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瓷胎画珐琅(清代皇室自用彩瓷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瓷胎画珐琅(清代皇室自用彩瓷器)又名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是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

瓷胎画珐琅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用珐琅料在宫廷内第二次烧成的一种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制品不多,极为珍贵,均秘藏于宫苑。“庶民弗得一窥”。其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而深受喜爱。[1]

[]

国宴餐具

“帝王黄” “帝王黄” 2016年6月,APEC中国峰会国宴使用的餐具“帝王黄”68件套亮相沈阳,珐琅彩瓷售价98000元。

历史沿革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产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 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 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 “古月轩”。

传说很有味道,但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 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晶。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份“硼”珐琅彩 中有:珐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 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是国外引 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2主要特点编辑 珐琅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鉴别方式

珐琅彩最初是在法国发扬光大,在明初才传到我国,而清宫珐琅彩珍惜而名贵,是因为当时清朝宫内对工匠的垄断而民间没有所以流传下来的也就非常少,所以近年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格扶摇直上,人们对此趋之若鹜,各种层次的赝品也铺天盖地而来。在我们学习鉴定之前,有一些相关常识问题必需搞清楚,有一些必要的历史常识会防止我们犯比较低级的错误。清代珐琅彩是闪耀着宫廷艺术光辉的高档陈设瓷,出处清楚,血统高贵。上面谈到的四个条件必须具备,缺一不可,不能含糊,随随便便地将一件普通彩瓷轻易地定为珐琅彩显然“一相情愿”。

首先,乾隆朝以后珐琅彩已经消失,没有真正的珐琅彩存在,这是必须了解的事实。嘉庆、道光官窑瓷器中偶见珐琅釉装饰,但只限于粉彩瓷器的边饰或局部,而且是在景德镇画彩烧成,与宫廷珐琅作的制品不能相提并论!民国初年,社会上掀起的仿古狂潮,清宫珐琅彩首当其冲,被古董商人争相仿制,景德镇的仿古瓷彩绘高手,以个别流散在外珐琅彩实物为摹本,模仿出一批可以乱真的伪作,这些赝品有些是“旧胎新彩”,利用清朝的素胎白瓷后挂彩烧制,形神俱肖,仿制水平极高,多数比真品画得还细,从画风上找不出什么破绽,只是造型上多有改变,或者比真品笨拙,或者比真品小巧,在旧藏珐琅彩中找不到同样的造型,是作者凭空想像烧制的。但也有与真品完全相同的,如故宫陶瓷资料中就有十几种精致的民国仿品,这批有的是用老胎后挂彩,仿制水平极高,是前辈孙瀛州、耿宝昌先生于解放初期为培养、提携后辈收购进来的,造型、彩绘几乎与真品无异,如果没有机会将真品、赝品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是很难判断真假的。但仔细观察,仿品所用的彩料都是粉彩与料彩的混合体,不是真正的珐琅彩,比宫廷彩料粗糙许多。

珐琅彩成品即使在清代数量也极为有限,据现存的资料统计,雍正七年八月十四日至十三年十月,呈进珐琅彩为“碗八十对又十七件;碟四十四对;酒圆三十六对;盘十二对;茶圆二十六对又三件;瓶六对。”6年多的时间里最多呈进也不过428件,一般情形下都是几对或十几对地呈进,也有一对碗或一个瓶子的零星进呈。产品的生产从进胎、画样、制模、彩绘到烧制难度大,周期长。雍正帝从不将珐琅彩轻易赐人。雍正二年,赐给暹逻国王的各色官窑瓷器146件中,也仅有一件珐琅彩,内廷大臣中也只有宠臣年羹尧于再三恳求下得过一二件珐琅彩翎管而已。民间得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1925年故宫博物院开放以前,人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面目,而社会上流传着有关它的各种传说,被人们称为神秘的“古月轩”。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清宫珐琅彩有四百多件,近200个花色品种,原旧藏于北京故宫乾清宫东端凝殿北小库内,故宫有一本道光十五年七月一日立的《乾清宫珐琅、玻璃、宜兴瓷胎陈设档》,详细地记述了这批东西的品名、数量。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的藏品相印证,实物完全相符。(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上册第92页)。又据清宫造办处匣裱作档案记载,这批瓷胎画珐琅共有四百余件,于乾隆三年九月开始陆续配置木座及楠木匣,每件器物上都有当时粘贴的黄裱纸原始标签,名称均为瓷胎画珐琅。乾隆初年,宫中曾奉御旨对所有瓷器进行系统整理,除去陈设于各宫殿者外,宋元瓷器大多集中存放于养心殿、永寿宫、慈宁宫和古董房等处,明清两代数千箱瓷器分存于皇极殿、永寿宫东西两庑,而珐琅彩瓷则与景德镇大批官窑截然分开,选择了内廷乾清宫东北小库,设立单独帐册,专库贮藏,一直延续到1925年清逊帝出宫。乾隆以后不曾有大的变动,凡属皇帝零星赏赐外国使臣、蒙古王公、达赖、班禅的珐琅彩瓷,皆有准确数字和确切日期可查。嘉道以来,历朝皇帝不曾轻易动用这些祖传珍宝,近三百年来基本保存完好。1924年初,故宫博物院开放的前一年,曾聘请有关的专家进行审定整理,并于当年移至东路承乾宫陈列展出。1933年古物南迁,大部分珐琅彩辗转至台湾,现在仍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珐琅彩的仿制历史是清王朝灭亡以后开始的,民国仿品数量少,质量精,完全可以迷惑一大批未曾真正接触过真品的非专业工作者,现在流通领域炒作的也多是民国仿品。然而,能拥有一件民国高仿的珐琅彩也属不易,毕竟数量有限。目前社会上的所谓的“珐琅彩”,到处都是,有的人只要一见到华丽装饰的瓷器,就联想到名贵的珐琅彩,再听到一些相关的诱人故事便倾囊而出,如获至宝。实际上现今世界上流传在外(除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的收藏)的清宫珐琅彩数量很少,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总共还不到20件,且绝大多数收藏在博物馆和著名的大藏家手中,每一件都出处清晰,流传有序。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民间流传的各式各样的“珐琅彩”精细的多是民国赝品,粗糙的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仿品,它们表面的华丽是肤浅的、浮躁的、充满扑朔迷离的虚假,其“俗恶”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哭笑不得,无话可说。清宫珐琅彩是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欣赏的“[[]]阳春白雪”,充满了文雅高尚的宫廷气息,至今没有人能够企及。造型、胎釉、配图、画彩无一不精,每一步骤都完全到位。应当说民国仿品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而现代仿品首先瓷胎不过关,手工拉坯薄度不够均匀,做极薄的又只能采用灌浆技术。造型不秀美,没有灵气,呆傻蠢笨者居多。图案至多属二三流画家手笔,谈不上有多高的欣赏品位。更有甚者彩绘原料东涂西抹,一疙瘩一块儿,和昂贵滋润的珐琅料根本不沾边!

1.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颜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7.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8.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

绘画精华

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酌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意大利西洋画家)、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晖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

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这时彩色质地的衬托就显得非常有用,质地有红、黄、蓝、白等各种颜色,但所有色彩和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洁白。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到了雍正中期,“院画”的工笔画在整个社会流行开来,很得雍正皇帝的赏识。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 “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更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因为雍正本人喜欢水墨及设色山水,所以这些画中就有用赫,墨、蓝单色或两种颜色画的,极为淡雅清丽。“团蝶图”则是集所有颜色于一身,据说有36种颜色之多。终究是纸绢画做底稿,这些画有直接在洁白如雪的瓷器上画的,有在设色上画的,但设计都很精巧。此时的器物身上仍多数是里不画,有少许里画的则外面就被敷上彩色。此时也偶见“锦灰堆”画法。

两者区别

珐琅彩是景德镇瓷器中的一种装饰技法。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

法蓝瓷是景德镇的一个瓷器品牌。法蓝瓷结合东方美学思考与西方新艺术(Art Nouveau)装饰风格,运用可保色彩千年不变的特制釉下彩技术,与烧制难度极高的世界独家专利-倒角脱模工法,制作成融合浮雕与雕塑的精致立体造型,并以传统手绘工艺精心地表现出浪漫梦幻的丰富色彩,再经过一千两百多度的高温烧成及多达上百道的细致工序,才造就了法蓝瓷享誉国际的精品传奇。

通过上述的总结,我们大致可以简单的把珐琅彩和法蓝瓷用两句话来区别,即珐琅彩是一种装饰工艺、法蓝瓷是瓷器的品牌。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