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甘棠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甘棠苑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甘棠苑

地理位置;河南省三门峡陕州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13000余平方米

著名景点;钟鼓楼,清风亭等

别名;召公祠

甘棠苑,又称召公祠,位于河南省三门峡陕州风景区内原陕州古城的北大街,是由民营企业家吴启民先生投巨资修建的。该苑于1999年动工,到2001年4月竣工对外开放。占地18亩,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是一处在原遗址上修建集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景点。[1]

甘棠苑简介

如今甘棠苑与钟鼓楼巧妙地连为一体,秉承古祠遗风,亭台楼阁、幽径曲水、怪石修竹、浮雕名匾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甘棠苑也称召公祠,是在原召公祠的遗址上修建的,西周初期,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成王的两个叔叔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辅佐朝政,“周公营洛,召公主陕”。召公姓姬名奭(shi),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三公之一。由于召公体恤民情,广施惠政,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百姓自动捐资修建召公祠,院内栽种甘棠树,以示对召公的纪念。故陕县也称甘棠县旧治。历代诗人也动情赋诗赞颂,韩雄诗曰:“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甘棠也作花。”

“甘棠苑”这幅匾额是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提名,满清皇族爱新觉罗.傅佐题写的。著名书法家茹桂先生题写对联:“倡廉风年年珠圆玉润,顺民意时时月朗气清”及东映壁上的“廉风垂范”四个大字,左边是著名画家范曾题写的“甘棠遗爱及召公画像”。在苑内有一块湖石近似于古代建筑物的影壁,这块巨石重25吨,是经过湖水长期冲刷自然形成的。仔细望去,其形状似象非象,似龙非龙。阳光直射上去,朦胧中它便似祥云缭绕,云龙腾空,“大象无形”的玄机便油然而生。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张高山欣然提笔“大象无形”。大象是吉祥的象征,它寓意中华民族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巨石底座上“圣址千秋”说明圣人召公当年曾在这里居住,同时也希望甘棠苑能成为纪念召公,弘扬召公精神的圣址。让召公精神流芳千古,遗爱千秋。

钟鼓楼,又称谯(qiao)楼,始建于唐,跨街而建,气势恢弘。楼下用大青砖砌起的拱门系原来的北城门,据记载原拱洞下方立有十九根木柱,代表河陕汝道的十九个郡县。每根木柱上都挂有一个木笼,里边装有官靴和官帽,素有清官留靴赃官留帽一说。它是古城百姓对历代官员是否清廉的褒贬评论。楼上有吉祥大鼓,系古代“晨钟暮鼓”敲击之用。关于这面鼓还有一个故事:在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将娄宿率军攻打陕州,石壕尉李彦仙率众奋起抗敌,誓与古城共存亡。他的妻子登上城楼击鼓助阵鼓舞士气,多次击败敌人的围攻。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于建炎四年,陕州城被金兵攻破。李彦仙身中数剑,耻于被俘,出北城门投河自尽,年仅36岁。这面鼓就是仿造原陕州城鼓楼上的大鼓,为纪念李彦仙而制作的。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口大钟,是用青铜制成的。它有一个奇特的功效,能够定向传音,声音余震长达四分钟之久。关于这口钟也有一个故事:在盛唐时期,武则天驾临东都洛阳,每天都能听到悦耳动听的钟声,使她产生了好奇之心。于是就命大臣去寻找钟声来自何处,大臣奉命率众翻山越岭跋涉数日,终于找到陕州的钟楼。禀报武则天后,她下旨将钟运到洛阳,当运钟队伍行至陕州边境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车马难以前行,大钟好像被磁铁吸住一般,难以挪动。大臣只好如实禀报圣上,武则天听后感到十分吃惊,只说了四个字“天意难违”,随即下令将钟运回原处。大钟停运的地方被人们称之为“磁钟”,一直沿袭至今,就是现在的湖滨区磁钟乡。钟鼓楼的正面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题写的“钟鼓楼”和范曾先生题写的“云浮千秋”;背面是范曾题写的“江山万古”,两边是由著名作家贾平凹书写的楹联:“世长势短莫以势欺世,人多仁少须以仁择人”。 当代书画大师启功、范曾、钟明善、爱新觉罗·溥佐、茹桂等名家的丹青墨宝均是甘棠苑、钟鼓楼点睛收藏之作。

清风亭

甘棠苑东有一碑亭名曰“清风亭”,取自明代诗人李元伯“在昔召公去,国人爱棠树。如今树以空,时复吹清风。”的诗句。亭下竖着一块高2米宽1米的巨型石碑,镌刻着吴启民先生撰写的《甘棠苑记》,记述了他建苑的初衷。碑文精炼,寓意深刻,文笔流畅,使人反复吟诵,不觉乏味,倍感情真意长,荡气回肠。苍劲有力的镌刻,更为其增光添彩。当夕阳西下,站在碑亭脚下,似有缕缕清风拂面而来,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甘棠会贤

“甘棠会贤”是甘棠苑一处著名的文化景点,其场景再现了数千年前召伯在甘棠树下勤政办公的故事,前边两块竖起的石柱上镌刻的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梁启超先生七岁时应对父亲的一位客人出的上联“东篱采客陶潜菊”梁启超不假思索对曰“南国人怀召伯棠”由此可知召公风范在梁启超幼小的心灵上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影响他的一生。高台上两棵甘棠树是按照原来的情景,从甘山公园移植而来的。它春季开花,秋季结果,花开的时候呈米白色,清香淡雅,果实似樱桃,呈褐色,相传当年召公就在甘树下搭起茅草棚,亲政听讼,扶植农桑,他坐在石椅上与百姓促谈,摘吃棠梨果子充饥解渴充饥,并称赞它说“酸甜可口,而且可以解渴止乏”。百姓传送一首歌谣盛赞召公恩德,后被载入《诗经》,其诗为“蔽芾﹙bi fe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a﹚,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shui﹚”。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小而茂盛的甘棠树,不要去剪它,伐它,折断它,因为当年召公在这里居住过,休息过,教化过子民,这是按照著名书法范曾先生所书而镌刻的。

荷花池

苑中有荷花池,到了夏季,池里莲花怒放,硕大的绿叶铺满水面,犹如一幅诗情画卷,吸引着众多游人的观赏。荷花池中还有一荷花女的塑像,关于她还流传一个美丽的故事:陕塬有一女子名叫荷花女,心灵手巧,做的鞋美观结实穿着舒服。她被恶少看中,想占其为妾,荷花女就跑到甘棠树下找召公告状被救,为感召公恩德,荷花女做鞋相赠。因鞋中有荷花香精,穿着不出脚汗,召公加倍付钱,并约定常为其做鞋。从此此鞋流行于世,人们称之为“召公鞋”。荷花女看人做鞋,若是贪官,给钱再多也拒之门外,若是清官廉吏,分文不收。此风世代相传,在陕任职的官员,走时清官留靴,百姓赠召公鞋,贪官污吏留下乌纱,百姓将其挂于钟鼓楼下,以示公允。

召公,姓姬名奭,是周初王室的重要辅佐大臣,燕国的奠基者,因其采邑地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召公官居太保,与周公旦、太公望共列为“三公”,为西周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其勤政爱民的思想,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来源。可以说,召公的功绩和影响并不逊于周公,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召公的光芒却长时间被遮盖,不为人们所知。

一、召公其人

关于召公身世,千百年来聚讼纷纷,一说为周王室支族,一说为文王庶子、周公旦之兄。经过今人专家学者的考证,召公为文王庶子之说已成为学界共识。召公历经文、武、成、康四朝,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长者,《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他死于康公二十四年,生年则不详。

召公奭被称为召公,始于文王迁国都于丰之后。《诗·周南召南谱》:“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所职之国。”岐邦周召之地为周人宗庙之所在,即使是在迁都之后,其作为周朝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始终没改变。将圣都旧地交与周、召二人治理,召公地位可见一斑。

迁都之后不久,召公奉文王之命,带侍卫百人,巡行江汉南国。此行的目的,一为遵照文王的睦邻友邦政策,开展外交活动,布文王教化,宣文王德政,二为结交盟国,组织反商同盟。召公展现出了其杰出的外交才能,非常出色的完成了此次任务。此行不仅扩大了周在南国的影响,加强了周同南国各诸侯之间友好合作关系,更是使商周斗争战略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后来武王灭商创造了条件。

文王病逝,武王承续,“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召公担负起辅佐武王的重任,与周公一起协助武王完成统一大业。在这一过程中,召公充分显示了其优秀的军事才能,在灭商及开拓疆土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诗经·召旻》最后一节歌颂了召公英勇作战的军事业绩:“昔先王受命,如有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予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殷灭周立,大行分封,召公被封于燕,其子克到燕地就封,召公则一直留在王都辅佐王室。西周建立后,召公屡次上书,告诫武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据《尚书·旅·獒》载,西方旅国向武王进献獒,召公得知此事后,做《尚书·旅·獒》篇,劝武王“明王慎德”,不宝远方珍物,要重用贤能之士以保国安民。

灭商大业既成不久,武王染病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和召公辅佐。为了新建立的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周召二人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由于周初复杂的形势,周公采取摄政的举措,不料引起了管、蔡“三监”叛乱,而召公亦“不说周公”,于是周公作《君奭》以表明心迹,召公疑虑释然,从国家利益出发,坚决支持配合周公的举措,“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践淹、迁其君薄姑”,两人“内弥父兄,外抚诸侯”,使周人度过了“若涉渊水”的局面。

管蔡之乱平定后,周人开始营建洛邑,召公参与了此次规划、设计、建设的全过程。《尚书·洛诰》载召公“先周公相宅”,即勘测地形,然后进行占卜,“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并且动员了大量的殷遗民,开始了艰难的营建工作,“太保乃以庶殷攻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洛邑的营建,对周王朝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而召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设计思想也为后世都城的建设提供了借鉴蓝本。

成王以后,召公的地位愈益见重,《史记·周本纪》云:“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太子钊而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毋在节俭,无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太子即位是在召公的主持下进行,可见召公此时地位之高。

召公不仅政绩突出,政治地位显赫,由于勤政爱民,更是深得百姓爱戴。《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之治西方,深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于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诗曰: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公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公所说。

甘棠也因此成为勤政爱民、施行德政的代表。

二、召公治国思想

周公因其讲究“德政”的治国思想而被后人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备至,但周公思想的核心如非天命、德政、史鉴思想,却是由召公首先提出的。

召公在殷末迷信思想特别浓厚的社会环境下首先提出了“天命靡常”、“天不可信”,认为应该“时我”、“惟人”。“时我”即依靠自己,“惟人”即相信和依靠老百姓,就是统治者应该以民心作为制定政策、实施政治的出发点,不要违背人民的意志,“我民罔尤违”。与“非天命”思想相关的是敬德保民思想。召公认为人事之要在于敬德保民,夏殷两代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召公强调对老百姓要以教化为先,勿滥用刑罚,还要求统治者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认为只有王和各级官吏清廉勤政,才能达到“祈天永命”的目的。而召公也正是这一治国思想最坚决的执行者,其甘棠树下理政、不劳百姓而劳一身的事例被后世永久传唱。

召公还最早提出了取鉴于亡国的殷鉴思想,时刻警惕殷亡历史的重演。《在尚书·召诰》中,召公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夏殷两朝的得失成败,提出了“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的著名论断。

三、召公的影响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召公南征江汉,经营周的南国;辅佐武王,讨灭殷纣;与周公协作,平定三监叛乱;分陕而治,保土安邦;营建洛邑;扶康王即位,不仅为周王朝的大一统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稳住了周初复杂而不安定的政局,促成了周朝“成康之治”繁荣局面的形成,为周朝数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基础

召公敬德保民的治国思想不仅影响了周公,更是受到儒家孔子及其后学的推崇,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召公勤政爱民、清廉仁爱的执政方式,更是深得民心而被百姓铭记,长久的流传于后世,甘棠也因召公之故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直到今天,全国仍有许多以召公、甘棠命名的村、镇、河、湖;文人骚客吟咏甘棠、召公的名文更是不胜枚举。可以说,召公思想深深的烙进了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他是后人为官执政的榜样,也是百姓心中永远的理想。

甘棠文献

1.《诗经·召南·甘棠》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2.司马迁:召公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

3.唐·杜甫:天寒召伯树,地阔望仙台。★

唐·杜甫:巴山遇中使,云自陕城来。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天寒召伯树,地阔望仙台。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巴山》不清

.4.唐·骆宾王:陕西开胜壤,召南分沃畴。列树巢维鹊,平渚下睢鸠。

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至今王化美,非独在隆周。\

5.唐·白居易:金马门前回剑佩,铁牛城下拥旌旗。

他时万一为交代,留取甘棠三两枝。

唐·白居易: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城郡中,赋诗十余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6.王安石(北宋):《召伯

召伯方为尊,材亦圣人亚。农时惮烦民,听讼甘棠下。

嗟今千室长,已耻问耕稼。弹琴高堂上,欲以世为化。

7.宋·范仲淹:愿此周召风,达我尧舜知。

宋·范仲淹:上有尧舜主,下有周召臣。琴瑟愿更张,使我歌良辰。

宋·范仲淹:我愿官商弦,相应声无间。自然召南风,莫起孤琴叹。

宋·范仲淹:《送江南运使张傅度支》十郡甘棠歌未歇,一方流马路初开。启心知有嘉谟在,足乱云霓忆帝台。

宋·范仲淹:送陈环秀才游金陵江山不可空,台星照吴中。古来王谢地,今有周召风。

8.明·李元伯:在昔召公去,国人爱甘棠。于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

9. 明·范吉:落叶孤村暮,秋风野寺深。甘棠千载村,蔽芾到如今。

10.清·龚自珍:女墙百雉乱红酣,遗爱真同召伯甘。

11.清·梁启超:冬篱采客淘潜菊,南国人怀召伯棠。

12.于佑任:诗歌甘棠美召伯,天遣江山助牧之。

13.郭沫若:雄关如铁旌旗北,小径挑粮领袖忙。五里横排遗荷树,千秋蔽芾胜甘棠。《赋井岗山

14.闻一多先生说:“甘棠者,盖即南国之社木,故召伯舍焉以听断其下。

参考来源

棠苑雪魂(唯美甘棠苑)

参考资料

  1. 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讲解词.doc,淘豆网 , 2019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