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應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9年3月23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3月23日) |
田應璜字子琮,號秘齋,男,漢族。1865年出生於山西省渾源縣蔡村鎮海村,清末舉人。
生平經歷
曾任山西屯留縣教諭、河東商學訓導,後被清廷吏部選中,簡拔湖北來鳳、恩施縣知縣。 1912年任施鶴司令部參謀長、山西都督府高等顧問,山西歸綏觀察使。 1913年任民元國會參議院議員。 1914年6月參與約法會議並修編清史。 1915年出任山西大學校長。 1916年國會重開,他重任參議院議員。 1917年出任山西督軍閻錫山的駐京代表。同年,9月,他任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議員,組織憲法協議會。 1918年8月安福國會成立,他當選副議長。 1922年國會重開,他當選中華民國國會參議院議長。 1927年他任安國軍總司令部政治討論會會員。同年辭世,享年62歲。
《制府與田大令問答語》
光緒三十二年(1906)前後,田應璜被清廷吏部選中,簡拔為湖北省來鳳縣知縣。田應璜到了湖北後,照例應先到武昌上謁制府(總督),聆聽教誨,然後赴來鳳縣上任。在督署衙門,張之洞手捧著田應璜的履歷,看到上面寫著「舉人出身,曾舉'特科'」。特科」全稱「經濟特科」,是清末新政特設的科舉制科,為選拔「洞達中外時務」人員的科目,這正是張之洞所主張的政治舉措。 張之洞想到這裡,心念一動,突然發問:「高粱何谷?基本字當如何書?」 張之洞以「高粱」為題考問,可以說並沒有為難田應璜的本意。 田應璜工詩善書,才氣絕人,素不喜程瑤田等學者的漢學考據之說。現在,他看到製台大人以此簡單題目作問,認為是對自己的輕視,遂朗聲答道:「高粱者,膏粱也。」 「膏粱」指的是肥肉和細糧,代指富貴生活。田應璜以此作答,實在太過滑稽,他並不是不知高粱不同於「膏粱」,只是抗其相輕而已。 張之洞聽到這樣的回答,吃了一驚:「何故?」 田曰:「以其味有脂膏故。」這就是說「因為高粱有油脂味。」 張之洞再問:「出何書?」 田應璜的性格倔強善辯,生平與人談論,從來不會稱自己不知而認輸。現在看到製台大人步步追問,索性答道:「《皇清經解》。」 《皇清經解》是清朝大學問家阮元編輯的一部經學叢書,收書一百八十餘種,一千四百卷,為清初至道光間經學著作之總匯,代表了當時的正統漢學。田應璜此答明確表示不屑於《九穀考》等考據派的態度。 張之洞明白了田應璜的想法,他知田的回答是有意相侮,默然良久,說道:「汝乃讀過《皇清經解》耶,……。」 第二天,省城日報登載了《制府與田大令問答語》,以為笑談。當時學風已變,考據學在高潮之後走向了回落,義理之學又蔚為主流,此外各種學派交織相軋,門戶之見如隔天地,即便報館主筆也不知張之洞的本意是在於程瑤田的《九穀考》也,因而成為報紙廣為流傳的一段趣史。
不過,張之洞畢竟是立胸懷於萬象的人傑,他對田應璜並沒有成見。反之,他發現了田應璜是一個自有主張,不會輕易改變內心想法的官員,於是刻意栽培,多有賞識之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