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云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申云浦 | |
---|---|
出生 | 1916年3月 |
国籍 | 中國 |
职业 | 山东鲁西北特委宣传部长 |
知名于 | 冀鲁豫抗战著名人物 |
知名作品 |
|
申云浦:冀鲁豫抗战著名人物。(1916-1991),1916年3月生,山东阳谷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在山东聊城师范求学时投身革命,历任山东聊城师范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山东鲁西北特委宣传部长。
人物生平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山东阳谷县委书记,鲁西北特委宣传部部长、民运部长,运东、运西、泰运地委书记,鲁西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鲁西北地委代书记,平原分局党校1大队支部副书记兼教育委员,冀鲁豫平原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泰运地委、聊城地委书记,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长兼冀鲁豫日报社社长,5兵团南下江西干部支队政治部主任,江西省上饶赣东北区党委宣传部长,西进贵州干部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兼省教育厅长,省委副书记兼省农委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第1届政协主席,省机械工业厅厅长,贵州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省革委副主任、副省长,省顾委副主任、老年大学校长。第1、7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关记载
申云浦,1916年3月生,山东省阳谷县人。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聊城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阳谷县安乐镇、崇实小学、博平还驾店小学、寿张竹口小学党支部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阳谷县委书记,鲁西北特委宣传部部长、民运部长,运东、运西、泰运地委书记,鲁西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鲁西北地委代理书记,平原分局党校1大队支部副书记兼教育委员,冀鲁豫平原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泰运地委、聊城地委书记,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兼《冀鲁豫日报》社社长,解放军五兵团南下江西干部支队政治部主任,江西省上饶赣东北区党委宣传部长,西进贵州干部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历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部长兼省教育厅厅长,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兼省农委书记,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贵州省第一届政协主席,贵州省机械工业厅厅长,贵州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贵州省革委副主任、副省长,省顾委副主任、老年大学校长。第一、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5月13日在贵阳市逝世,享年75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青史留名。欣悉山东大型当代历史人物传记画册《齐鲁儿女》,申云浦名列其中,感到十分欣慰!一代伟人毛泽东有言: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又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申云浦从1991年逝世,到2010年,已经19年了,但是人们仍然忘不了他,特别是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更是满怀激情的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怀念。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有非同一般的魅力。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申云浦即是冀鲁豫边区公认的才子之一,为干部战士们所赞赏。1949年3月,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召开誓师大会,他作为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支队政治部主任,在大会上作南下动员报告,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49年8月,这支干部队伍,由赣东北进军贵州,又是他作动员报告。他那激奋人心而又铿锵爽朗的话语,已经过去60多年了,好像言犹在耳。但我较多地接触他,还是在1949年我们共同到达贵州以后。在贵州,他先后担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部长和省委副书记,长年领导宣传口,指导《贵州日报》的宣传报道工作。
那时,《贵州日报》社址在大十字附近。申云浦喜欢戏曲,经常去贵阳市中华北路的市评剧团看戏。每逢去评剧团看戏,他都会先到报社坐一坐。到了报社,就同编辑记者们有说有笑,交谈甚欢,直到现在,有的老编辑还忘不了那时的情景。申云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关心人,爱护同志。他没有官架子,眼中没有尊贵高下之分。对在他身边工作的人,他信任、体贴、宽容,从未见他苛责过部下,哪怕有人做错了事,他也是善意批评,热心帮助,点到为止。所以,在他身边,大家可以做到畅所欲言,大胆、放心工作。他既是领导,又是兄长,也是朋友。但他又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护短,不是那种老好先生。在原则问题上,他是非分明,严肃对待,从不含含糊糊。申云浦关心人、爱护人,不是局限于他身边的小圈子。他善于联系群众,除在机关联系机关干部群众,进工厂联系职工群众,下农村联系农民群众,去学校联系教师、学生外,他还广泛结交各方面的人士,其中包括同他打过交道的教授、专家、作家、演员,给他看过病的医生和护士,开车的司机,为他理过发的师傅,甚至是为他擦过背、修过脚的澡堂工人。他平等待人、随和幽默的性格,给人们留下很好的印象。尤其要提到的是,1955年,他被错误处理,下放农场任副场长,他同场里职工和周围农村的群众,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他们都很感激这位从省里下放的申场长,至今念念不忘。申云浦从贵州省副省长位置退下来后,在担任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创办了多项老年事业,包括创建贵州省老年大学、成立贵州省老年书法、诗词学会等。其中,参与主持冀鲁豫边区党史编写工作是他的重点之一。在这项工作中,他对我们贵州省冀鲁豫党史组的工作人员,信任,放手,支持,耐心指导,自不必说。为了解除我的后顾之忧,他还对我在贵州省文史馆的工作给予很大支持。当时,我还未离休,尚在主持文史馆的日常工作。申云浦除在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外,还亲自参加文史馆内外的一些重要活动,甚至还出席文史馆春节茶话会,同馆员们一道演唱京戏。我作为贵州省冀鲁豫党史组的主要成员、山东冀鲁豫边区党史编委会委员、《冀鲁豫边区革命史》主编,随时向他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听取指示,并多次随他外出参加相关会议。频繁的接触,使我对他的道德人品和工作作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申云浦像一团燃烧的火,他走到那里,都让同志们感到温暖、奋发。他在工作上热情澎湃,精力充沛。进入老年,他的肺心病已经很严重,哮喘时轻时重,行走困难,但却从未间断繁忙的工作。我们在济南、郑州、北京等地,召开过多次冀鲁豫党史工作会议,他从未缺席,每次都是第一个作系统发言。而且赴会所经各地,他都不放过宣传搞好冀鲁豫边区党史工作的机会,有时在临时召开的老同志会议上作长篇报告。在热心参与主持冀鲁豫党史工作的同时,还由他牵头,成立了冀鲁豫边区党史文艺组,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冀鲁豫边区涌现的文艺作品结集出版,并组织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创作反映战争年代英雄业绩的新作品。为了拍摄反映刘少奇通过地下交通线,由华中新四军总部穿越冀鲁豫边区,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的电视剧,他不顾冀鲁豫大地炎夏的酷热,于北京第五次冀鲁豫党史工作会议结束之后,前往山东聊城、濮阳、河南新乡等地筹措经费,因劳累过度,返回贵阳后即卧病住院。身体还未恢复,他又确定召开贵州各地州市冀鲁豫老同志代表座谈会,传达北京会议精神。他见到各地来的老同志非常高兴,传达报告从上午到下午,整整讲了6个小时,到会同志很受鼓舞,可是申老却累坏了,会后又住进医院。即使住进医院,他也没有一刻忘记冀鲁豫党史工作,经常让我们向他汇报情况,他仔细倾听并提出意见。直到临终前夕,他还同李庭桂同志商讨贵州省冀鲁豫党史组组成人员的调整充实方案,以适应《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出版后冀鲁豫党史工作任务的变化。申云浦像家乡泰山顶上的一棵松。土地革命时期,他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白色恐怖岁月,经受过生与死的考验。他在8年抗战和3年的解放战争中,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他意志坚定,无所畏惧。他为人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工作大胆泼辣,敢为人先。有话直说,不看官场眼色行事,不搞拐弯抹角。他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经受到错误处理,先后下放农场、工厂、学校,听到不少冷言恶语,但他从未怨天尤人,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意志,放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热情工作,敢于负责,多有建树。而且他那乐观诙谐的性格,一如往常。他是狂风吹不倒,冬雪压不垮。申云浦又像一部书。他见多识广,记忆力特强。从马列名著,到社会各科知识,他多有涉猎,而且过目能记;从乡风民俗到街谈巷议,他耳闻不忘。加之他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所见所闻,巧妙地连结起来,在作报告、做演说时,广征博引,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饶有兴味,听者既获得启示,又是一种精神享受,很受欢迎。大概就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些难得的品质,加上他在同志间的春风效应,大家感到他可亲可敬,所以久久忘不了他,久久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