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林草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疏林莽原或译稀树莽原、稀樹草原,分布於熱帶地區的又稱熱帶莽原,主要分佈於非洲、巴西和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草類高大茂密,稀疏的林木散佈其間。[1]
高溫而有長乾季,植物均有耐旱特性。食物資源豐富,草食性動物相當繁盛,有垂直分層覓食特性,長頸鹿、大象食用較高層樹葉,黑犀牛、大羚羊食用較低矮樹和灌木,小羚羊吃最低層的樹葉,斑馬吃草類頂部,而瞪羚則啃食嫩草。
基本特征
在森林与草原接壤的地区,地形起伏割裂,受森林与草原气候的交替影响,形成多样的植物生态环境。轻微的地形起伏,小气候的水热变化,对植被的分布和类型也会起一定作用。因而,疏散的森林,连片的草原与草甸植被,以及沼泽地的藓类等生态条件不同的植物种类,可以同时存在。在地形和缓、气候趋于干燥的地方,适于草原植被的发育,森林可以逐渐过渡为草原。
疏林草原地区属于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约450毫米以上,蒸发量不高,湿润系数为0.6~1.0。水分条件较好,土壤为灰棕森林土、山地棕壤、山地灰褐土及淡黑钙土。腐殖质层深厚,可达45~50厘米,肥力较高。
疏林草原的植物种类复杂,构成了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在北京地区,一般草层高度可达60~80厘米,生长茂密,覆盖度达70~80%。牧草产量较高,亩产青草350~500公斤。森林稀疏散生,或为岛状分布,林间发育为草地。
疏林草原内有良好的季节牧场和分散的割草场,一般都发育在森林的边缘地带。如大兴安岭西侧的桦林、栎林草原,东北北部平原的榆林疏林草原,西藏高原东南部河谷上游的栎林草原等都是如此。疏林草原有蔽荫、防风和冬春御寒的条件,且高温而有长干季,植物均有耐旱特性,所以食物资源丰富,草食性动物相当繁盛,有垂直分层觅食特性,长颈鹿、大象食用较高层树叶,黑犀牛、大羚羊食用较低矮树河灌木,小羚羊吃最低层的树叶,斑马吃草类顶部,而瞪羚则啃时嫩草。所以疏林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特别适于牛的放牧。
气候变化
疏林草原的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偏高,年平均气温约25摄氏度。在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为700毫米~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