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生 命 的 河(138)(袁明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 命 的 河(138)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生 命 的 河(138)中国当代作家袁明秀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生 命 的 河(138)

如果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的话,那么,“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则是这条滔滔不绝的大河上汹涌澎湃的浪花。

时光的尘埃,早已无情的湮没了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曾经的盛世。“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怎么也想不到,两千多年以后,在关中平原厚重的黄土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大考古发现——西汉景帝与王皇后合葬的阳陵陵园,把世人带进了历史这条生生不息的长河,把世人带进了曾经的盛世王朝。

在这里,世人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在地下沉睡了两千余年的巨大文物宝库,体验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完美融合的震撼。参观汉阳陵,让我的心为之所震荡,为之沉思翘首,为之惊心动魄。

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从西安市向西北方向驱车大约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汉阳陵博物馆。它是依托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大考古发现——西汉景帝与皇后王美人合葬的阳陵陵园建成的,是中国目前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目前,对其中五处发掘遗址,文保工作者采用金属支架,以透明钢化玻璃覆盖的方式,形成半封闭区域,以保留原真的历史痕迹,极具历史价值与观赏价值。

悄无声息地行走于这座现代化的地下博物馆内,透过脚下透明走廊俯视脚下考古工作者发掘清理过程和出土文物,让人不由得惊奇,感动,震撼。那条流淌了两千余年的长河瞬间在眼前、在脚下流淌着、拍击着、翻滚着,远逝的历史随即变的灵动起来,那些被尘封了两千余年的故事又从厚重的黄土下生动的向参观者款款走来。

充满生机的地下动物世界

汉阳陵的陪葬坑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动物和家畜佣。公鸡在引吭高歌,尽显生命的活力;小狗昂首竖耳,透出满身的机警与灵气;马牛羊成群结队,彰显“文景盛世”的富足与安康。

更为有趣的是,在这个巨大的充满生机的地下动物世界里,还有小乳猪和大腹便便的怀孕母猪的形象。

在遗址保护展示厅内,发掘出土的众多陶制动物密密匝匝,成千上万。它们栩栩如生,数量之庞大,种类之繁多,堪称“六畜兴旺”,构成了一个阵容庞大的,充满生机的地下动物世界。

掀起“东方维纳斯”的神秘面纱

在地下展厅,出土了各种身份的陶俑陪葬,十分引人注目。这些陶俑有男性,有女性,有武士,有嫔妃,有宫女,有乐师,还有宦官等等。这些陶俑两千多年前在下葬时都身着各种服饰,但由于年代非常遥远,服饰都已经朽毁,所以,展厅内的陶俑大多呈现裸体的形态。武士个个严阵以待。他们神态各异,有的面带微笑,有的神情严肃,有的容貌寻常,有的英气逼人。武士佣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他们赤身裸体,没有双臂。这些兵佣在刚刚出土时,身上都穿着丝绸制成的各色美丽服饰,胳膊是木制的,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胳膊可以灵活转动。而今,玻璃墙内的陶俑,已经经过千年岁月的浸蚀,衣服和木胳膊都已腐烂,只剩下裸露而又残缺的身躯。当初塑造这些陶俑大都是按照人体写实塑造的,尤其是男女性别特征全都完整地塑造出来,即使是宦官佣也清楚地刻画出阉割后的特征,甚至像耳孔、鼻孔、肚脐眼这样的细节都仔细的刻画出来。武士佣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她们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特,很有可能是当时有着蒙古族血统的士兵。男性陶俑天庭饱满,面庞圆润,眉目清秀,唇上有须,呈八字外撇状,紧闭双唇,显得安静闲适又恭谨唯命。

女佣粉面含春,丹凤眼目视前方,鼻梁挺直,樱桃小口点朱丹,黛色眉毛似柳叶,发髻施黑彩,容貌俏丽。其姿势为坐跪状,双手平伸,可能原持有物器,器物早已陨殁,似在侍候主人宴饮,是训练有素、恬静端庄的仕女形象。

陶俑中,也有一些非裸体的彩绘俑。他们从身体到服饰都是陶制的,面容刻画和身体塑形更加完整生动,服饰色彩也保存完整,特别是细节刻画非常传神,女性服饰挽于腰部并缠裹于身体之上,身姿窈窕,服饰流畅华美,体现了汉代女性审美的经典。

在地下博物馆内,还可以看到武士俑和骑兵俑。武士佣还能依稀看得见铠甲的痕迹,骑兵俑两腿呈弧状分开站立,身体保持着骑马的独立姿态。

还有文雅的侍从奴婢,神情专注的乐师,裙裾飘舞的舞俑。

这些陶俑面貌从容,安详,平和,为后人了解“文景之治”时代安详的社会氛围打开了一扇窗。

这些陶俑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是因为当时的工匠具有很高的科学精神和艺术技巧。我们的祖先比欧洲艺术家们早1000多年就谙悉绘画与雕塑艺术。这无数的断臂陶俑堪称“东方的维纳斯”,掀起“东方维纳斯”的神秘面纱,站在这一群群两千多年前的陶俑面前,令参观者好像站在活人面前,忍不住想和他们亲切交谈。

一条长长的玉河

玉,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

玉,承载了中国先民最浪漫的想象。在这种想象里,中国人开拓了自己的文明。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玉石在改变着我们先民的生活方式,更体现出一种精神寄托。

在长期缓慢的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成为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在汉阳陵地下博物馆里,参观者能有幸看到上迄远古,下至明清各个朝代的典型玉器。

“以玉作礼器,以礼天地四方”,那个墨色的玉琮,无声地向后世显示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白色的玉蝉,首、腹、背、双翼、尾、双目,线条流畅,轮廓分明,正优雅的吮吸着树上的甘露;精雕细琢的白玉船上,人物众多,诸多人物栩栩如生;青玉苏武牧羊画面感十足,苏武须发斑白,长袍飘身,手持残节,让人肃然起敬;白玉绳纹如意结佩温婉逼真;小小玉牌,竟镌刻着山水、人物故事和书法,将书画的精髓浓缩于方寸之间;如梦似幻的白玉碗……

我从步入汉阳陵地下隧道的那一刻起,如同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来到汉代。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些玉器的时候,我是禁不住轻轻“呀——”了一声的。

我的眼前流淌着一条长河,一条玉的长河……

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默默地雕琢,无声的打磨,耗尽了自己的心血,乃至生命,才磨出了这巧夺天工的旷世奇珍。

那只小玉碗,洁白,晶莹,圆润,凝视着它,感觉像是走进了恍惚迷离的境界。透过薄如蛋壳的碗壁,像透过薄云现出的一轮明月,闪烁着梦一样朦胧的清辉。就仿佛,它不是一只玉碗,而是穿越时空,从远古款款而来的一只小精灵,紧紧地攫住了我的魂魄,让我的心不由自主的颤栗。

汉文化承载了两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根基。由汉阳陵作为再现汉文化博大精深的实物的载体,让参观者穿越两千多年的时与空,身临其境的亲近文化,体验文化,感悟文化,弘扬文化,让人震撼,同时,也让人感动。[1]

作者简介

袁明秀,笔名冷月无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