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生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灵

生灵,佛教认为万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有佛性的生灵。 "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意义,人们应该充分尊重宇宙万物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世间万物的爱和生命都让人类敬畏。[1]

汉语词语

拼音注音

shēng líng

ㄕㄥ ㄌㄧㄥˊ

基本解释

[the people]∶指人民;百姓荼毒生灵 [living things]∶生物;有生命的东西草木生灵万物生灵蓬蓬勃勃,可谓生机万类了。--《太阳的光辉》

生灵1.jpg

引证解释

1、人类 [[2]

①《北史·四夷传序》:"万物之内生灵寡而禽兽多。"

②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夫八纮之外,六合之中,始自生灵,及乎昆虫,神安则存,神丧则终。"

③《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大明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刘示》:"上帝以泥土造人,由鼻吹入生命之气,即为生灵。"

④《晋书·慕容盛载记》:"生灵仰其德,四海归其仁。"

⑤唐杜荀鹤《再经胡城县》诗:"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生灵2.jpg

⑥《三国演义》第四回:"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⑦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汝可伶汉天下生灵。

⑧《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鲁)仲连曰:'秦乃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恃强挟诈,屠戮生灵,彼并为诸侯,而犹若此。倘肆然称帝,益济其虐。连宁蹈东海而死,不忍为之民也!而魏乃甘为之下乎?' "

⑨赵朴初《满江红·悼卢蒙巴》词:"名器早知沦盗贼,生灵竟见供荼毒。"

2、犹生命

①南朝 梁 沉约 《千僧会愿文》:"生灵一谢,再得无期。"

②南朝 梁 沉约 《与徐勉书》:"生灵有限,劳役过瘥。总此凋竭,归之暮年。"

生灵3.jpg

3、有生命体

①南朝 梁何逊《七召》:"譬光影于飞浮,比生灵于栖托。"

②《西游记》第三五回:"似我师父、师弟,连马四个生灵,平白的吊在洞里,我心何忍?"

③杨朔《荔枝蜜》:"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4、百鬼夜行

《百鬼夜行》中,生灵,传说人活着的时候灵魂也可以离开体内,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嫉妒心强的妇女身上。

生灵4.jpg

佛学意义

著名作家叶广芩讲她所遇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二十世纪 70 年代,她到陕西秦岭的一次生活体验,当时那里的人们正大兴猎杀金丝猴,为的是用它们的皮做皮衣出口。那时候猎取金丝猴的方式是围山。人们先从四周将金丝猴往开阔地带赶,等赶到它们无处可逃时,接下来的就是人们砍倒周围的灌木,开始人猴大战。

因为人们要的是金丝猴的皮,所以尽管往死里打,打得是人嚎猴叫,惨不忍睹。有一次围猎时,有一只母猴怀里抱着一只小猴拼命地跑,跑的过程中,又顺手揪起了一只小猴驮到背上一起跑。这时有两位老猎人追了过来,其中有一位就是那同事的父亲。一直追到了悬崖边一棵大树上,猴子好像再也没处跑了,两位猎人举起了枪,

就在要开枪的一霎那,那只母猴的手向前一伸,竟做出了一个像人一样的 " 暂停 " 手势,两位猎人很疑惑,就停了下来。这时,只见这位母亲把两只小猴抱到了怀里,给它们喂奶。可能小猴不是太饿,吃了一回就不吃了,跑到一边去玩了。然后这只母猴就摘下树叶,把剩的奶水往树叶上挤,再把树叶一片片的放在离小猴较近的树叉上。

等把奶水挤干了,母猴对着两位猎人,身体向前一躬,双手捂住了脸,意思是开抢吧。这时两位猎人的枪再也举不起来了,因为他们要射杀的不仅是一只动物,而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老猎人从此再也不打猎了。

生灵5.jpg

动物也是一种有感情的生灵,人类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这种故事寄寓着一种崇高的超越物种界限的母爱,人类应该让这种爱的光辉一直闪耀下去。作为一种高级生灵的人类,更应懂得爱,懂得善待万物,善待每一株小草、每一朵小花,善待世间任何一种生灵。因为生命的激流同样在它们身上流淌、奔腾。

生命对于每一个生灵都是宝贵的,万物皆有灵,而人最有情。佛教主张用慈悲之心善待宇宙万物,主张万物共生共荣,只有这样才能把众生的国土变成佛国净土,那我们的世界才是祥和安宁的乐土。

佛教主张 " 依正不二 " ,《三藏法数》中说 " 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正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 " 认为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人类和宇宙万物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 依正不二 " 实际上就是把生命本身同生命环境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类也和其它宇宙万物一样,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不具有任何特殊的意义,人并不是宇宙间唯一完美的存在。《杂阿含经》说: "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 万物因缘而生,小至微尘,大至宇宙及一切生灵都是多种原因、条件因缘和合而生,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因缘和合的整体,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它依存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宇宙万物因缘而生,相辅相成,都是在 " 十二因缘 " 相互连接形成的因果循环链条中生死轮回。

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人类并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与世间万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 ,人和世间万物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球是人与万物共有的空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身。

生灵6.jpg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大乘玄论》中说: " 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经云: " 一切法皆如也。 " 主张尊重他人、尊重生命、认为万物都有自身的存在价值,石头希迁说: "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 就是说虽然宇宙万物之间是有差别的,但宇宙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众生一律平等,众生应该平等相待。所谓 " 然诸众生即是我身,众生与我等无差别 " 。佛教认为生命对于人类和一切不会说话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同样宝贵的,我们要平等地对待和我们共存于这个宇宙间的其它一切生命。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就是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肠。佛教慈悲理念主张 "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 ,主张尊重的生命,反对滥杀滥伐,破坏生态平衡。

晋代郗超在《奉法要》中说: " 何者谓为慈?愍伤众生,等一物我,推己恕彼,愿会普安,爱及昆虫,情同无异。 " 郗超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在本性上是一致的,都有情感和爱,人类要把自己的慈悲仁爱之心推广到普天下的万物,所谓 "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 、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要 " 情同无异 " 的善待世间众生。慈者予乐,悲者拔苦,佛教的慈悲精神,不仅是情感的无限扩大,还是理性自觉的觉者─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的慈悲在强调对自身生命保护同时,更强调对他人、他物给予关怀和帮助,甚至放弃自己的权利,牺牲自己的利益。

人类要以慈悲仁爱之心对待其它一切生命。 " 常以仁恕居怀,恒将惠爱为念,若梦若觉,不忘慈心,乃至蠕动蛆飞,普皆覆护。 " 应该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宇宙万物生存的权利,要保护一切生命不受侵害,使它们能够自由的生存。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