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瓦氏雅罗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瓦氏雅罗鱼
wa shi ya luo yu

中文学名:瓦氏雅罗鱼

拉丁学名:Leuciscus waleckii

门:脊索动物门

纲:纲硬骨鱼纲

目:鲤形目

科:鲤科

属:雅罗鱼属

瓦氏雅罗鱼(学名:Leuciscus waleckii)鲤科、雅罗属鱼类,体形长,侧扁,背缘略呈弧形,腹部圆。口端位,口裂斜, 上下颌等长。鳃盖膜在前鳃盖骨后缘稍前下方与峡部相连。鳃耙8~12。 下咽齿2行,3.5-5.3,2.5-5.3或2.4-5.3。脊椎骨4+41~46。体背青灰 色,腹侧色浅,背鳍、尾鳍浅灰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胸鳍、腹鳍、臀 鳍浅色。[1]

喜凉耐寒,适应盐碱化水域的中小型鱼类。杂食性,适应性强。一般3~4龄性成熟,产黏性卵。

形态特征

体长73.8~300毫米。体长形;腹鳍始点前方体最高,此处体高为体宽1.5~1.7倍,向前、向后渐尖;体长为体高3.7~44倍,为头长3.4~4.1倍,为尾部长2.9~3.4倍;腹侧宽圆。头亦侧扁。项背前端常稍凸;头长为吻长3.7~4.5倍,为眼径3.9~7.3倍,为眼间隔宽3~3.4倍,为口宽3.2~3.9倍,为尾柄长1.3~1.7。吻不突出。眼位于头侧上方,眼后缘位于头正中央点或前方,鱼愈大眼后头长占比例愈大。鼻孔位于吻后半部。口前位,斜形;口闭时两颌相等;上颌后端不过眼前缘;口裂长宽约相等。唇薄,下唇后沟位于口角。鳃孔大,侧位,下端达前鳃盖骨角稍前方。鳃膜条骨3。鳃膜连鳃峡。鳃耙小突起状。椎骨约25+20。鳔大,2室;体长168毫米时鳔长为头长约1.3倍,后室长为前室长1.8倍。肠长为体长1~1.3倍。肛门邻臀鳍始点。

鳞半椭圆形,高略大于长,前端横直而微凸,鳞心距后端略大于距前端,向后有稀辐状纹;头部无鳞。侧线侧中位,在腹部稍向下弯曲,前端很高;到头部有项背枝及眼上、下枝。

背鳍始于体正中央稍后方,前距为后距1.4~1.5倍;背缘斜且微凹;第1分支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1.4~1.7倍,略达臀鳍基。臀鳍似背鳍而宽短,头长为第1分攴鳍条长1.7~2倍,约达尾柄前13处。 胸鳍侧下位,尖刀状,头长为第1~2,鳍条长1.4~1.7倍,远不达腹鳍。腹鳍始于背鳍前方,后端圆凸, 头长为第2~3鳍条长1.7~2.2倍,不达肛门。尾鳍深叉状。

头体背侧黑灰色,鳞后缘较暗,侧下方银白色。背鳍与尾鳍灰黄色,胸鳍淡黄色,其他鳍白色。 虹彩肌黄色,瞳孔上、下缘黄红色。腹膜银灰色。

雄性成鱼吻部、两颌、眼周围及胸鳍内侧有白色追星。

背鳍Ⅲ-7;臀鳍Ⅲ-9~10;胸鳍Ⅰ-17~19;腹鳍Ⅰ-8~10;尾鳍Ⅵ~Ⅷ+17+Ⅵ~Ⅷ。侧线鳞49~51;鳃粑外行3~4+9~11,内行3~4+12~14;下咽齿5.3:尖端钩状。

生活习性

较喜低水温,喜氧。体长约7.5毫米即群游索食;体长7.5-15毫米时肠长约为体长1/2、主要以小足类为食:15-20毫米时主要食枝角类等,肠长约为体长80%;20毫米后开始食空中昆虫和水昆虫幼虫,肠长渐等于和大于体长。其生长速度各处不同。

瓦氏雅罗鱼有着明显的洄游规律,江河刚开始解冻即成群地向上游上溯进行产卵洄游,然后进入湖岸河边肥育,冬季进入深水处越冬。

瓦氏雅罗鱼喜集群活动,往往形成一个很大的群体,夏季每当傍晚时浮于水的上层,使水面似雨点状。瓦氏雅罗鱼为杂食性鱼类,以高等植物的茎叶和碎屑为主,其次是昆虫,偶尔也食小型鱼类。大鱼主要以昆虫类为食。人工养殖条件下,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也可投喂配合饲料的散料,成鱼阶段可配合颗粒饲料驯食。

视频

飞钓瓦氏雅罗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