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电力工程与管理

电力工程与管理,2002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电力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1],并已于2003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来自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该专业的设置既适应了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形势,又满足了电力工业这一特殊行业的实际需要,是非常必要而又是非常及时的,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录

专业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行各业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等教育也不能例外,在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前,对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办学取向、人才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发电厂还是输配电系统都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相当一部分厂站达到了无人值守的水平。电力企业在生产一线上的人员比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在运行机制、经营策略及管理手段制定方面的人员数量比例则有逐渐上升的势头。

过去的电力工业垄断经营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电力工业本身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因而自八十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已陆续展开了对电力工业的改革、重组,至今已经初具规模。走向市场、解除部分垄断已经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工业的改革、重组和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既懂电气工程专业又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两个特色

适应技术密集型企业

任何一个企业,运营的技术问题十分重要,但企业的运营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往往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每一个企业都非常希望能有一批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在全国各高校中都纷纷设置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公共的管理类专业。然而,对某些特殊的行业,由于其技术含量较高,通用型的管理专业人才,很难在短期内胜任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不利于这些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又相继开办了一些针对具体行业的管理专业,如工程管理、物流管理、信用管理、海事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管理等。而对于电力工业,作为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技术型行业,其运行管理方面有许多自己所独有的内容,如电力系统运行与经营、电力市场问题、电力系统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电力系统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等,特别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专门从事有关电力企业管理工作。

适应企业市场化重组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电力体制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实行了电力企业的市场化重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逐步开放发电侧电力市场,并将逐步向开放输电网管制、售电市场发展,电力市场即将在全国电力行业全面推行,并出现了多元化投资办电的新格局。当下,我国新的电力体制组织机构已经组建完成[2],全国的电力系统被重新划分为两大电网公司、五家发电公司、两家规划设计集团和四家附业集团,这就彻底打破了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工业的垄断模式。在新的电力体制下,各个电力企业之间需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运行,各电力企业都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各个投资主体也希望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在这种情况下,各电力企业对既懂专业、又懂经营管理和具有一定的经济知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迫切,以充实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行、研究、设计、开发、教育等部门。根据我们对电力企业多年的调查研究,对这种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应该是迫切的,需求量应该很大。

培养目标

《电力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属于一个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是由原来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技术经济、工程管理交叉、融合形成的新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电力工程(包括网、省和市、县各级供电公司和用电企业)、发电厂电力建设、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在电力市场条件下新出现的电力经营单位。培养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地、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学科理论,较宽厚的技术、经济管理基础理论以及必备的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人文学科知识以及法律知识、国防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电力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应该有广泛的就业机会,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显著增强。原因是实施该专业教育后,学生具备如下能力和素质:一是能够更清楚、透彻的理解电力企业运营、调度技术复杂性,处理不确定性问题风险的量化性;二是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因为电场、磁场的不可见性、电力商品不可触摸性、电力商品难以分离性等等);三是养成用系统工程观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四是养成遇事全面分析、前瞻后顾的思维方式,提高安全、可靠及经济全面协调统筹决策的水平。

视频

电力工程与管理 相关视频

第一讲电力系统基础知识
工程管理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