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云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云庄创建于明末清初,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是黄宗羲的“甬上证人书院”,即讲学处,曾一度文人聚集,繁盛一时,是浙江文化的象征 。[1]

白云庄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郊管江岸,小桥、流水、人家,风光如画,古建筑青砖黑墙、古朴庄重,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所创“甬上证人书院”的讲学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祠庄,后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世称“白云先生”,故名。

自黄宗羲到白云庄讲学后,甬上文人聚集于此,弦歌不断,盛极度一时。清末书院及白云庄均已圮废,1934年邑人杨贻诚重建。白云庄建筑面积65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均系砖木结构的平屋。南面为故居,“浙东学派”另一主要人物万斯同也在这里居住过。西北为万邦孚和万斯选之墓,万邦孚系万泰之父,曾任左军都督府佥事,万斯选系万泰第五子,是同辈人中的领袖人物,黄宗羲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白云庄是浙江文化的象征,以浙东学派的学术要地而驰名中外。

2006年05月25日,白云庄作为明至民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楹联含义

在白云庄内,挂着好几副脍炙人口的楹联。而这些楹联的背后,还有着令人难忘的故事。

黄宗羲

四方声价归明水 一代贤奸托布衣

康熙十八年,清政府决定官修《明史》,并邀请黄宗羲赴北京修史。再三考虑后,他拒绝前往京城参加修史的工作,但同意以通信的方式提供帮助。同时,他示意最喜欢的学生、历史学家万斯同以个人身份接受邀请,前往北京。

1679年,当万斯同离开南方老家前往京城时,黄宗羲在化安山双瀑下以新写的三首诗歌为他送行,并以他父亲传授的有关资料相赠。诗中表达了他对这项工作的关心,盛赞了学生的博学,提出了“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的期望,并警告他应该避免与异族更进一步的合作

果然,万斯同除了明代历史文献的研究之外心无旁骛,居京24年,他拒绝了官方因修明史给予的所有俸禄和职位,终以一介布衣完成了这项浩大工程。

全祖望

倜傥指挥天下事 风骚驱使古人书

这句楹联实际是对万氏家族的褒扬。说到白云庄,就不得不说甬上万氏世家,以及“万氏八龙”。

四明万氏祖籍安徽定远,始迁祖为明威远将军万斌。万斌子万钟袭父爵,防守宁波有功,封宁波卫佥事。此后,其子孙定居宁波,世袭指挥佥事。到第七世万表时,万氏开始以儒学求显其子达甫,其孙邦孚皆有文才。至第十世万泰时,四明万氏弃武从文。万泰是清初复社名士,有子八人:万斯年,万斯程,万斯帧,万斯昌,万斯选,万斯大,万斯备,万斯同。他们都是以学见长,在哲学、经学、文学、史学及书法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造诣,被称为万氏八龙。其中史学家万斯同最为著名。

浙东学派

清初,宁波有青年学者万斯大、万斯备、万斯同、万言等组成的“文会”和董允瑫、董允林、陈芝紫等组成的“澹园社”。康熙四年(1665年),他们共同组成了“策论之会”,康熙六年,黄宗羲首次来甬讲学,“策论之会”改名为“证人之会”。

甬上证人书院会讲地点不一,曾在城内广济桥高氏祠、延庆寺、城西白云庄、黄过草堂(张氏宗祠)、陈夔献家等处会讲。而白云庄是黄宗羲在甬上讲学时间最长、最为固定的场所。

当时会讲的形式是:里中诸贤一月群集两次,集会时文人们皆衣冠楚楚,手执经书,很有次序地就座。讲经会一开始,先由司讲者就某一论题进行阐述,然后,与会诸生即可对所讲问题展开讲座和争辩,互相商榷与探讨气氛相当热烈。如此研讨要整整一天,中午与会者只在讲堂用一餐便饭,惟有两菜,更没有酒,相当简约俭朴。

诸家子弟凡年龄在10岁以上者,均要求跟随听讲,以增知识。这些年幼的学子,皆显得彬彬有礼,举止得体,颇让观者叹服。而黄宗羲则时至甬上解惑释疑。在中国300多年前有如此学术民主氛围的研讨会,确是难能可贵的。时人以“言论丰采,翕然可观”、“讲道论心,极一时师友之盛”等赞语相评价,足见黄宗羲在甬上讲学的影响。其办学宗旨为“经世致用”。所习课程有经学、史学、文学、历算等。

甬上证人书院前后听讲的有100多人,其中有弟子66人,被黄宗羲推许者有18人,或长于经学,或长于史学,或长于文学。自此开创浙东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景点

前庭后院,翠竹深深、碧草幽幽,更有静静的小河在一旁流淌,这个地方果然是能让人静下心来做学问之处。沿着小径穿过一个个厅室,那曾经一派热闹的书院景象便一一展现在眼前……

蜡像群

栩栩如生的蜡像模拟了那时甬上证人书院黄宗羲讲学的情景。每一尊蜡像都神态各异,于是,思绪不由得回到300多年前,这个地方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祠庄,眼前的情景陡然变得热闹起来。大厅里济济一堂,这里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的黄宗羲,有“万氏八龙”之称的万斯年、斯程、斯大、斯同等人。坐在中间的黄宗羲似乎侃侃而谈,围坐的几个人或沉思,或倾听。他们之间抑或有讨论,有争辩,不同思想的火花在这个房间内碰撞,最终汇集成一个点经世致用。

《鄞江送别图》摹本

白云庄里还收藏着《鄞江送别图》摹本。《鄞江送别图》真迹藏于宁波博物馆。这幅画描绘的是清康熙十八年,万斯同赴京修《明史》。万斯同“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置衔,不受俸”,客居京师江南馆20年修史。画作表现的是万斯同临别时,甬上文人依依送别的历史场景,此画也是浙东学派重要的文献资料。长卷上的每个人物都有名有姓,均为甬上文化名人。更难得的是,如今我们所见到的万斯同像,就出自此画,这也是大历史学家存留下来的惟一一张画像。[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