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凫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凫行》 | |
---|---|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
《白凫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词之一。
唐代大历三年(768年),诗人杜甫迫于生活的困穷,千里迢迢来到湖南,投亲靠友,开始了人生中最后的一段坎坷历程。此作属于寓言诗,揭露了当时社会矛盾,表达了诗人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黄鹄、白凫、鶢鶋皆为体型较大鸟类,在天寒岁暮的波涛中或觅食或避风,其所喻的应是某一类人或某一类社会现象,也可是诗人居无定所、衣食无着落将就度日的真实写照。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白凫行》[1]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杜甫(唐)的《白凫行》选自全唐诗卷223卷008首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白凫行》
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
化为白凫似老翁。
故畦遗穗已荡尽,天寒岁暮波涛中。
鳞介腥膻素不食,终日忍饥西复东。
鲁门鶢鶋亦蹭蹬,闻道如今犹避风。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3]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4]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视频