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的通称。田鼠体型粗笨,多数为小型鼠类,个别达中等,如麝鼠,体长约30厘米,体重约1800克;四肢短,眼小,耳壳略显露于毛外;尾短,一般不超过体长之半,旅鼠、兔尾鼠、鼹形田鼠则甚短,不及后足长,麝鼠的尾因适应游泳,侧扁如舵;毛色差别很大,呈灰黄、沙黄、棕褐、棕灰等色;臼齿齿冠平坦,由许多左右交错的三角形齿环组成。共18属110种,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后被人引入澳洲。中国有11属40余种。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从寒冷的冻土带直至亚热带。有栖息于草原、农田的田鼠和兔尾鼠;也有栖息于森林的林鼠和林旅鼠;还有栖息于高山的高山鼠;以及适于半水栖的水鼠和麝鼠。某些种类因适应特殊的环境,形态上产
生了某些相应的特化。如以地下生活为主的鼹形田鼠,四肢短粗有力,爪发达,门齿粗壮,适于挖掘复杂的洞道,而眼、耳壳则很小;适于水栖的种类,后足趾间具半蹼,尾侧扁,利于游泳。田鼠多为地栖种类,它们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树根、岩石下的缝隙中做窝。田鼠中的一些种类数量变动很大。旅鼠在数量高时还有迁徙的习性。 春季鼠窝中存粮减少或吃尽,田鼠活动频繁,饥不择食。
夏季田鼠处于怀孕、产崽、分窝高峰,活动猖獗,极力搜找食物。
秋季田鼠积极储粮,忙于奔波找食。
冬季田鼠不冬眠,即使下了雪,黑夜仍会出洞活动。
折叠生长繁殖 当种群密度大时,有的田鼠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甚至自相残杀。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做种内斗争,也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田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雌鼠年产6~8窝,每窝10~20只,而幼鼠2~3个月又能生育。
互联网一条消息:动物也有自动避孕措施
人们大多认为,动物不会避孕。但俄罗斯动物学家最近发现,田鼠种群数量过多时,雄田鼠生殖能力会适时下降,促使其种群数量恢复正常。
据俄媒体报道,俄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动植物生态学研究所专家,对俄中西部两地区田鼠研究后发现,当田鼠种群数量过多、生存压力增大时,大约90%雄田鼠性激素水平会下降,70%雄田鼠输精管会发生退化,甚至尚未出世的部分小雄鼠输精管也发育不正常。如果田鼠数量较多、但是尚未严重影响鼠群生存时,雄田鼠生殖力受损几率会下降至40%。如果田鼠种群数量较低,生殖力较差的情况只会出现在约20%至30%的雄田鼠身上。此外在过冬期间,部分雄田鼠性细胞和负责分泌性激素的细胞会发生退化,导致成熟精子减少。但生存条件改善后,生殖力受损的雄田鼠会逐渐恢复“勃勃生机”。
研究人员目前尚不清楚雄田鼠的上述“避孕”机制是什么,但专家对田鼠实施“自体免疫系统发炎”实验时,也发现与上述情况类似的生殖力受损现象。专家认为,此项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哺乳动物生殖相关的问题。
田鼠的天敌多为其捕食者,有猫头鹰 、 狐狸 、 猫等。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相当
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除了动物外,两广,福建人亦一向有吃田鼠的习惯。不过在现代中国,大多数人认为食用鼠类属于陋习。 也有不少人以讹传讹,误以为两广,福建的人食用鼠类是不分青红皂白,田鼠家鼠都食。(实际上民间普遍认为家鼠肮脏污秽,甚少有人会食用家鼠)。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现时已知的品种有70多种,其范围遍布亚洲 、 欧洲 、 北非和北美 。
折叠编辑本段食用价值 岭南民间还流传“吃一鼠,当三鸡”的说法,形容田鼠的营养价值比鸡肉高。 中医指田鼠肉可入药,有补虚扶正、补益气血的功效。 有些人还相信田鼠肉有滋阴壮阳及生发的功效,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抢高价格。 在广东,有人称田鼠曰嘉鹿、天鹿,当地有白灼鼠肉、蒸鼠肉、油焖香鼠片、芦笋炒鼠片、红焖田鼠煲等10几种吃法。 SARS爆发前,广州的餐馆都有田鼠出售,属热门菜式,更有一桌九道菜式的“田鼠宴”。 而SARS后,广州才忍痛禁食鼠肉。
两广,福建人在冬天吃活田鼠、夏天吃田鼠干之分,因为冬天田鼠肥美,适宜活吃;夏天田鼠较瘦,所以晒成田鼠干。 宁化老鼠干
宁化老鼠干,实为田鼠干,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制成。田鼠抓来先去毛,再去肠肚,洗净后用谷壳或米糖熏烤,待烤成酱黄色即可。
田鼠干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尤具补肾之功,对小孩子尿床症具有显著疗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当地群众几乎都把吃老鼠干作为一种享受。烹饪方法多是配以猪肉、冬笋,佐以大蒜、生姜、水酒,炒而食之。尤其是爱喝酒的人,更把它视为配酒之上品。
折叠 折叠危害 折叠对农、牧、林业危害 田鼠除个别种类的毛皮可以利用外,绝大多数对农、牧、林业有害,特别是一些群栖性强、数量变动大的种类。另外,田鼠为蜱传斑疹伤寒、兔热病、脑炎等传染病病原的天然携带者,与流行病学很有关系。
由于人类大肆捕杀猫头鹰、蛇、狐狸、黄鼬等啮齿类的天敌,使鼠害日益严重,我国鼠口多时高达30亿只,六五期间发生鼠害的农田达3亿亩,每年造成的田间作物损失是粮食100亿斤,棉花20万担、甘蔗10万吨,受鼠害损失的粮食超过了全年进口粮食的总量。
折叠引来常见疾病 田鼠携带多种细菌、病毒、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及寄生虫,可传播70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恙虫病等,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30多种疾病。鼠疫可因直接接触鼠类的皮、血、肉经皮肤或黏膜等处而感染。人类流行性出血热是接触了带有汉坦病毒的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而感染的。钩端螺旋体病因鼠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人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皮肤而感染。有的疾病不但有损健康,还能导致死亡。
有的不法分子,为了赚取不义之财,甚至用农药毒杀田鼠再供应给消费者。吃了这样的田鼠还会出现药物中毒的症状。
在捕捉、运输、宰杀、加工的过程中,人可能受到吸血虱子、螨虫等昆虫的叮咬,也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鼠血、分泌物、排泄物,从而感染各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也有的是直接被鼠咬后得病的。
在享受美味“田鼠宴”的过程中,吃了未烧熟煮透的带有致病生物的老鼠会致病,尤其是想吃得嫩的人更容易感染发病。
在宰杀、加工的过程中,通过刀、砧板、抹布、碗等用具发生交叉污染,使其他食品也携带致病生物,食用后使人生病。
折叠重大报道 湖南洞庭湖区鼠害不排除再次爆发可能 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
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我省岳阳县、沅江市、益阳市大通湖区等22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其中岳阳县鹿角镇受灾尤为严重。
目前,岳阳等地已加强鼠情监测,并发布东方田鼠防治警报,严防东方田鼠对农作物、人、畜造成严重危害,并要求与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取得联系,在灭鼠的同时保护好鸟类和湿地资源。
折叠10年来最严重鼠患 据悉,洞庭湖区的野鼠,名叫“东方田鼠”。近两年未发大水,湖区野鼠大量繁殖。2007年6月20日,三峡大坝加大下泄,导致洞庭外湖水位上涨,老鼠外窜后形成鼠灾。岳阳县鹿角镇党委书记李航介绍,老鼠的入侵大概是从2007年6月上旬开始的,鹿角镇靠近洞庭湖沿线的滨湖、杨茂、岳武、济美、鹿角等村的早稻、红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受损比较严重,甚至包括湖岸的意杨树皮都被啃食,被老鼠咬断的稻梗如刀割般齐整。当地村民说,今年的鼠患是近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在这之前鼠患比较严重的是2002年。据了解,目前受损水稻有8000亩,绝收的有5000亩,花生受损的有10000多亩,红薯、玉米各有1000多亩。为了灭鼠,镇村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投入灭鼠的资金共计16万多元,其中一个承包大户个人就投入了12000多元,灭鼠的主要方法是向田间、地头投放鼠药,但是这种方法对家禽、家畜有一定影响,目前该镇有1000多只猫因为吃了死老鼠而中毒死亡。
田鼠
折叠发布田鼠防治警报 目前,岳阳县卫生、农业等部门正组织到鼠患灾区进行灭鼠指导,开展生产自救,为了防止疫情发生,死鼠都已经做了掩埋处理。受害的早稻田全部补种了晚稻。为控制鼠患,政府相关部门已发布了东方田鼠防治警报。
据分析,由于近几年洞庭湖没有涨大水,湖滩裸露时间长,适宜东方田鼠繁殖,渔民们反映,湖滩上随处可见东方田鼠。一片一片的湖草被老鼠咬断后死亡,栽了3年的小杨树株距地面约30厘米的树皮被啃伤或啃光,大堤与湖心洲相连的横堤上,东方田鼠成群结队,堤外水面上有田鼠陆续游向堤岸。
田鼠
折叠呼吁建长效监控机制 “只要看到云南、贵州、四川那边地方下连续强暴雨,三峡泄洪,水位上涨的话,那今年很可能再次遭遇更大的鼠灾”。据了解,由于近几年洞庭湖没有涨大水,湖滩裸露时间长,十分适宜东方田鼠繁殖,这是导致今年遭遇十年来最大鼠灾的重要原因。而对于今年可能还会不会再次爆发鼠灾,吴承河表示,要是水位还上涨的话,爆发的可能性绝不能排除。
面对东方田鼠对洞庭湖区域的侵害,有专家建议,建立起一个长效的鼠灾检测机制。时刻检测洞庭湖区的东方田鼠的繁殖情况和洞庭湖水位的上涨情况。同时,储备起专门的人力防灾减灾,并建立起药物、毒饵等物质储备机制。
同时,对大堤的挡鼠墙进行整修,没有挡鼠墙的准备薄膜,一旦老鼠上堤立即修建临时挡鼠墙,对进入农区的田鼠采用敌鼠钠盐、溴敌隆毒饵进行灭杀。
折叠研究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燔之,疗痈疽,治风热久积,血脉不行。
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田鼠揭开了人类 恋爱时旧情难忘其中的奥秘。
田鼠是实行终身一夫一妻制的“性情动物”。据英国《卫报》12月5日报道,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学者近期专门对这种动物进行了跟踪,研究它们的大脑和行为,分析它们的爱情产生与消亡过程,结果学者们结合二者后发现,当雄田鼠和雌田鼠交配以后,雄田鼠就会一生一世忠于雌田鼠,每当这个时候,雄田鼠的大脑就会释放出大量多巴胺———一种名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
研究带头人布兰登·阿拉戈纳将这种多巴胺戏称为“爱情的毒药”。当他们把这种化学物质注射到从来没有交配过的雄田鼠的大脑里时,发现这些小家伙马上放弃了对其他雌田鼠的追求,而是一心一意地只想获得那只早已倾心的雌田鼠的爱。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多巴胺会改变田鼠大脑某一区域上的“沟渠”,这个区域为许多动物所拥有,包括人类。当已经有伴侣或曾有过伴侣的雄田鼠再次结识一个新异性时,它大脑里的这个区域就会发生剧烈变化,尽管这个时候雄田鼠大脑也会产生“爱情的毒药”这种化学物质,但是此时,该化学物质就会被已经改变的“沟渠”导向另一个神经元,导致雄田鼠无法对新异性燃起曾有的激情,遂变得冷淡起来。
阿拉戈纳认为,虽然田鼠的爱情生活和人类的不一样,但是作用原理是共通的。也就是说,人类总是旧情难忘,实际上是多巴胺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