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田自秉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田自秉(1924年3月-2015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所市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新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

1944年中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面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现状,他毅然投考由杭州暂时迁址在重庆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实用美术系,决心用画笔为民生寻找出路。1946年,他在学校牵头组织成立"图案研究会",并任首届会长。

2004年,田自秉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2]

2015年1月24日,田自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1岁[3]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工艺美术奠基人

民 族 ---- 汉族

出生日期----1924年3月21日

出生地点----湖南省石门县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艺美术工作者

逝世日期----2015年1月24日

主要成就----中国工艺美术历史重要奠基者

毕业院校----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代表作品----《工艺美术概论》、《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图录》

人物生平

当初,他组建"图案研究会"的初衷,正是希望将国立艺专的同好会合起来,有志于将美术才能运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品美化,以实现用美术服务大众的构想。

新中国建立后,田自秉除了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任务,参与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还完成3本编著和4篇论文。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他着手系统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将研究重心从工艺美术技术转向工艺美术历史体系构建。在此后漫长的24年中,由于特定历史原因,先生数次身受政治迫害,学术研究几乎被外界的干扰所完全中断。但他身处逆境志弥坚,以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毅力,准备、构思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工艺美术史》。

1957年,田自秉和庞薰琹等六人被定为"极右分子",下放到学校从事打扫卫生,后又被调至院图书馆"劳动改造"。在某种程度上看,这段经历对于他的人生而言是不幸的,但常年在图书馆的工作对他的学术研究又是幸运的,他利用收购图书、实物的机会,埋头读书,专心研究,为工艺美术历史写作做基础积累。

直到1978年底,先生才得以堂堂正正地回到讲台上,此时他已经两鬓斑白。经过近20年寂寞而孤独的积淀,花甲之年,他进入了他的一个学术高峰期,《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染织史》、《工艺美术概论》、《中国纹样史》等几部重要的著作都是在先生60岁以后出版的。

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工艺美术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教学问题,展开了关于"工艺美术学院专业设置究竟以什么为主?究竟什么是工艺美术?"等问题的大讨论。[5]1980年,田自秉在《装饰》第2辑发表了文革之后的第一篇重要文章《论工艺形象》。该文虽不长,但对中国工艺美术在文革后的诸多问题,却有着鲜明的认识,具有历史超越的价值。首先,他提出工艺美术形象因为实用性和生产性而区别于绘画形象,这不仅说明了工艺美术的起源问题,也说明了工艺美术的社会属性问题。其次,他认为绘画形象总体上是具体的,而工艺美术形象,由于实用性和生产性的限制而体现出一定的抽象性。再者,文章阐述了工艺美术形象形成的基本规律性和造型语言。这些观点,对于人们澄清"工艺美术"的基本概念,认识"工艺美术"和"美术"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此后,他又连续在《装饰》上发表了多篇观点激进的文章:《论工艺与科学--材料和技术在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工艺美术的抽象和抽象主义》、《论"空间"》等,这些文章标志着他从工艺美术历史的研究延伸到对工艺美术本质问题思考的层面。

1985年,田自秉大半辈子的心血积累《中国工艺美术史》终于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刊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工艺美术史。这本书在以后的20年中多次再版,其影响之深,覆盖面之广,时间之长,至今无人可比。1987年,《中国工艺美术史》又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为什么这部工艺美术史有如此巨大的的学术号召力?这部著作折射着明确的治史价值观。尽管行文中没有通篇华美的辞藻,但先生凭借详实的史料,用严密的历史线性逻辑构建了富有创见性的理论结构体系。整部历史的写作以朝代为纵向轴,以材料工艺为横向轴,引用大量可靠的史料,使整个理论框架显得丰满而充盈。他治史,并未借助西方所谓"先进"的方法论,他实事求是,用实物和材料说明历史问题,在史料的呈现中清晰地梳理出各个时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资料不外乎两类:实物资料和历史典籍资料。田自秉正是以两方面相互对照、相互补充、相互阐释,从微观性和宏观性双重角度对史料作点、线、面把握,论证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发展脉络。他以自己的认识总结出各个时期工艺美术的总体特点,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犷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这在工艺美术历史研究领域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见解,这些规律的总结,无不闪耀着他的真知灼见。

他治史,不仅仅只是注重考古材料,他没有机械地把工艺美术史当成考古学,他注重审美分析,但却并没有把工艺美术史变成艺术论。他的工艺美术史体系,既是对工艺美术历史的系统梳理,又以史料反映出工艺美术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微观和宏观两头兼顾,史中有论,史论结合,这正是他这部工艺美史的最大特点。此后,先生和夫人吴淑生[6]又合编了两卷大部头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图录》,这两卷套的图录既可单独自成体系,亦可作为先前《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图像补充。

《工艺美术概论》作为先生工艺美术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1991年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它与《中国工艺美术史》一史一论,既相互联系,又互为独立。这本著作从工艺美术的概念入手,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工艺美术的特性、工艺美术与生活、工艺思维、工艺功能、工艺美学、工艺心理、工艺材料、工艺技术、工艺经济,以及工艺美术的现状和未来的方方面面,这部著作可被看作是他数十年对"工艺美术"诸多问题思考的总结。在这部著作出版之际,也是国内各大院校对于西方"设计"概念趋之若鹜的狂热期,先生在这部著作中,再次强调了"工艺美术"之与"设计"的关系--"工艺美术创造,包括设计和制作两个过程。设计只是美术意匠(意象)的确定和体现,相对地说,还只是'务虚'的抽象阶段,它还没有物化。只有通过工艺材料,应用技术手段,使制成物质成品,才是美术意匠的具体化。所以,设计并不是工艺美术作为全部创造的整个过程,而只是一种'中间产品'。工艺美术的设计和制作的关系,既互相联系,又彼此依赖。设计规范着制作,也促进制作;制作依据设计,也可超越设计。"[7]

他在这部著作中归纳出了工艺美术双重属性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将20世纪80年代对"工艺美学"、"工艺美术的特征"、"工艺思维"等问题进一步深化研究。就"工艺美学"的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工艺美术的美学问题,应当研究与工艺美术有关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内涵,因而称之为'工艺美学'…… 工艺美学是生活美、艺术美、科学美的融合,应该从这三个方去探索美的规律,以创造美的工艺形象。"[8]1994年他的弟子杭间沿着他的这一构想,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填补了中国工艺美学思想研究的空白。1999年,这篇论文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这是当时艺术学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论文,这一荣誉也是对先生学术思想的最好褒奖。

在《工艺美术概论》中,他率先用心理学理论体系分析工艺美术创作,他还阐述了工艺美术和技术、经济的关系……。具有戏剧性的是,在今天,当人们重新翻开这部已经有点"尘封"的著作时,设计理论界所争论的诸多问题,可以在这部书中找到艺术设计历史发展(工艺美术)的起源,这部著作与其说是一部概论教材,不如说是一部工艺美术哲学。

20世纪世纪90年代中期,田自秉从学院离休,但他仍老骥伏枥,笔耕不止。70岁后,又开始《中国纹样史》准备。这部65万多字的宏篇巨著堪称工艺美术历史上又一座丰碑,全书引用文献多达500多种,图片近600幅,耗时数年。这部著作在先生的所有成就中,最为厚重,也最为悲壮,在写作过程中,身心憔悴而终引发心肌梗塞,一度生命垂危。

今天,先生和夫人正幸福地安享晚年,他已经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标定了一个起始原点。1999年,"工艺美术"这一词语从中国高等教育招生目录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设计",并且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中,"设计"专业在全国各大专院校遍地开花。"工艺美术究竟是什么?""工艺美术和设计的关系是什么?""工艺美术是否已经过时?"无论是为了"名"的利益,还是为了"实"的利益,这些讨论还必将会延续下去。但不管结果是怎样,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工艺美术"这个词语是历史的,并且,"工艺美术"的历史必定会在人类文化长河中延续,历史的研究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

作者:顾浩 清华大学 艺术史 博士

以上资料节选刊登于:《装饰》杂志2010年第4期。

[1]现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

[2]实用美术一般是指以日常生活实用为主的一种美术,又称应用美术。在40年代,曾继图案一词之后,作为工艺美术的代称。参见田自秉:《工艺美术概论》,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本,第3页。

[3]即《图案字作法》、《会场布置法》和《新图案讲话》。

[4]数据资料参见杭间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简史》,内部资料,第18-19页。

[5]参见杭间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简史》,内部资料,第51页。

[6]田自秉先生的夫人吴淑生为染织专家,早年和田先生一起任教于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8年,因为田先生被错划成右派,吴淑生被迫调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田先生的许多著作都是在夫人的协助下完成的,《中国染织史》、《中国纹样史》、《中国工艺美术图录》等为他们夫妇二人合著。

[7]参见:田自秉:《工艺美术概论》,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8]同上,第60页。

个人履历

年表

1924年

3月31日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所市乡[2]。

1932年

入石门县所市乡小学读书。

1937年

入湖南省石门县中学读书。

1943年

中学毕业。步行7天,赴重庆考大学。

1944年

于重庆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原校址在杭州)图案系,受业于林风眠、赵无极、李可染、雷奎元、柴扉、邓白等。

1945年

因忙于学校迁址,休学一年。

认识同学吴淑生。

以积极分子的身份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活动。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重新迁至杭州市,时雷圭元为实用美术系主任。

1946年

于杭州组织成立"图案研究会",并任首届会长。

于西湖民众教育馆组织图案展览。

在浙江杭州《东南日报》发表艺术散文《窗子》。

1947年

在浙江杭州《东南日报》发表艺术散文《生命的音响》。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

先后在浙江杭州《东南日报》发表艺术散文《灯》、《扇子的艺术》、《谈男扮女装》。

秋,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9年

经地下党同学张文俊介绍,赴南京开展革命工作。

3-4月,与吴淑生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宣传,每天夜晚在南京街头巷尾张贴革命标语,迎接南京解放。

4月23日,在炮火中迎来南京市的解放,进入南京文工团美术组,组织革命演出宣传。

5月3日,杭州市解放。

6月,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倪贻德、刘苇、刘汝醴、魏孟克为军代表 接管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接到倪贻德和刘苇(倪贻德的夫人)的电报,通知回学校任教。任实用美术系助教,兼系辅导员和系秘书,讲授《图案字》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

与吴淑生在杭州结婚。

1950年

11月,杭州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1951年

在《图案字》备课笔记基础上,整理而成《图案字作法》,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

1952年

与庞薰琹一起赴安徽省霍邱县开展土改工作,时庞任副大队长,田任第四 中队副队长。

编著《会场布置法》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

在《文艺报》第24期发表《关于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些问题》,为我国最早的工艺美术教学论文。

参与院系调整工作,作为辅导员,带领实用美术系建筑组22名学生并入上海同济大学,又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把22名学生带到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

1953年

春,响应国家院系调整政策,携夫人及全家,随庞薰琹、雷圭元等北上赴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并参与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作。在合并工作中,任南方秘书,陈若菊任北方秘书。

编著《新图案讲话》,由万叶出版社出版。

12月7日至1954年1月6日, 参与组织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的"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展览",任大会组织秘书工作。

1954年

为了教学需要,开始着手系统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

在《美术》第6期发表论文《对工艺美术遗产学习的一些意见》。

1956年

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高等教育部、中央手工业管理局、中华全国手工合作社筹建委员会共同呈报的报告,同意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8月9日,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备委员会由中央美术学院搬到阜成门外白堆子75号办公。

8月,与王家树、何燕明、张道一等几人创办了《工艺美术通讯》内部刊物,分别轮流担任主编,组织稿件和图片。《工艺美术通讯》初步定为内部刊物,免费赠送给各省的文化局、高等学校等相关单位。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和国外的工艺美术最新信息,目的在于交流创作经验、探讨科研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基层的意见。

10月5日,在《工艺美术通讯》第1期发表《不要忽视理论工作》。

11月1日,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典礼。

在公共课教研室担任全院各系《中国工艺美术史概论》课程的教学。

11月,负责刚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夫人吴淑生负责刺绣研究室,庞薰琹任所长。

在《工艺美术通讯》第2期发表《重视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条件》。

1957年

5月,组稿《关于工艺美术事业的几点建议》一文,在《工艺美术通讯》第7期发表,并和全院其他35名教师一起在文章末尾签字。

在《工艺美术通讯》第7期发表《谈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工艺美术书简》。

5月20日,参与签字的《关于工艺美术事业的几点建议》被定为"反党言论"。

6月30日,《工艺美术通讯》因为牵涉到"反党言论",在刊行8期后被迫停刊。

秋季学期,被学院通知停止教学工作。

1958年

2月13日,与学院另五位教师一起被定为"极右分子",下放到京郊农场劳 动。

被抽调至学院图书馆,从事图书、教学实物编目与采购工作。在这一阶段,集中精力亲自收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工艺美术典籍,其中有:《纂组英华》[3]、《东瀛珠光》[4]、《古铜精华》等工艺美术珍贵画册。参与收购《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珍贵丛书、类书。同时,还重点注意收集等实物资料,这些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陶瓷、染织、织锦、刺绣、地毯、壁挂、金石拓片、民间剪纸、木版年画、邮票等,并有相当数量的明式家具和书画真迹及国内外民间工艺品。

1959年

参加图书馆开展的多种服务:24小时日夜值班开馆服务;将所需要的参考书送到"工地",支持当时学院参加的全国十大建筑设计工作;设立"开架图书室"供读者借阅;

1960年

完善学院图书馆图书编目、馆藏图书的分类目录、书名目录。

1961年

3月,被允许从事部分公共课《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工作,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院开始恢复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4月,全国文科教学会议与艺术院校教材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主,一批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组成了工艺美术教材编选组。除了其他多种教材外,工艺美术教材编选三种中国工艺美术史。

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史》编写,这对当时全国工艺术理论教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63至1965年

参加学院组织的赴北京昌平、河北邢台、江苏昆山等地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1966年

6月,"文化大革命"正式在全国展开。

被迫停止一切教学工作。

1970年

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职工下放到河北获鹿县农村劳动。

被暂时借调至中国美术馆,负者编写《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的文物》文字部分。

1973年

随学院师生返京回校。

1976年

学院复课,随学院组织的公共课教研室部分教师外出,做工艺美术调查研究。被允许参与编写中国第一本工艺美术史内部教材《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参加学院图书馆整顿工作,为学院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

1977年

下半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全国各高等院校同步,恢复停顿十年之久的全国统一招生的考试制度。

1978年

年底,重新回到教学岗位。

1979年

任院学术委员会秘书,参与评定停止多年的教师职称工作。

全国工艺美术专业展开关于"工艺美术学院专业设置究竟以什么为主?究竟什么是工艺美术?"等问题的大讨论。

1980年

在《装饰》第2期发表文革后的第一篇重要文章《论工艺形象》。

1981年

11月,学院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2年

协助副院长庞薰琹等人,开始筹备工艺美术史论系。

4月16日至28日,在北京参加由文化部和轻工业部联合主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备的"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又称"西山会议"),任大会会务秘书组组长,并参与第五小组的专题讨论。

1983年

4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系成立,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这是全国当时唯一的工艺美术理论专业点。

招收中国第一位工艺美术历史与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尚刚。

参加中国第一批工艺美术史论专业本科生入学考试的出题、口试、招生工作,面向全国招收新生17名。

论文《论工艺与科学--材料和技术在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发表于《装饰》第6辑。

论文《工艺美术的抽象和抽象主义》发表于《装饰》。

论文《论"空间"》 发表于《装饰》。

论文《发展工艺美术》发表于《美术》第10期。

为学院开设的纺织印染班、装潢摄影班、上海纺织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天津建筑公司训练班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史》。

1984年

着手撰写《工艺美术概论》,完成全书框架提纲。

1985年

著作 《中国工艺美术史》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

1986年

与夫人吴淑生的合著《中国染织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系获得全国首个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后改为艺术设计学)博士点,田自秉与王家树任首批(两人)博士生导师,一起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工艺美术理论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作为第一副主编身份参与完成《中国美术通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7年

招收首位博士研究生祝重寿。

著作《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由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被作为国内艺术院校一般美术和设计专业的工艺美术史教材。

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

1988 年

下半年,离休;不再担任本科生的教学与系副主任行政工作,但仍指导研究生。

《装饰》第2期发表论文《论工艺思维》。

作为轻工部工艺美术领域唯一候选人,被提名为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院士。

1991年

著作《工艺美术概论》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此书和《中国工艺美术史》构成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体系。

9月,招收杭间为博士研究生。

1993年

与杨伯达合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

1994 年

为纪念庞薰琹先生,于《装饰》第3期发表《永远的纪念》。

与夫人吴淑生合编完成《中国工艺美术史图录》上下册,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8月,为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12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序。

1995年

9月,为方李莉《新工艺文化论》(1996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序。

1996年

《中国工艺美术图典》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重点图书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任第一副主编,并编撰分卷《历代工艺名家》。

1997年

《中国工艺文化》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1998年

为《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印染织绣卷》撰写序《中国现代印染织绣艺术》。

1999年

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学生杭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工美学思想史》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1月20日,中央工艺美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定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进入《中国纹样史》的正式写作阶段。

2001年,

撰写《回忆与纪念》纪念陈叔亮先生,发表于《装饰》第6期。

2002年

与夫人吴淑生、小女田青的合著《中国纹样史》(66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期间由于写作过度劳累,突发心肌梗塞住院。

2003年

9月,和夫人吴淑生一道赴上海,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研讨会。会议上,他就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的设计教育现状提出了意见。

2004年

5月23日,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

论文《工艺美术的技术思维》发表于《上海工艺美术》第9期。

《中国纹样史》,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2005年

为第一位博士生祝重寿专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纲》作序。

2006年

《中国工艺美术史》由东方出版社第18次印刷。

2007年

为吴明娣、袁粒编著《中国艺术设计简史》作序。

2008年

论文《论形式美》发表于《装饰》第1期。

与夫人吴淑生、小女田青赴杭州,参加中国美术学院校庆80周年大庆,为母校捐赠自己专著8本[5]。

12月,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年会,发表讲话,鼓励青年人热心理论研究。

2009年

1月,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10月,出席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艺术史学年会",代表老一辈理论家致辞。

[1]年表中部分数据资料参考:杭间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简史》,内部资料,部分数据资料为编者采访田自秉、吴淑生、田青先生后采集并核实。年表统计截止2009年12月。

[2]现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

[3]《纂组英华》为宋代至清代刺绣和代缂丝大型图录,1935年由日本印刷出版。--编者注。

[4]日本正仓院的宝物图录,1928年日本出版。--编者注。

[5]书目: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染织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图案设计基础》、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工艺美术概论》、知识出版社1994年9月第4次印刷版《中国工艺美术史》、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工艺文化》、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工艺美术史》等8册。

人物逝世

2015年1月24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教授、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家田自秉先生因心肌梗塞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参考来源

  1.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光明网, 2020-08-18
  2. 田自秉简介 ,著名工艺美术史家田自秉官方网站
  3. 热词说热事 互联网+美术圈 ,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