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甲岭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甲岭镇隶属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地处两省(河南、安徽)三县市(项城、临泉、平舆)交界地,东邻安徽省临泉县,南邻平舆县,西邻李寨镇,北邻三店乡秣陵镇(老城)、新桥镇,镇人民政府距项城市区41千米 ,总面积87.72平方千米 。

民国十九年(1930年),贾岭镇境域设贾岭乡;1988年,撤乡设镇 ;截至2018年末,贾岭镇有户籍人口97189人 ;截至2020年6月,贾岭镇下辖34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贾岭村 。

2011年,贾岭镇财政总收入469万元,比上年增长18%,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8万元,增值税103万元,企业所得税96万元,个人所得税2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9.92元,比上年增长17%, ;2018年,贾岭镇有工业企业9个,规模以上企业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25个 。[1]

地理位置

贾岭镇位于河南项城市最南端,地处两省(河南、安徽)三县市(项城、临泉、平舆)交界地

106国道纵穿镇境,长虹运河贯通南北,北部有泥河,中部有小泥河。

历史沿革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此处有一道山岭,呈西北、东南走向,名十字岭,又名金鸡岭,林木丛生,豪强出没。当年吴楚两国通婚,吴香女嫁到楚国曾经过此岭,留下一段故事叫做"金顶轿换银顶轿,吴香女换马丫环"。之后,有户贾姓在此落户,更名贾家岭,简称贾岭。

1958年建贾岭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贾岭乡,1988年撤乡设镇。

经济

2001年,贾岭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0元,财政收入580万元。先后荣获河南省乡镇企业外经外贸工作先进乡镇、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等称号。

农业

贾岭镇耕地8.3万亩,是远近闻名的白芝麻之乡。2001年全镇芝麻种植面积7.2万亩,产量500多万公斤,芝麻深加工和销售收入突破亿元,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强化政府职能,大力扶持农民经纪人,是贾岭镇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举措。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协调支持下,先后为全镇经纪人提供专项贷款资金4000万元,帮扶芝麻经纪人200多人次,新发展经营户46个100多人。同时,对芝麻年销售成交额20万元以上的经营户,给以2000元--10000元的奖励,积极鼓励广大农民参与芝麻经营。全镇专门从事芝麻经营的农民经纪人有400多人,年芝麻购销成交额达2000多万元。优惠的扶持政策,为该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而且建立了86个固定收购网点,形成了覆盖全镇、辐射周边的芝麻购销专业市场。贾岭镇素有"白芝麻之乡"的美誉,芝麻年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是国家级优质白芝麻种植基地,2002年通过国家芝麻原产地标记认证,芝麻系列产品出口到美、日、韩等国家。;各类畜牧养殖专业户达600多户;乡镇企业以优势农产品为依托的蔬菜脱水和芝麻加工等龙头企业运行良好。三利食品厂是周口市位于前列的出口创汇乡镇企业。

畜牧养殖业起步早、发展好,现有规模养殖场146个。劳务输出以防水防潮为主导,年处出人员达2.1万人, 全国闻名的防水防潮之乡。

工业

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强农固本、重工兴镇、兴市活商、促牧富民"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先后荣获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省乡镇企业外经外贸工作先进乡镇、周口市文明乡镇、周口市治安模范乡镇、周口市"红旗渠"精神杯竞赛优胜乡镇。贾岭镇位项城市最南端,地处两省(河南、安徽)三县市(项城、临泉、平舆)交界地,辖34个行政村,8.4万亩耕地,7.5万口人,106国道和平临省道在镇区交汇,交通便利,商贾云集。1998、1999、2000年连续三年被周口市评为城镇建设"三优杯"先进乡镇。2000年连续四次获周口市"三优杯"明查暗访第一名、项城市"三优杯"明查暗访第一名,在2000年度省政府组织的小城镇建设年度考核中,跃居全省117个重点镇前30名,位居周口市9个重点镇第1名,2002年2月,被项城市政府命名为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200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4亿元,财政收入517万元。

社会发展

城镇建设

贾岭镇积极引导农村非农产业的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镇党委政府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各类企业向镇区聚集,通过工业企业集中带动人口向镇区流动,推动镇区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兴起。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把发展支柱产业、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建设培育市场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不断壮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容量。贾岭镇党委政府为引导企业向城镇集中,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在镇区建成了工业东区和工业西区,积极鼓励有相当规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在小区兴建,对落户企业实行"四通一平"的优惠政策,(确保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地面平整,并按土建投资的20%奖励法人代表),以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引导企业连片发展,形成聚集效应,成为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一些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小区,为小区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发挥优势,贾岭镇还积极进行了芝麻原产地标记认证工作,并一次性成功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检查验收,这为打造名牌、发展龙头企业、夯实城镇产业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筹资方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资金作用,开辟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新路子,不断改革和创新投融资体制,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进程。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或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权的方式,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推向市场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先后完成了原镇文化中心、种子站、中州路中段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农贸市场的开发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城镇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推进了城镇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完成了镇政府办公楼、政法大楼、文化教育科技中心、电信大楼、卫生院门诊楼、两所中学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项建设,同时完成了纵贯镇区南北的十里长街的主路面加宽工程、慢道建设工程、绿化工程和路灯安装工程,建设了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贾岭镇按照城镇规划方案,又新开了5条近8千米、控制区均在30米以上的镇区道路。这几条道路的开发建设,与原镇区道路纵横交错,构筑了三纵五横"国"字形道路框架,使镇城区面积扩大到3.6平方公里。

贾岭镇商业街道12条10公里,高标准专业市场5个,可容纳摊位1000个以上,镇中心区"十里长街"两侧已建成临街门面楼2100多间,常年务工经商人员10000人,流动从商人员24000余人,年商品成交额2亿元以上,正逐步成为豫皖交界处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商贸繁荣的中心城镇。

基层建设

贾岭镇认真开展"全员干部下基层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活动,坚持"五个结合"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将矛盾与突出问题相结合

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与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相结合。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群众,摸排群众遇到的"难缠事"、头疼事,积极从源头上掌握、化解影响稳定的问题,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处理矛盾与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相结合

把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与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相结合。坚持矛盾纠纷日排查制度和"零报告"制度。镇党委每日召开综治工作会议,通报全镇各村治安、矛盾纠纷排查及辖区内社会维稳情况。针对排查出的各类信访矛盾纠纷问题,镇上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进行督查化解,镇全体领导和干部全力配合解决,使全镇各类矛盾纠纷得了有效控制。

处理矛盾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紧紧围绕"抓作风、重落实、促发展"这一主线,在全镇干部中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忧,帮百家富,暖百家心"的党群干群鱼水工程,深入开展民情恳谈活动和结对帮扶活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

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与重点整治工作相结合。针对重大矛盾纠纷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制定和完善了群体性事件工作预案,及时预测和掌握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予以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坚持实行挂牌销号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制,确保了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有效解决了引发群众强烈不满的社会问题。

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与村级"两委"换届相结合。及时发现并化解各类不安定因素,确保村级"两委"换届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