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田齐王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田齐王陵

中文名称:田齐王陵

外文名称:TianQiMausoleum

地理位置:山东省青州市和淄博市临淄区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二王冢、四王冢王陵数6座

田齐王陵位于齐国故城南7.5千米处的鼎足山牛山之东,主要在临淄区齐陵街道境内。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先秦诸侯王陵古墓群,堪称战国王陵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田齐王陵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六君王墓,墓冢东西排列,绵延相连,封冢高耸,气势雄伟,状若山丘。附近又有小封冢环绕四周,共有几十个,故有“齐陵”之称。陵区最著名的有二王冢和四王冢。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田齐王陵为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2006年,“临淄齐国故都与齐王陵”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

简介

田齐王陵是中国战国时期齐王的陵墓。在山东省青州市张石羊村的西和南面。陵区有王陵6座,分“二王冢”和“四王冢”两组[2],中隔胶济铁路南北相望。据考二王冢为战国田齐太公子倄剡和齐桓公(一说春秋时的桓公和景公)墓。四王冢文献记载为战国田齐国君威王宣王愍王襄王墓。

历史

田齐王陵分布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临淄齐故城南7.5公里处的鼎足山和牛山之东。在临淄四隅,有150余座古陵墓(冢),被称为“临淄墓群”。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齐国王侯、大臣、贵族的陵墓[3]。其中在今齐陵镇南部,田齐有六王葬此,被称为田齐王陵。

文物保护

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齐陵镇南的鼎足山上[4]

二墓东西并列,方基圆顶,南北长约190米,东西总长320米。其中西冢墓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收缩,圆坟顶高约12米。东冢圆坟较西冢矮。“二王冢”,文献乡载为齐桓公墓和齐景公墓,经过考证,现认为是田齐侯剡,田桓公午之墓。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女坟”,系田齐威,宣、泯、襄四代君主之墓,位于牛山东侧,依南山东西并列。自西向东为序:其一为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为齐宣王墓,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为齐泯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为齐襄王墓,高23米,周长130米。四墓相间,第一、二墓相隔130米;第二、三墓间距105米;第三、四墓之距160米,总长541米。宛如群峰连绵,气势巍峨。

规模之大

田齐王陵坐落在临淄齐故城东南8公里的齐陵镇和青州东高镇一带,它南依山岭,北面淄水,风景秀丽。 四王冢隔与胶济铁路遥相对峙,四冢相连,规模庞大,宛如连绵群峰、气势巍峨;二王冢高据鼎足山坡,更是雄伟壮观,不同凡响。四王冢二王冢均有台除状方基,台顶有圆形高大封土堆。

四王冢四冢相连。东西直列,全长约700米,南北宽约245米。西起第一冢东西155米,台基三层,高8.5米;圆坟直径48.6米,高12.8米,通高21.3米。第二冢东西138米、台基三层,高7.1米;圆坟直径53米、高16、通高23.5米。第三冢东西145米、台基二层、高31.4米;圆坟直径44.7米、高14.2米、通高17.6米。第四土冢东西155米,台基三层,高10.3米;圆坟直径44米、高14.8米,通高25.1米。第一、三、四冢子的北面各有一座陪冢,封土形制与四冢相同;而二王冢的规模亦不亚于四王冢。

史料记载

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盯足山上,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冢坐落于三山之间,民间有“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的传说。二墓东西并列,东西总长320米,南北约190米,高30余米,方基圆顶,犹如山上之山,气势雄伟。二王冢,《史记》文献记载为姜齐桓公小白与晶公杵臼之墓。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根据二王冢和四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并联系田氏王族世系和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稽考,确认二王冢为田齐侯剡与田桓公午之墓。

四王冢又名四豪冢。

俗称“四辈坟”、“四女坟”。此乃田齐威、泯、襄四代君主之墓。位于盯足山西南,牛山之东侧,东西直列,状若山丘。按自西而东的顺序:其一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高23米,周长130米,四墓相间,二距一130米,三距二105米,四距三160米,总长541米,俨然四峰并峙,气势雄伟,十分壮观。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临淄墓群,在临淄四隅,有150余座古陵墓(冢),被称为“临淄墓群”。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齐国王侯、大臣、贵族的陵墓。其中在今齐陵镇南部,田齐有六王葬此,被称为田齐王陵。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盘活文物保护单位。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齐陵镇南的鼎足山上。二墓东西并列,方基圆顶,南北长约190米,东西总长320米。其中西冢墓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收缩,圆坟顶高约12米。东冢圆坟较西冢矮。“二王冢”,文献乡载为齐桓公墓和齐景公墓,经过考证,现认为是田齐侯剡,田桓公午之墓。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女坟”,系田齐威,宣、泯、襄四代君主这墓,位于牛山东侧,依南山东西并列。自西向东为序:其一为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为齐宣王墓,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为齐泯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为齐襄王墓,高23米,周长130米。四墓相间,第一、二墓相隔130米;第二、三墓间距105米;第三、四墓之距160米,总长541米。宛如群峰连绵,气势巍峨。田齐王陵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六君王墓,墓冢东西排列,绵延相连,封冢高耸,气势雄伟,状若山丘。附近又有小封冢环绕四周,共有几十个,故有“齐陵”之称。陵区最著名的有二王冢和四王冢。

“二王冢”俗称“二女坟”、“齐王冢”,在陵区东北的鼎足山上。该山为高约60米的石灰岩山丘,北为辽阔的鲁北平原。“二王冢”就山造墓,方基圆坟,东西并列。方基接连成一体,东西总长320米,南北宽约190米,墓基似有3层,逐层收缩。其中西冢墓基长约190米。圆坟高约12米,东冢较西冢略小。在“二王冢”西北山麓,有一冢一基两坟。墓基东西150米,南北110米,有3层。其上东西并立两方台,台上各有圆坟。“二王冢”东北40米处也有一座东西向的小冢。这些冢墓似与“二王冢”有关系。

“四王冢”俗称“四女坟”,在“二王冢”西南的山阿。冢南依一平顶丘岗,皆就山造墓,方墓圆坟,东西并列。四冢墓基相连,总长约700米。由于山水长期冲刷和耕作,墓基的北面、西面已经沟壑连绵,坑洼不平,但四冢墓基轮廓仍然清晰。

西起第一冢墓基南北245米,东西约155米,圆坟高8米,是四冢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第二冢、第三冢的墓基约138米和145米,圆坟均较第一冢稍显矮小。第四冢墓基南北245米,东西155米,与第一冢大小相等,墓基与第三冢间隔63米。四冢墓基南沿成直线,推测北沿原来也应齐平。墓前有小冢,可能是他们亲属的墓。在“四王冢”西谷地,南北分布着8座小冢,皆方基圆坟,尚不知和“四王冢”有无联系。

专家考古

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依据二王冢与四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在地理位置,联系田齐王族世系与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详细的稽考,认为史籍的记载可能有误,二王冢墓主应是田齐侯剡、田齐桓公午。虽有相同的称谓,姜氏“齐桓公”的登基时间比田氏“齐桓公”整整早了三个世纪。

或许正是这相同的称谓,加上许多具体的原因,使后人将事迹不可同日而语、生活年代相差300余年的两位齐桓公混作一谈。而齐景公已被专家初步认定为东周殉马坑拱卫的陵墓主人,位于齐故城东北角河崖头村一带,距鼎足山足有20里之遥。

临淄南部边界地区至今没有发现姜齐国君墓地的迹象。从二王冢“上圆下方”的封土形制,也可以推断出它形成于战国,而不是姜齐桓公、景公所生活的春秋时代。澄清这些历史的误会之后,来认识一下二王冢真正的墓主人——田齐侯剡桓公午

历史人物

田侯剡这一历史人物,历史文献中没有详细记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齐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5],并没有提到田齐第二代国君田侯剡。《史记索隐》引《竹书记年》称:“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

又引《春秋后传》说:“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可见史籍对田氏世系的记载,有相互矛盾之处,而当代史学家大都认为确实发生过田剡继立的事,并普遍认为太公田和田侯剡桓公午威王因齐宣王辟疆愍王地襄王法章齐王建依次为田齐政权的八位国君。田桓公午,公元前374年起为田齐国君,在位18年,是一代名君齐威王的父亲。

漫长的岁月

田氏代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田乞立姜齐悼公,开齐国田氏贵族专齐国之政的先河。后继的姜齐简公、平公、宣公、康公,也都以田氏为相,诸如田常相齐简公、平公,田盘、田白相齐宣公,田和相齐宣公、康公等。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田白为相的齐宣公四十三年(公元前413年),齐国出兵讨伐晋国,第二年又讨伐鲁、葛和安陵,第三年又攻取鲁国一座城池。田白死后,由田和相齐宣公,在宣公四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军攻取鲁国的郕邑。齐宣公死后,他的儿子康公贷于周周威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即位。康公沉醉于酒色,政权操纵于田和手中。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迁于“东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其后,田和在浊泽会见魏文侯,请求魏文侯向周天子和众诸侯转达他请立诸侯的愿望。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得到周天子立他为诸侯的允许,“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在田完奔齐近300年、田乞专政100余年之后,姜太公之后终于绝祀,田氏贵族则一步步取代了姜氏王族,登上了齐国权力的顶峰。

田氏代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其篡位计划能够成功,除了以“小斗进大斗出”之类的方法收买民心,另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宣称陈氏始祖是黄帝,推行黄老之学,为夺取政权大造舆论。田氏贵族的祖先陈完,是春秋初年为躲避陈国内乱逃到齐国的,受到姜齐统治者的不少恩惠。后来田氏发展了势力,逐步萌发取代姜齐之心。至于陈陈完完为何改陈为田,计有三种说法:一是田与陈读音相近,遂以为田氏;二是陈完食采地在“田”这一地方,于是改姓田氏;三是陈完奔齐后不愿再称本国故号,因此改陈为田。虽然在姜齐桓公以后,明主少昏君多,习于淫乐荒于政事,亲小人而疏贤士,自掘坟墓,田氏还是采取稳妥的手段,以媚君术、惑君术、欺君术、政争术等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这些做法,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策略,都被后世阴谋家效法。

二王冢墓主中的田齐桓公,是田齐第三位国君。这一时期齐国国力比较虚弱,曾经和燕、魏、鲁、赵、卫国交战,而无功可言。只有田齐桓公将“养士之风”发展到极致而创办的稷下学宫,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声誉。桓公午设立稷下学宫,带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天下贤士的聪明智慧,巩固齐国的封建统治,进而统一中国。通过稷下先生们的议政、参政,初步巩固了田齐政权,并为后代国君在七雄争霸的战国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奠定基础,应该是桓公午作为一代君王的最重要贡献。

今人站在田齐桓公午墓前,常会不由地想起长眠于姜齐国君墓地的桓公小白。姜太公封齐以后,确立的是一种开明君主制政体,由周天子册命的世袭上卿国氏、高氏帮助国君治理国家。到管仲时,齐桓公又开以相执政的先河。但相国重臣都是在国君掌握之下,辅佐国君执政的。正是这一对名君、贤相的最佳组合,把一个东方大国的实力与威望发展到了顶峰,成就了桓公小白的千秋英名,使他在延续六个世纪的姜齐政权30余位国君中脱颖而出,其显赫政绩几乎可与开国君王姜太公媲美。然而小白却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对于管仲去世前除掉易牙、竖刁、堂巫、开方四个奸臣的建议置若罔闻,因此酿成并饱尝了四人专权作乱的苦酒。晚年的小白被四人软禁,连最平常的饮食都得不到。直到小白死后若干天,身上的蛆虫爬出门外,百官才知道他的死讯。当初的极度荣耀与晚年的极度悲惨,就这样极不协调的发生在同一人身上,这其中深刻的教训,值得后人细细咀嚼。

事迹

在齐国历史上,权臣擅权即由易牙等4人开始,到齐景公时有崔杼、庆封专权,此后又有二惠、阚止田氏专断自恣,引发了姜氏王室的彻底衰败,为田氏代齐提供了时机。而田齐桓公并没有姜齐桓公小白那样轰轰烈烈的事迹,甚至算不上是有作为的国君,一生政绩平平,却因为创办稷下学宫而青史留名。得人才者得天下,这或许正是一部齐国历史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视频

田齐王陵 相关视频

航拍巍峨的东方金字塔,临淄田齐王陵
历史上,齐国比鲁国强大,山东为何简称“鲁”而不是“齐
历史名人:吕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姜子牙、姜太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