佛塔,雕刻上覆盖灰泥。底座上方为钟形佛塔,其上有一个方形平台,上方有八尊行走的佛像,代表八圣道分。平台上方为52个圆环组成的伞状尖顶,圆环上方的尖顶高6.8公尺(22英尺),尖顶上覆盖约600公斤(1,300英磅)的金箔,并镶嵌宝石。主佛塔周围有158座小佛塔,每个小佛塔造型略有差异,推测为几百年来信徒去世后所建造的纪念碑,内部存放信徒的骨灰或骨头。
主佛塔旁有一个覆盖彩色瓷砖的回廊,陈列众多的佛像,其中历史最久远可追溯至13-14世纪素可泰王国风格的佛像。通往佛塔的楼梯有类似犛牛样貌的恶魔巨人守卫;有两个小佛堂,内有描绘佛陀生平场景的灰泥浮雕;有一个大佛堂,建于15-16世纪,内有阿瑜陀耶王国风格、向内倾斜的柱子,并有装饰华丽的天花板。
还有一座供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迦旃延的小佛堂;一座博物馆,内有一些佛像、吉祥物、信徒贡献物品等历史文物;大佛堂北边有一座有两层屋顶的蒙多普,内有佛脚印佛殿,以及贾图坎(Jatukham)王子与拉曼贴普(Ramanthep)王子的青铜雕像。根据学者的说法,这也代表了印度教的神祇室建陀与毗湿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